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国学经典赏析:《朱子语类》卷二十六论语八原文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7-17)470

◎里仁篇上

△里仁为美章

或问:“里仁一篇,自首至‘观过斯知仁矣’,都是说仁。‘里仁为美’,是指言仁厚之俗;‘观过斯知仁’,是指言慈爱底仁。其他则皆就心德上说。”曰:“虽是如此,然统体便都只是那个仁。如里有仁厚之俗,便那一里之人这心不大故走作,所以有仁厚之俗。‘观过斯知仁’,便也是这心。”僩

问:“‘里仁为美’,论语孟子注不同,如何?”曰:“论语本文之意,只是择居。孟子引来证择术,又是一般意思。言里以仁者为美,人之择术,岂可不谨。然亦不争多。”问:“美,是里之美?抑人之美?”曰:“如云俗美一般。如今有个乡村人淳厚,便是那乡村好;有个乡村人不仁、无廉、 *** 者多,便是那乡村不好。这章也无甚奥义,只是择居而已。然‘里仁’字也差异。”淳

问:“‘里仁为美’,孟子引用,自要说下文‘安宅’。谢氏说:‘论语本意不是如此。’”曰:“若这般说话,也要认得本旨是了。若如孟子说,也无害;如谢氏,也无害。”贺孙

问:“此章谢氏引孟子择术为证,如何?”曰:“圣人本语不是说择术。古人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是合著事。”刘问:“今人数世居此土,岂宜以他乡俗美而遽迁邪?”曰:“古人‘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近而言之,若一乡之人皆为盗贼,吾岂可不知所避!圣人言语说得平正,必欲求奇说令高远如何!今人说文字,眼前浅近底,他自要说深;在外底,他要说向里;本是说他事,又要引从身上来;本是说身上事,又要引从心里来,皆不可。”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章

问:“‘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此四句都相属。知者则知天理之为是而必循之,知人欲之为非而必去之,所以能处约处乐,而不至於滥与淫。”曰:“如此说时,便是硬去做,都不见利仁底意思。如安仁者,他便是仁了,更不用说。如所谓利仁者,是真个见得这仁爱这一个物事好了,犹甘於刍豢而不甘於粗粝。若只是闻人说这个是好,自家也仿彿见得是,如此,却如何得如‘刍豢之悦我口’,如何得利仁底意,便只是硬去做了。”焘

问:“既是‘失其本心’,则便解滥淫,而必以久言之,何故?”曰:“也有时下未肯恁地做底,圣人说话稳。而今说道他不仁,则约便滥,乐便淫,也有不便恁地底。”义刚贺孙录云:“亦有乍能勉强一时者。”

至之问“仁者安仁”。曰:“仁者心便是仁,早是多了一‘安’字。‘知者利仁’,未能无私意,只是知得私意不是著脚所在,又知得无私意处是好,所以在这里千方百计要克去个私意,这便是利仁。”时举

刘潜夫问“安仁”、“利仁”之别。曰:“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屦之忘足。利仁者是见仁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壮祖

晞逊问:“所谓利仁者,莫是南轩所谓‘有所为而为者’否?”曰:“‘有所为而为’不是好底心,与利仁不同。‘仁者安仁’,恰似如今要做一事,信手做将去,自是合道理,更不待逐旋安排。如孟子说:‘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这只顺道理合做处便做,更不待安排布置。待得‘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便与上不同。”又云:“有为而为之,正是说‘五霸假之也’之类。”贺孙

仁者温淳笃厚,义理自然具足,不待思而为之,而所为自帖帖地皆是义堙,所谓仁也。知者知有是非,而取於义理,以求其是而去其非,所谓知也。升卿

萧景昭问:“而今做工夫,且须利仁。”曰:“唯圣人自诚而明,合下便自安仁。若自明而诚,须是利仁。”铢

仁、知虽一,然世间人品所得,自有不同:颜子曾子,得仁之深者也;子夏子贡,得知之深者也。如程门之尹氏则仁胜,上蔡则知胜。升卿

或问“仁者心无精粗内外远近之间”。曰:“若有,便成两段。此句为‘仁者安仁’设。”节集义。

或问:“‘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如何?”曰:“仁者洞然只是一个心,所以无内外精粗远近之间。然须看自家有间底心是如何,然後看无间底心是如何。”又问:“‘无内外之间’,是如何?”曰:“表里如一。”又问:“如何是‘远近精粗之间’?”曰:“他当初若更添‘高下、显微、古今’这样字,也只是一理。”又问:“才有些个攙绝间断,便不得。”曰:“才有私意,便间断了。所以要‘克己复礼’,便是要克尽私意。盖仁者洞然只是这一个心。如一碗清水,才入些泥,有清处,有浊处。”又问:“上蔡解此段,只是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先解这一段,方连上面说。”曰:“看他文义,须是包上面说,方得相贯。然‘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须著自去看。”

问:“不能无远近精粗之间,如何?”曰:“亦只是内外意思。‘吾心浑然一理,无内外远近精粗’,这段分别说极通透。上蔡寻常说有过当处,此却他人说不到。”先生再三诵“安仁则一,利仁则二”之句,以为解中未有及此者,因叹云:“此公见识直是高。利仁,贪利为之,未要做远底,且就近底做;未要做精底,且就粗底做。”问:“‘安仁者非颜闵以上不知此味’,便是圣人之事乎?”曰:“是。须知‘非颜闵以上不知此味’,到颜闵地位知得此味,犹未到安处也。”

问:“安仁者,‘心无内外远近精粗之间’。性之未动,既皆至理所存;情之既发,无非至理所著。利仁固是审於既发,莫更著谨於未发否?”曰:“若未发时,自著不得工夫。未发之时,自尧舜至於涂人,一也。”问:“原宪‘克、伐、怨、欲不行’,是他许多不好物事都已发了,只白地壅遏得住,所以非独不得为仁,亦非求仁之事。”曰:“是如此。”贺孙

问:“上蔡云:‘安仁,非颜闵以上做不得。’颜闵似未至安仁?”曰:“亦见此意思。”可学

△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章

萧景昭说此章。先生云:“注中引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如何?”答云:“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先生曰:“程子只著个‘公正’二字解,某恐人不理会得,故以‘无私心’解‘公’字,‘好恶当於理’解‘正’字。有人好恶当於理,而未必无私心;有人无私心,而好恶又未必皆当於理。惟仁者既无私心,而好恶又皆当於理也。”时举

问“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曰:“今人多连看‘公正’二字,其实公自是公,正自是正,这两个字相少不得。公是心里公,正是好恶得来当理。苟公而不正,则其好恶必不能皆当乎理;正而不公,则切切然於事物之间求其是,而心却不公。此两字不可少一。”僩

居父问:“仁者动静皆合正理,必有定则,凡可好可恶者,皆凑在这则子上,所以‘能好人,能恶人’。”曰:“然。程子所以说‘得其公正是也’。惟公然後能正,公是个广大无私意,正是个无所偏主处。”贺孙

问:“‘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若稍有些子私心,则好恶之情发出来便失其正。惟仁者心中浑是正理,见人之善者则好之,见不善者则恶之。或好或恶,皆因人之有善恶,而吾心廓然大公,绝无私系,故见得善恶十分分明,而好恶无不当理,故谓之‘能好能恶’。”曰:“程子之言约而尽。公者,心之平也;正者,理之得也。一言之中,体用备矣。”南升

△苟志於仁章

问:“‘苟志於仁矣,无恶也’。窃谓学者有志於仁,虽有趋向已正,而心念未必纯善而无过差。才有过差,便即是恶,岂得言无?”曰:“志於仁,则虽有过差,不谓之恶。惟其不志於仁,是以至於有恶。此‘志’字,不可草草看。”人杰

先生问学者:“‘苟志於仁矣,无恶也’,与‘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前面说志於仁则能无恶,此段说志於道而犹有此病。其志则一,而其病不同,如何?”诸友言不合。曰:“仁是最切身底道理。志於仁,大段是亲切做工夫底,所以必无恶。志於道,则说得来阔。凡人有志於学,皆志於道也。若志得来泛泛不切,则未必 *** 恶衣恶食之事。又耻恶衣食,亦有数样。今人不能甘粗粝之衣食,又是一样。若耻恶衣恶食者,则是也吃著得,只是怕人笑,羞不如人而已,所以不足与议。”僩

“‘苟志於仁矣’,方志仁时,便无恶。若间断不志仁时,恶又生。”或云:“过非心所欲为,恶则心所欲。”曰:“恶是诚中形外,过是偶然过差。”明作

杨氏云:“苟志於仁矣,未必无过举也,然而为恶则无矣。”先生问学者:“过与恶,如何分别?”曰:“过非心所欲为,恶是心所欲为。”曰:“恶是诚於中,形诸外,所以异也。”铢

△富与贵章

或问:“富贵不处,是安於义;贫贱不去,是安於命。”曰:“此语固是。但须知如何此是安义,彼是安命。盖吾何求哉?求安於义理而已。不当富贵而得富贵,则害义理,故不处。不当贫贱而得贫贱,则自家义理已无愧,居之何害!盎贵人所同欲,若不子细,便错了。贫 *** 所同恶,自家既无愧义理,若更去其中分疏我不当贫贱,便不是。张子韶说‘审富贵而安贫贱’,极好。”学蒙

“审富贵而安贫贱”者,言不以其道得富贵,须是审。苟不以其道,决是不可受它底。不以其道得贫贱,却要安。盖我虽是不当贫贱,然当安之,不可於上面计较云,“我不当得贫贱”,有汲汲求去之心,譬如人作折本经纪相似。铢

问:“君子当得富贵。所谓不当得而得者,乃人君不能用其言,徒欲富贵其身。”曰:“富贵不以道得之,不但说人君不用其言,只富贵其身。如此说,却说定了。凡是富贵贫贱有不当得而得者,皆不处不去。如‘孔子主我,卫卿可得’之类,亦是不当得之富贵。须且平说,不要执定一事。又终食、造次、颠沛,一句密似一句,须至倾覆流离之际,亦不违仁也。”南升

文振问“富与贵”一章。曰:“‘富与贵,不以其道得之’,若曰是谄曲以求之,此又是最下等人。所谓得之者,便设有自到我面前者,吾知其有一毫不是处,也不可处。譬如秀才赴试,有一人先得试官题目将出来卖,只要三两贯钱,便可买得,人定是皆去买。惟到这里见得破,方是有学力。圣人言语,岂可以言语解过一遍便休了!须是实体於身,灼然行得,方是读书。”时举

问:“贫贱,如何是不当得而得之?”曰:“小人放僻邪侈,自当得贫贱。君子履仁行义,疑不当得贫贱,然却得贫贱,这也只得安而受之,不可说我不当得贫贱,而必欲求脱去也。今人大率於利,虽不当得,亦泯默受之;有害,则必以为不当得,而求去之矣。君子则於富贵之来,须是审而处之;於贫贱,则不问当得与不当得,但当安而受之,不求去也。”问:“此二节语,犹云‘怨有不雠,而德无不报’之意否?”曰:“然。盖於富贵则有所不处,於贫贱则必受之而不辞也。”僩

问:“‘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去’字或读作上声,可否?”曰:“自家离去之‘去’,去声读;除去之‘去’,上声读。此章只是去声。”义刚

“君子去仁”之“去”只音去声。如“孟子去齐”之“去”,我元有而自离去之也。若作上声,则是除却。贺孙明作录云:“是除却了,非也。”

“富与贵,贫与贱”一章。某曰:“学者须是从富贵贫贱处判断得下,方有用工处。”先生喜曰:“这里看得分晓,须要做下面工夫。若做得下面工夫,看上面事愈觉分晓。”又问:“‘恶不仁者’,直是如此峻洁!”曰:“只缘是不要一点不仁底事著在身上。”又曰:“如此看得,方是。”炎

子善问此章。曰:“且如不处、不去,若是资质好底,所见稍明,便於这里也能见得,只是未必到无终食不违底意思。不处、不去,乃是立脚处好了,细密工夫方下得。若上面无立脚处了,其他可见。一作:“下面工夫,无缘可见。”圣人之意,不独是教人於富贵贫贱处做工夫,须是到终食不违,颠沛造次都用工,方可。”恪

先生因看里仁篇,云:“前面几段更好熟看,令意脉接续。”因问:“造次是‘急遽苟且之时’。苟且,莫只就人情上说否?”曰:“苟且是时暂处,苟可以坐,苟可以立,令此心常存,非如大宾大祭时也。”问:“曾子易箦,莫是苟且时否?”曰:“此正是颠沛之时。那时已不可扶持,要如此坐,也不能得。”。

敬之问:“富贵贫贱,圣人教人,要得分别取舍到个真切处,便随道理做去。有一般昏弱之人,都只是人欲上行,便是不识痛痒底人。”先生曰:“圣人这处恰似说得疏。学问工夫侭多,圣人去富贵贫贱上做工夫。不是处富贵贫贱时节,又如何做工夫?终不成闲过了这处!圣人且立个大界限,先要人分别得个路头。‘君子去仁’,便是不成个君子。看圣人说得来似疏,下面便说到细密处。须是先说个粗,後面方到细处。若不是就粗处用工,便要恁地细密,也不得。须知节节有工夫,剥了一重又一重,去了一节又一节。”敬之云:“此章说此三句,可谓紧切。虽然,只说存养,未说仁处,要是教人自体认看。”先生笑曰:“公又如此。所见这里未是极处,更要去言外说道理,如何得。圣人这处,正是说筑底处,正是好著力处,却如此轻说过了!众人是这个心,圣人也只是这个心,存得心在这里,道理便在这里。从古圣贤,只是要理会这个物事。保养得这个在,那事不从这里做出!”

“富与贵,贫与贱”,方是就至粗处说。後面“无终食之间违仁”,与“造次、颠沛必於是”,方说得来细密。然先不立得这个至粗底根脚,则後面许多细密工夫更无安顿处,人更无可得说。须是先能於富贵不处,贫贱不去,立得这个粗底根脚了,方可说上至细处去。若见利则趋,见便则夺,这粗上不曾立得定,更说个甚么!正如“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贫而乐,富而好礼”相似。若未能无谄无骄,如何说得乐与好礼!却是先就粗处说上细上去。僩

“富贵贫贱,不处不去,此一节,且说个粗底,方是个君子皮壳,里面更多有事在。然先会做这事,方始能不去其仁。既把得定,然後存养之功自此渐渐加密。夔孙录此下云:“然必先‘无终食违仁’,然後‘造次、颠沛必於是’。”如孟子言‘善、利之间’,须从‘间’字上看。但孟子之言勇决,孔子之言详缓,学者须就这上著力。今学者都不济事,才略略有些利害,便一齐放倒了!某尝向朋友说,须是就这上立得脚住,方是离得泥水。若不如此,则是在泥里行,才要出,又堕在泥里去。纵说得道理,也没安顿处。如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毋自欺有多少事,他却只就‘小人閒居为不善,见君子而後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处说。为甚先要去了这个?盖不切,则磋无所施;不琢,则磨无所措矣。”又曰:“‘审富贵’,是义;‘安贫贱’,是命。”赐

不以道得富贵不处,不以道得贫贱不去,是说处这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是主宰处。终食、造次、颠沛,是操存处。李先生说得好。端

问“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一章。曰:“如孔子言此,便是自平居时说到那造次、颠沛之际。如孟子说义重於生处,却又说急处有打得过时,如閒居时却有照管不到处,或失之。”焘

周李卿问造次之义。曰:“杜预谓,‘造次之期,言草草不成礼也’,便是此意。左传谓,‘过信为次’,亦只是苟且不为久计之意。”义刚

蜚卿问:“注云:‘取舍之分明,然後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取舍之分益明。’如何?”曰:“此言内外大小皆当理会。外若不谨细行,则内何以为田地根本。内虽有田地根本,而外行不谨,则亦为之摇夺。如世间固有小廉曲谨,而临大节无可取者,亦有外面界辨分明,而内守不固者。”可学

问:“明道云:‘不以其道得之富贵,如患得之。’文义如何?”曰:“‘如患得之’,是患不得之,将此‘得’字解上‘得’字。”必大集义。

△我未见好仁者章

问:“好仁即便会恶不仁,恶不仁便会好仁,今并言如何?”曰:“固是好仁能恶不仁。然有一般天资宽厚温和底人,好仁之意较多,恶不仁之意较少;一般天资刚毅奋发底人,恶不仁之意较多,好仁之意较少。‘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个便是好恶样子。”问:“此处以成德而言,便是颜子‘得一善拳拳服膺’,曾子‘任重而道远’与启手足处,是这地位否?”曰:“然。”

“好仁者,自是那一等天资纯粹底人,亦其真知仁之可好而实好之,故视天下之物无以尚乎此。恶不仁者,又是那一等天资耿介底人,亦其真知不仁之可恶而实恶之,故凡不仁之事,不使毫发加诸己。若好仁而有以尚之,这便不是真好;恶不仁而未免有所不当为,这便不是真恶。然好仁者於不仁非不恶,终是好底意思多;恶不仁者於仁非不好,终是恶底意思重。好仁,非颜曾未易言。恶不仁,恐伯夷叔齐方始当得。

问此一章。曰:“好仁者与恶不仁者虽略有轻重,然恶不仁者到得‘不使不仁加乎其身’,便亦是仁了。二者以资禀言之,其宽弘静重者,便是好仁底人;其刚毅特立者,便是恶不仁底人。”时举曰:“利仁者即是好仁者否?”曰:“好仁,恶不仁,皆利仁者之事。”时举曰:“‘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言未见用力底人,还是未见用力而力不足之人?”曰:“此意,圣人只是言其用力者之难得。用力於好者固未之见,到资禀昏弱欲进而不能者,亦未之见,可见用力者难得也。”

问:“好仁、恶不仁,是有优劣否?”曰:“略有之。好仁者,自有一般人资质较宽和温厚;恶不仁者,自是有一般人资禀较刚果决裂,然而皆可谓之成德。横渠言‘好仁、恶不仁,只是一人’,说得亦好,但不合。圣人言两‘者’字,必竟是言两人也。”

问:“好仁、恶不仁,有轻重否?”曰:“也微有些轻重。好仁,是他资质宽厚和重;恶不仁,是刚毅方正。好仁,则於仁与礼上多些;恶不仁,则於义与智上多些。好仁,只知有仁,而不见那不仁来害他;恶不仁,是曾得知这病痛,惟恐来害他。略与‘安行、强行’相似。好仁,是康强底人,平生未尝病,亦不知有病痛;恶不仁,是曾被病胏,知得病源,惟恐病来侵著。恶不仁终是两件,好仁却浑沦了。学者未能好仁,且从恶不仁上做将去,庶几坚实。”僩

问:“好仁者如颜子,恶不仁者似孟子否?”曰:“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本无优劣,只是他两个资质如此。好仁底人,是个温柔宽厚底资质,只见得好仁处好,不甚嫌那不仁底,他只见得好仁路上熟。恶不仁者,便是个刚劲峭直底资质,心里真个是恶那不仁底事。好仁底较强些子,然好仁而未至,却不及那恶不仁之切底。盖恶不仁底真是壁立千仞,滴水滴冻,做得事成!”僩

“好仁、恶不仁,只是利仁事,却有此二等,然亦无大优劣。只是好仁者是资性浑厚底,恶不仁者是资性刚毅底;好仁者恻隐之心较多,恶不仁者羞恶之心较多。圣人之意,谓我未见好仁、恶不仁者。”又从而自解之曰:“我意所谓好仁者,须是‘无以尚之’;所谓恶不仁者,须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好之笃,恶之切,如此等人,不是说那略略恁地好仁、恶不仁底。”又曰:“伯夷是恶不仁底,柳下惠是好仁底,也无大故优劣。”夔孙

因论“好仁、恶不仁”,曰:“此亦以资质而言。盖有一等人,只知好仁,更不管恶不仁事;一等人专是恶不仁意思多,然其‘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则所为必无不仁矣。然毕竟好仁者终是较得便宜,缘他只低著头自去做了。恶不仁者却露些圭角芒刃,得人嫌在。如颜子明道是好仁,孟子伊川是恶不仁;康节近於好仁,横渠是恶不仁。”焘

问:“好仁、恶不仁,莫只是一样人否?”曰:“把做一样说也得,把做两样看也得。也有那好仁底人,也有那恶不仁底人。如伯夷便是恶不仁底,柳下惠便是好仁底。”因言:“此数段,皆是紧要处,须是把做个题目,只管去寻始得。寻来寻去,将久自解有悟。如吃物事,味味皆好,却须知道那一般更好,其所以好是如何,方是。”义刚

“好仁者无以尚之”,言好之深,而莫有能变易之者。“恶不仁者不使加乎其身”,言恶之笃,而不使不仁之事加於己。此与“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皆是自己上事。非是专言好人之仁,恶他人之不仁也。端蒙

“‘好仁者无以尚之’,只是将无以加之来说,此与‘恶不仁’一段相对。既是好仁,便知得其他无以加此。若是说我好仁,又却好财、好色,物皆有好,便是不曾好仁。若果是好仁,便须天下之物皆无以过之。亦有解作无一物可以易其所好者。盖只是好仁一件,方可谓之好仁,所以言‘我未见好仁者’。”徐元震问:“恶不仁如何?”曰:“只谓恶不仁,本不是仁。只‘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便是仁了。”┿

好仁者与恶不仁者便别。如好仁者,则真能好之。恶不仁者知不仁之可恶,而不知好仁,故别。寿昌

好仁者便高了恶不仁者。如见白黑相似,吾好白者,只取白者,彼黑者便自从一边去。如好白而不取白,只管地去疾黑者,则亦浅矣。孔子言仁处,皆是用力处。

问:“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曰:“此心散漫放肆,打一耸动时,便在这里,能使得多少力!虽云用力,却不大故用力。”佐

问:“好仁、恶不仁,虽不可得,果能一旦奋然用力,不患力之不足。”曰:“须是立志为先,这气便随他。敬义夹持,上达天德。”问:“‘一日用其力’,将志气合说如何?”曰:“用力说气较多,志亦在上面了。‘志之所至,气必至焉’。这志如大将一般,指挥一出,三军皆随。只怕志不立,若能立志,气自由我使。‘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人出来恁地萎萎衰衰,恁地柔弱,亦只是志不立。志立自是奋发敢为,这气便生。志在这里,气便在这里。”因举手而言曰:“心在这手上,手便暖;在这脚上,脚便暖。志与气自是相随。若真个要求仁,岂患力不足!圣人又说道,亦有一般曾用力而力不足之人,可见昏弱之甚。如这般人也直是少。”敬之问:“这章,圣人前面说个向上底,中閒说个能用力而无不足底,又说到有用力而力不足底,有许多次第,所以深警学者否?”曰:“也不是深警学者。但言成德之事已不可见,而用力於仁者亦无之。”

敬之问:“‘好仁、恶不仁’,至‘我未之见也’,此不出两端:好仁恶不仁者,是真知得分明,此身常在天理上。下面说有能一日用力及力不足者,皆是正当分别天理人欲处著工夫。”又说:“里仁前面所说,都是且教人涵养,别须更有下工夫处。”曰:“工夫只是这个。若能於此涵养,是甚次第!今看世上万法万事,都只是这一个心。”又曰:“今夜说许多话最要紧。所谓讲学者,讲此而已;所谓学者,学此而已。”贺孙

问:“集注云:‘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举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於吾身。’此亦只是利仁事否?”曰:“然。”问:“上蔡谓:‘智者谓之有所见则可,有所得则未可。’如此,则是二者乃方用功底人,圣人何以为未之见?”曰:“所谓未有得者,当已见得仁如此好了,贪心笃好,必求其至。便唤做有所得,未可。”问:“集注於‘好仁、恶不仁’云:‘皆成德之事,所以难得而见。’若说未有得,如何又谓之成德?”曰:“若真是好仁、恶不仁底人,已是大段好了,只是未唤做得仁。”问:“这虽说是成德,莫亦未是十全否?”曰:“虽未是十全,须已及六七分了。”贺孙集注。

问:“集注云:‘是成德之事。’如何?”曰:“固是。便是利仁之事。”问:“这处地位,便是在安仁之次,而利仁之熟也。”曰:“到这里是熟,又未说到安仁。安仁又别。”

问:“集注前後说不同:前说能用力於仁,未见其力有不足者。後说有用力而力不足者。既曰用力,亦安有昏弱欲进而不能者?”曰:“有这般人,其初用力非不切至,到中间自是欲进不能。夫子所谓‘力不足者,中道而废’,正说此等人。冉求力可做,却不自去著力耳。间或有曾用力而力不足底人,这般人亦是难得。某旧只说得‘有能一日用其力’一句,後知某未稳,大段费思量,一似蚁钻珠模样。钻来钻去,语脉却是如此,方见得两个‘未见’字不相碍。”

问:“集注云:‘志之所至,气必至焉。’以泳观之,亦有始立之志不足以帅久纵之气者。”曰:“也是志不足。”问:“养得志完全时,只在持守否?”曰:“持守体察,讲学考索,凡圣人所说底,皆著去做。”问:“须有一个本领?”曰:“贯通处只是敬。”问:“南轩云:‘敬字贯通动静,而以静为本。’”曰:“那是就那主静上说。闲时若 *** 些小,也不妨。”因举明道教上蔡且 *** ,彼时却在扶沟县学中。明道言:“某只是听某说话,更不去行。”上蔡对以“无可行处”。明道教他且 *** 。“若是在家有父母合当奉养,有事务合当应接,不成只管 *** 休!”胡泳

一日,诸生讲论语至此章,有引范氏之言者曰:“恶不仁者,不若好仁者之为美也。”又援吕氏之说,以为恶不仁者劣於好仁者。“盖谓孔子以‘好仁无以尚之’,故以恶不仁者之为劣也。”曰:“恶不仁者,亦不易得。但其人严厉可畏,不如好仁者之和易也。正不须将好仁、恶不仁分优劣。圣人谓‘好仁者无以尚之’,非以好仁者为不可过也。谓人之好仁‘如好好色’,更无以尚之者,此诚於好仁者也。其曰‘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加乎其身’者,恶不仁‘如恶恶臭’,唯恐恶臭之及吾身,其真个恶他如此。非是且如此恶他,後又却不恶他也。”去伪集义。

△人之过也章

“党,类也,偏也。君子过於厚,小人过於薄,观此则仁与不仁可知。君子过於厚,厚虽有未是处,终是仁人。”或问:“过莫是失否?”曰:“亦是失也。”去伪。

问“观过知仁”一章。曰:“此是就人有过失处观之。谓如一人有过失,或做错了事,便观其是过於厚,是过於薄。过於厚底,虽是不是,然可恕,亦是仁者之类。过於薄底,便不得,便是不仁了。知仁,只是知其仁与不仁而已。”焘

非是专要在过上看仁,盖就过上亦可以知仁。炎

“观过斯知仁”,此“仁”字,是指慈爱而言。淳

问:“‘里仁’数章说仁,自有浅深轻重。”曰:“固是。如‘观过知仁’之‘仁’,只是就仁爱上说。故程先生尹先生皆只将‘厚、薄’,‘爱、忍’字说,便见只是慈爱底仁。如‘里仁为美’,却是那全底。”义刚

问“观过知仁”。曰:“先儒说得仁来大了。学者只管逐句爱说深,不知此‘仁’字说较浅,不是‘仁者安仁’之‘仁’。如有好底人无私意而过,只是理会事错了,便也见得仁在。不好底人有私意,便无过,也不敢保他有仁。如礼记谓‘仁者之过易辞’。仁者之过,只是理会事错了,无甚蹊跷,故易说。不仁之过是有私意,故难说。此亦是观过知仁意。”淳

或问:“‘观过斯知仁’,这‘仁’字说得较轻。”曰:“也只是此理。所以伊川云:‘君子常失於厚,过於爱。’‘厚’字‘爱’字便见得仁。湖南诸公以知觉做仁,说得来张大可畏!某尝见人解‘麒麟之於走兽’云:‘麒麟,狮子也。’某尝以为似湖南诸公言仁。且麒麟是不践生草,不食生物,多少仁厚!他却唤做狮子,却是可畏。但看圣人将‘仁’字与‘义’字相同说,便见。”南升

圣人之言宽舒,无所偏失。如云“观过斯知仁”,犹曰观人之过,足知夫仁之所存也。若於此而欲求仁之体,则失圣人本意矣。礼记“与仁同过”之意,说得太巧,失於迫切。人杰

性之问此章。曰:“所谓君子过於厚与爱者,虽然是过,然亦是从那仁中来,血脉未至断绝。若小人之过於薄与忍,则与仁之血脉已是断绝,其谓之仁,可乎?”时举

问:“过於厚与爱,虽未为中理,然就其厚与爱处看得来,便见得是君子本心之德发出来。”曰:“厚与爱,毕竟是仁上发来,其苗脉可见。”南升

此段也只是论仁。若论义,则当云,君子过於公,小人过於私;君子过於廉,小人过於贪;君子过於严,小人过於纵,观过斯知义矣,方得。这般想是因人而发,专指仁爱而言也。僩

问:“伊川谓:‘人之过也各於其类,君子常失於厚,小人常失於薄;君子过於爱,小人伤於忍。’愚谓,此与‘礼,与其奢也,宁俭’,同意。”曰:“近之。”人杰

或问:“伊川此说,与诸家之说如何?”曰:“伊川之说最善。以君子之道观君子,则君子常过於爱,失之厚;以小人之道观小人,则小人常过於忍,失於薄。如此观人之过,则人之仁与不仁可知矣。”又问:“南轩谓:‘小人失於薄,伤於忍,岂人之情也哉!其所陷溺可知矣。’此云陷溺,如何?”曰:“他要人自观,故下‘陷溺’二字。知所陷溺,则知其非仁矣。”问:“南轩作韦斋记,以党为偏,云:‘偏者,过之所由生也。观者,用力之妙也。觉吾之偏在是,从而观之,则仁可识矣。’此说如何?”曰:“此说本平易,只被後来人说得别了。”去伪。

问:“昨与刘公度看南轩为先生作韦斋记,其间说‘观过知仁’一段,以所观在己。及洙泗言仁论,又以所观在人。不知二说先生孰取。”曰:“观人底是。记曰:‘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後其仁可知也。’即是此意。”又问:“不知此语还是孔子说否?”曰:“固不可知,只是有此理。”曰:“以琮观之,不如观己底稳贴。”曰:“此禅话也。”曰:“琮不识禅话,但据己见思量,若所观在人,谓君子常过於厚,小人常过於薄,小人於其党类亦有过於厚处,恐君子小人之过,於厚薄上分别不开。故谓不如只作观己说,较静办。”曰:“有‘观’字,有‘过’字,有‘知’字,不知那个是仁?”或谓:“观,便是仁事在那里。”曰:“如琮鄙见,‘观’字、‘过’字、‘知’字皆不是仁。‘仁’字政与‘过’字相对。过则不仁,仁则不过。盖党是己私,仁是天理。识得过底是己私,便识得不过底是天理。”曰:“如此,则却常留个过与己私在傍边做甚?”琮曰:“此是圣人言知仁处,未是言为仁处。”曰:“此是禅学下等说话,禅门高底也自不肯如此说。一部论语何尝只说知仁!便须有下手处。请自思量别处说仁,还有只言知仁底意思否?”琮

△朝闻道章

问:“‘朝闻道’,道是如何?”曰:“道只是眼前分明底道理。”贺孙

问:“朝闻道而可夕死,莫须是知得此理之全体,便可以了足一生之事乎?”曰:“所谓闻道,亦不止知得一理,须是知得多有个透彻处。至此,虽便死也不妨。明道所谓:‘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须是实知有所得,方可。”。

“道只是事物当然之理,只是寻个是处。大者易晓。於细微曲折,人须自辨认取。若见得道理分晓,生固好,死亦不妨。不然,生也不济事,死也枉死。”又云:“所谓闻者,通凡圣而言,不专谓圣贤,然大率是为未闻道者设。且如昨日不曾闻,今日闻之,便是。程子所谓‘人知而信者为难,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知後须要得,得後方信得笃。‘夕死可矣’,只是说便死也不妨,非谓必死也。”明作

问:“集注云:‘道者,事物当然之理。’然尝思道之大者,莫过乎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伦,而其有亲,有义,有别,有信,学者苟至一日之知,则孰不闻焉。而即使之死,则亦觉未甚济得事。然而所谓道者,果何处真切至当处?又何以使人闻得而遂死亦无憾?”曰:“道诚不外乎日用常行之间。但公说未甚济事者,第恐知之或未真耳。若是知得真实,必能信之笃,守之固。幸而未死,则可以充其所知,为圣,为贤。万一即死,则亦不至昏昧过了一生,如禽兽然,是以为人必以闻道为贵也。”曰:“所谓闻者,莫是大而天地,微而草木,幽而鬼神,显而人事,无不知否?”曰:“亦不必如此,大要知得为人底道理则可矣。其多与少,又在人学力也。”曰:“看得此章,圣人非欲人闻道而必死,但深言道之不可不闻耳。若将此二句来反之曰:‘若人一生而不闻道,虽长生亦何为!’便自明白。”曰:“然。若人而闻道,则生也不虚,死也不虚。若不闻道,则生也枉了!死也枉了!”壮祖

国学经典赏析:《朱子语类》卷二十六论语八原文

问:“‘朝闻道’,如何便‘夕死可矣’?”曰:“物格、知至,则自然理会得这个道理,触处皆是这个道理,无不理会得。生亦是这一个道理,死亦是这一个道理。”恪

问:“‘夕死可矣’,虽死亦安,无有遗恨。”曰:“死亦是道理。”南升

“朝闻道,夕死可矣”。此闻是知得到,信得及,方是闻道,故虽死可也。若以听人之说为闻道,若如此便死,亦可谓枉死了!焘

问“朝闻道,夕死可矣”。曰:“若是闻道,则生也得个好生,死也得个好死。”问:“朝夕固甚言其近。然既闻而非久即死,莫多有不及事之悔否?”曰:“犹愈於不闻。”胡泳

问“朝闻道,夕死可矣”。曰:“所谓夕死可者,特举其大者而言耳。盖苟得闻道,则事无小大,皆可处得,富贵贫贱,无所往而不可。故虽死,亦有死之道也。”此说与集注少异,读者详之。时举

守约问:“伊川解‘朝闻道,夕死可矣’,‘死得是也’,不知如何?”曰:“‘朝闻道’,则生得是,死便也死得是。若不闻道,则生得不是,死便也恁地。若在生仰不愧,俯不怍,无纤毫不合道理处,则死如何不会是!”贺孙集义。

“朝闻道,夕死可矣”。二先生之说,初无甚异。盖道却是事物当然之理,见得破,即随生随死,皆有所处。生固所欲,死亦无害。

先生顾安卿曰:“伊川说‘实理’,有不可晓处。云‘实见得是,实见得非’,恐是记者之误,‘见’字上必有漏落。理自是理,见自是见。盖物物有那实理,人须是实见得。”义刚曰:“理在物,见在我。”曰:“是如此。”义刚淳录云:“实理与实见不同。盖有那实理,人须是见得。见得恁地确定,便是实见。若不实见得,又都闲了。”

贺孙问:“闻道,自是闻道,也无间於死生。”曰:“如何是无间於死生?”曰:“若闻道,生也得,死也得。”曰:“若闻道而死,方是死得是。死是,则在生也都是。若不闻道,在生也做不是,到死也不是。吾儒只是要理会这道理,生也是这理,死也只是这理。佛家却说被这理劳攘,百端费力,要埽除这理,教无了。一生被这理挠,一生被这心挠。”问:“伊川说此一段,及吕氏说‘动容周旋中礼,盛德之至’,‘君子行法俟命’,是此意否?”曰:“这是两项。‘动容周旋中礼’,这是圣人事,闻道自不足以言之。自与道为一了,自无可得闻。‘行法以俟命’,是见得了,立定恁地做。”问:“伊川云:‘得之於心,是为有得,不待勉强。学者须当勉强。’是如何?”曰:“这两项又与上别。这不待勉强,又不是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只是见得通透,做得顺,便如所谓乐循理底意思。”问:“曾子易箦,当时若差了这一著,唤做闻道不闻道?”曰:“不论易箦与不易箦,只论他平日是闻道与不闻道。平日已是闻道,那时万一有照管不到,也无奈何。”问:“若果已闻道,到那时也不到会放过。”曰:“那时是正终大事。既见得,自然不放过。”贺孙

△士志於道章

问:“‘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既是志道,如何尚如此?”曰:“固有这般半上半落底人,其所谓志,也是志得不力。只是名为志道,及外物来诱,则又迁变了,这个最不济事。”义刚

众朋友共说“士志於道”以下六章毕,先生曰:“此数章如尹和靖程子所注,只於本文添一两字。看著似平淡,子细去穷究,其味甚长。”义刚

△君子之於天下也章

文矩问“君子之於天下也”一章。曰:“义是吾心所处之宜者。见事合恁地处,则随而应之,更无所执也。”时举

“义之与比”,非是我去与义相亲,义自是与比。谟

敬之问:“‘义之与比’,是我这里所主者在义。”曰:“自不消添语言,只是无適无莫,看义理合如何。‘处物为义’,只看义理合如何区处他。义当富贵便富贵,义当贫贱便贫贱,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只看义理合如何。”贺孙

国学经典赏析:《朱子语类》卷二十六论语八原文

“南轩说‘“无適无莫”,適,是有所必;莫,是无所主’,便见得不安。程氏谓‘无所往,无所不往,且要义之与比处’,便安了。”曰:“古人训释字义,无用‘適’字为‘往’字者。此‘適’字,当如‘吾谁適从’之‘適’,音的,是端的之意。言无所定,亦无所不定尔。钦夫云‘吾儒无適、无莫,释氏有適、有莫’,此亦可通。”大雅

问:“上蔡所谓‘於无可、无不可之间,有义存焉,则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凡事皆有一个合宜底道理,须是见得分明,虽毫发不差,然後得是当。”曰:“义即宜也,但须处得合宜,故曰‘处物为义’。”南升

先生问:“谢氏谓‘君子之心果有所倚乎’?如何看?”义刚云:“只是随事物去量度,不是倚於义。”曰:“只是把心去看是与不是。”义刚因问:“‘无可无不可’,皆是无所容心。但圣人是有个义,佛老是听其自然。是恁地否?”曰:“圣人也不说道可,也不说道不可,但看义如何耳。佛老皆不睹是,我要道可便是可,我要道不可便是不可,只由在我说得。”义刚

△君子怀德章

“怀刑”,只是“恶不善”,不使不善之事加乎一身。南升

“君子怀刑”,言思刑法而必不犯之,如惧法之云尔。端蒙

“‘君子怀刑’,如礼记所谓‘畏法令’,又如‘肃政教’之类,皆是。”或谓:“如‘问国之大禁而後敢入’,是否?”曰:“不必如此说。只此‘怀刑’一句,亦可为善。如违条碍贯底事不做,亦大段好了。”明作

问:“所贵乎君子者,正以其无所待於外而自修也。刑者,先王所以防小人,君子何必以是为心哉?”先生默然良久曰:“无慕於外而自为善,无畏於外而自不为非,此圣人之事也。若自圣人以降,亦岂不假於外以自修饬。所以能‘见不善如探汤’,‘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皆为其知有所畏也。某因思集注言:‘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只是小人之事莫非利己之事,私也。君子所怀在德,则不失其善。至於刑,则初不以先王治人之具而有所憎疾也,亦可借而自修省耳。只是一个公心。且如伊川却做感应之理解,此一章文义虽亦可通,然论语上言君子小人,皆是对举而并言,此必不然也。”先生又言:“如汉举孝廉,必曰‘顺乡里,肃政教’。‘肃政教’之云,是亦怀刑之意也。”某因思得此所谓君子者,非所谓成德之人也。若成德之人,则诚不待於怀刑也。但言如此则可以为君子,如此则为小人,未知是否。”壮祖

“此是君子小人相对说看,尹子之说得之。若一串说底,便添两个‘则’字,‘惠’字下又著添字。”又问“怀刑”。曰:“只是君子心常存法。大抵君子便思量苦底,小人便思量甜底。又有一说,‘怀刑’作恤刑,‘怀德’作施德。要之,不如好善而恶不仁者是。”┿

△放於利而行章

“放於利而行多怨”,只是要便宜底人。凡事只认自家有便宜处做,便不恤他人,所以多怨。南升

放於义而行,只据道理做去,亦安能尽无怨於人。但识道理者须道是:“虽有怨者,如何恤得他!”若放於利,则悖理徇私,其取怨之多,必矣。闳祖

或说“放於利而行”。义刚云:“此非断断然为利。但是依放那利行,是外不为利,而内实有为利底意思。”曰:“才是放时,便是为利了,岂有两样。若是外不为利而内实为利,则是为利尤甚於断断然为利者。”义刚

“放利多怨”。或问:“青苗亦自便民,何故人怨?”曰:“青苗便是要利息,所以人怨。”明作

△能以礼让为国章

让,是那礼之实处。苟徒跪拜俯伏而以是为礼,何足取信於人。让者,譬如凡事宁就自家身上扶出些子辞尊居卑、辞多受少底意思,方是礼之实。赐

“不能以礼让为国”,是徒能进退可观,容止可度;及到紧要处,却不能让。虽有这繁文末节处,亦无用,亦不得谓之礼。僩

问:“‘让者,礼之实也’。莫是辞让之端发於本心之诚然,故曰‘让是礼之实’?”曰:“是。若玉帛交错,固是礼之文;而擎跽曲拳,升降俯仰,也只是礼之文,皆可以伪为。惟是辞让方是礼之实,这却伪不得。既有是实,自然是感动得人心。若以好争之心,而徒欲行礼文之末以动人,如何感化得他!”问:“‘如礼何’一句,从来诸先生都说得费力。今说‘让是礼之实’,则此句尤分明。”曰:“前辈於这般处也自阔略。才被说得定了,便只是是也。”贺孙

问:“‘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诸家解义,却是解做如国何了。”曰:“是如此。如诸家所说,则便当改作‘如国何’。大率先王之为礼让,正要朴实头用。若不能以此为国,则是礼为虚文尔,其如礼何!”谟

问:“礼者,自吾心恭敬,至於事为之节文,兼本末而言也。‘让者,礼之实’,所为恭敬辞逊之心是也。君子欲治其国,亦须是自家尽得恭敬辞逊之心,方能以礼为国。所谓‘一家让,一国兴让’,则为国何难之有!不能尽抱敬辞逊之心,则是无实矣。虽有礼之节文,亦不能行,况为国乎!”曰:“且不柰礼之节文何,何以为国!”南升

义刚说“礼让为国”一章,添“不信仁贤,咈百姓从己之欲”等语。曰:“此於圣贤本意不亲切。‘一家让,一国兴让’。此只是说我能如此礼逊,则下面人自是兴起,更相逊让。如此,则为国何难之有!未说到那‘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处在。如东坡说‘敦教化’中一段,亦自好。其说虽粗,道理却是恁地。而今人好玄妙,刬地说得无形无影,却不如只粗说,较强。”良久,叹息言:“今日不能制民之产,已自不是。民自去买田,又更收牙税,是甚说话!迸人禁人聚饮,今却张官置吏,惟恐人不来饮。如此,却何以责人谦逊!”义刚

△不患无位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犹云不怕无官做,但怕有官不会做。若有致君泽民之具,达则行之,无位非所患也。南升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个须看圣人所说底语意,只是教人不求知,但尽其在我之实而已。看圣人语意了,又看今人用心,也有务要人知者。只是看这语意差,便要如此。所谓求为可知,只是尽其可知之实;非是要做些事,便要夸张以期人知,这须看语意。如‘居易以俟命’,也只教人依道理平平做将去,看命如何。却不是说关门绝事,百样都不管,安坐以待这命。贺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7/452341.html

“国学经典赏析:《朱子语类》卷二十六论语八原文” 的相关文章

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遂作《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一家从夔州出三峡到达江陵,遂作《短歌行赠王郎司直》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

鲍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鲍旭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六十位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为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它的原型是北宋末年山东人宋江领导的农民起义。那么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鲍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鲍旭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丧门神,寇州人氏,原是枯树山寨主,后与李逵结交,率部投靠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排第...

历史上萧统是什么身份?他为何编纂《昭明文选》?

历史上萧统是什么身份?他为何编纂《昭明文选》?

南朝梁),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第三个朝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萧统是南北朝时期南梁开国皇帝萧衍的长子,因其去世后谥号“昭明”,故称“昭明太子”。萧统聪颖好学,史书记载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虽然贵为太子,却为人谦和。萧统虽然英年早逝,但其所著的《昭明文选》却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西汉丞相之一,至今通用的《论语》便是《张侯论》

张禹,字子文,西汉时期官员,官至丞相,封安昌侯。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从施仇学《易经》,从王阳和庸生习《论语》,起家本郡文学。甘露年间,诸儒荐为博士。初元年间,授太子《论语》,升任光禄大夫。河平四年(前25年),拜为丞相,封安昌侯。建平二年(前5年),去世,谥号...

南宋著名史学家徐梦莘简介:编成了《三朝北盟会编》

南宋著名史学家徐梦莘简介:编成了《三朝北盟会编》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宋真宗赵恒作《劝学诗》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朝第三任皇帝,宋真宗赵恒曾作《劝学诗》一首,一般都认为,这首诗的出现,是为了激励更多人读书做官,但实际上,宋真宗作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拥有更多的读书人,而是另有深意。在中国历史的政治生态中,曾经有个名词叫“以文抑武”,主要...

《月夜忆舍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边秋一作:秋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月夜忆舍弟》译文及注释译文戍楼上的更鼓声隔断了人们的来往,边塞的秋天里,一只孤雁正在鸣叫。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寄往洛阳城...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译文及注释译文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星乱闪。炼铜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唱歌一边劳动,他们的歌声响彻了寒峭的山谷。注释秋浦:县名,唐时先属宣州,后属池州,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秋浦因流经县城之西的秋浦河得名。炉火:唐代,...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