《红楼梦》贾探春改革大观园为什么失败?得罪了谁?
众所周知《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流产后,王夫人自己不好再出面管家,李纨是寡妇也不好施展,于是探春施展才华的机会来了,可是她改革大观园为什么失败?得罪了谁?
大观园改革最初一派新气象,各处各人各物各事各归其责,大观园一时间在腐朽的贾家焕发出新机,一派积极欣欣向荣。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就出现了深层的矛盾和对立。长房与二房的人,大观园老人与新人,得利者与不得利者,主人与客人……陆续爆发出特别多的矛盾冲突。
以大观园小厨房柳家的和春燕一家为代表,柳家、何家、秦家和林家等,围绕着利益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
而这些都只是表面,以点带面交代贾家当时的乱局和人心。
贾探春改革是贾家末日的最后一抹余晖,是真正的回光返照。却难逃失败的局面,一如王安石变法等前辈们。
贾探春改革必然会失败,探求她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贾家沉疴积重难返
贾家从宁荣二公开始,运行有七八十年之久,规矩,礼仪、弊病等早都形成。
人们适应了旧有的一套“制度”,就很难接受新“制度”。
新制度的出现,也必然挑战和推翻旧制度,伤及固有势力的利益。
所以,历史上无论商鞅变法,吴起变法,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改革,戊戌变法等,最终结局都不好甚至痛苦。
变法肯定是在积贫积弱之时求变化,肯定有一些新进展,新气象。但被反扑的力量也肯定特别剧烈。
很多改革者最终都会付出惨痛代价。比如商鞅,王安石,张居正,谭嗣同这些人。甚至历史对他们也都褒贬不一。
改革肯定又是积极的,尽管有历史的局限性,可时间证明最终回归改革的一部分政策,能够延续和执行是有好处的。
比如商鞅变法之于秦朝,就特别明显。
那些彻底推翻改革的,往往会有更大的灾难,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这些也都证明了。
回到贾探春改革这里,她所看到的贾家问题,远比改革针对的弊端为重。
大观园改革试点只是一个尝试,是“打个样儿”给真正的掌权者去看,试图去改变和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
然而,以王夫人为首的当家人,以贾家的管家阶层、既得利益者们并不与贾探春同步。他们不适应甚至反对出让利益实施改革。就注定以“乱”为掩盖,极力去扼杀改革。
二,贾探春权力有限
贾探春是协理王熙凤管家,遇到大事还得凤姐同意。王熙凤则是协理荣国府管家,大事还要王夫人决定。
所以,贾探春手中的权力十不存一,还要一分为四,与李纨、薛宝钗和平儿分权。尽管众人以她为主,到底也有掣肘。
贾探春在此情况下,只作了三件事。
之一,从主子自身裁减重叠浪费,蠲了贾宝玉、贾环和贾兰的点心钱,做到以身作则。
第二,裁撤胭脂采购的买办责权,触及贾家管理弊病。
专门针对中饱私囊以次充好,欺上瞒下,内外勾结等各种管理弊端。
梳理省钱高效的管理方式。
第三,改革大观园,实行承包制,让物资人员流动起来,积极起来。让一潭死水的贾府“活”起来,进而开源节流实现“全面治理”。
三,没有触及改革根本
贾探春的想法是好的,举措也是对的。但她年纪小,经验少,权力低,人手不足,时间不够,都给她带来了全面的掣肘。
最终大观园改革以贾母大观园查赌和王夫人抄检大观园为休止符,彻底名存实亡。
贾母出手强势干预,已经表明探春改革的失败。
贾母出手并不是反对探春改革,反而对她的保护,对贾府内乱激化的及时止损。
探春改革更大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贾府的腐朽问题。
以荣国府为例,贾政基本不管事,王夫人不作为,贾琏强维持,王熙凤揽权、擅权、专权、以权谋私……种种情况都表明统治阶层的腐朽不改变,就不可能给贾家带来质的改变。
探春改革在他们眼中就只是小孩子过家家的玩意儿。
而赖大、林之孝、吴新登、钱华这些既得利益者,更不可能任由贾探春真正剥夺了他们的利益。从小厨房的纷争,林之孝家的幕后立场,就能体现出来。
林之孝家的是大观园的管家,贾探春改革动的就是她的一亩三分地。原本人员任用,园内产出她都有利可图。如今一改革,与她没有关系了,怎么可能不暗中阻止?
所以,大观园不断“乱”,林之孝家的作为管家冷眼旁观,暗中推波助澜就可以理解了。
贾母通过大观园查赌一事,降责于林之孝家的,就是看透背后的问题。这是贾探春经验不足的问题。
贾母的立场必然是大局为重。当时天时地利人和都不适合再折腾,也只能如此。
贾家到底完了,需要的不是改革,而是不破不立。
至于贾探春的改革思想,只要给她一个舞台,注定是能成功的。未来的声震海外已经颇让人期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