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 正文内容

红楼梦中贾瑞的死真的与王熙凤有关?真相是什么

诗词文献2年前 (2022-08-29)150

读红楼,很多人对王熙凤印象深刻。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在《红楼梦》里,贾瑞之死,或许没有一人对他怀有同情,但如果我们明白他王熙凤是如何一步一步将他走到死亡的深渊时,或许就会发现,他确实有一点可怜,王熙凤也确实让人可恨。

小白在此,将王熙凤毒害贾瑞的过程分为五大步骤,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位机关算尽的女子是如此残害贾府这个边缘子弟的?

之一步:对贾瑞轻浮行为的认可

王熙凤在宁府看完病重的秦氏后,一个人独自在花园里看风景,这个时候,贾瑞突然出现了,一见她便用色眯眯的眼睛打量着她看,并不怀好意的向她请安。

还说道,我和嫂子真是有缘啊,在这里都能遇见,如果王熙凤是一个善良的女子,或许会在之一时间呵斥贾瑞这样无礼的行为;毕竟,在封建社会,男女有别是非常讲究的,但从事实来看,王熙凤并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她明白贾瑞的意图后,浮现出来的之一个念头就是弄死他。

红楼梦中贾瑞的死真的与王熙凤有关?真相是什么

笑里藏刀,顺着贾瑞的意思调情,让贾瑞这样一个年轻热血的边缘子弟对她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答应贾瑞上门去慰问,这是王熙凤引诱贾瑞走向死亡的关键一步。

第二步:两次为贾瑞创造二人独处的机会

贾瑞因得到了王熙凤的许可,所以贾瑞多次来到王熙凤的住处请安,平儿见了纳闷,王熙凤便将贾瑞 *** 的行为告诉了她,连平儿也骂道,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起这样心思没人伦的畜生,叫他不得好死。王熙凤随后说道,我自有道理。

等贾瑞来时,王熙凤特意支开平儿,二人独处,同贾瑞调情,并之一次设计,让贾瑞晚上到西穿堂去等自己。

十二月的天气,寒冷刺骨,不说晚上,大白天王熙凤回来平儿都要事先将她的衣服烤好,由此可见,贾瑞冻得这一晚有多惨。

贾瑞好不容易挨到天凉,灰溜溜的跑回家,又让贾代儒这个祖父狠狠的打了一顿,还罚他在外面冻了半天,背文章。贾府里的人身子都娇弱的很,晴雯就因为半夜跑出去没穿外套,第二天就感冒了,由此可见,贾瑞的病在此时已经有了病根了。

谁知贾瑞色心不死,刚好一点又来找王熙凤,如果说她之一次抓弄贾瑞有教训意义的话,那她第二次的捉弄,似乎就真的动了杀机了。

贾瑞再次来找她,还没等他抱怨呢?王熙凤先埋怨起来了,说的贾瑞无话可说,末了,王熙凤再次出点子,让他晚上到自己住的后厢房里等着,这一种让人充满着遐想的偷情的画面,让贾瑞失去了思考的能力,不假思索的就同意了。而这一次,便是贾瑞走向死亡的关键一步。

第三:王熙凤叫来贾蓉、贾蔷两大帮手,对贾瑞实施精神、物质两大方面的打击

这一次,王熙凤可谓设下了天罗地网,从贾瑞抱起蒙着脸的贾蓉时,似乎他的未来就结束了。因为这无形之中宣告了他在贾府再无立足之地。

红楼梦中贾瑞的死真的与王熙凤有关?真相是什么

当贾蔷提着油灯照着他那副充满了欲望的面目时;当贾蓉发出着充满嘲笑的声音时,贾瑞明白了,他完了。

物质上:随后,贾蔷、贾蓉以太太知道此事为由,逼他签下了一百两银子的欠条。一百两是什么概念呢?袭人这样的大丫鬟一个月的月钱才一两;刘姥姥一年的伙食才20多两银子,这一笔钱,对于贾瑞这样一个读书人来说,他是没有办法偿还的。

精神上:受惊过度的贾瑞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行动完全受制于贾蓉、贾蔷,随后,还被遭受到了屎尿淋头的屈辱,最终才得以离开。

此时的贾瑞,才真正明白了王熙凤的用心,只是一切都太晚了。

其一:贾瑞从九月份到十二月的几个月对王熙凤的思念中,他早已忘不了王熙凤那风流妩媚的样子了,曹公将此说成毒设相思局也并无道理,贾瑞这个精力旺盛的年轻小伙,无法控制自己对王熙凤身体的欲望,只能用手来发泄自己的需求,而这三个月的时间,足以让他养成这样一个致命的习惯。

其二:贾蓉、贾蔷不断地威胁

那一百两银子的事,他们二人穷追不舍,但贾瑞却没有能力偿还,他的祖父有吗?当然有,但这件事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知道。所以,贾瑞整天生活恐惧中,精神上饱受折磨,终于一病不起。

第四:贾瑞病重,王熙凤拒绝为其提供人参

贾瑞病重,因为需要人参这一种药材,贾代儒无力购买,所以来求王夫人,王夫人随后让王熙凤为其提供人参,但她却推脱没有,在王夫人再三的要求下,她才勉为其难的弄了一点人参的残渣,贾瑞也因此病的越来越重。

红楼梦中贾瑞的死真的与王熙凤有关?真相是什么

人参能不能拯救贾瑞的命?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却彻底的表现出了王熙凤要治他于死地的决心。

第五:贾瑞最后的救命稻草:“风月宝鉴”,也因王熙凤的存在而消失

贾瑞病重之时,赖头和尚出现了,为其提供了出自警幻仙子之手专治邪思妄念的“风月宝鉴”,临走时,再三强调,不能看正面,只能看反面,三天后保管好。

但王熙凤的音容笑貌早已深入到他的骨子里,当他看到反面的骷髅时,吓了一跳,当反过来看正面,当看到镜子里那个向自己招手 *** 的王熙凤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便多次进入幻境同王熙凤发生云雨情,也因此最终死在了王熙凤的石榴裙下。

小结:

王熙凤对贾瑞的厌恶,可以理解,但她对贾府子弟这样彻底狠毒的残害,却是让人不敢苟同的,如果她在贾瑞之一次调戏自己时,便痛斥他一回,估计贾瑞也不会再有这样的心思了。

仗着漂亮,仗着贾瑞对她异常的喜欢,王熙凤视贾瑞的名誉、生命为草芥,从精神、物质双层的打击下,终于让贾瑞这个青春年少的贾府子弟走向了死亡,也许,贾瑞的这一条人命,王熙凤是如何也摆脱不了干系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208/459812.html

“红楼梦中贾瑞的死真的与王熙凤有关?真相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邹润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一位

邹润简介:《水浒传》中的人物,梁山上排名第九十一位

邹润(金圣叹评点本中作“邹闰”),邹渊的侄儿,山东莱州人,为人慷慨忠良,有一身好武功,身材长大,长相奇异,脑后生有一个肉瘤,人唤“独角龙”。邹润和人争闹,一时性起,一头撞去,竟撞折了一棵松树。他与孙新熟知,为救解珍、解宝打入祝家庄。祝家庄被攻破后归顺梁山,为步军将校第十三名,是梁山第九十一条好汉。受...

明朝官员岳正简介:撰有《类博稿》十卷、《类博杂言》

明朝官员岳正简介:撰有《类博稿》十卷、《类博杂言》

明朝(1368年―1644年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明朝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多民族国家也进一步统一和巩固。明初废丞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同时也为中后期宦官专政埋下伏笔。明朝时期农民反封建斗争也进入...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撰写了《水经注》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最后为何极度缺水而亡?

郦道元,字善长,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员、地理学家,用毕生心血撰写地理著作《水经注》,成为中国游记文学的开创者,对后世游记散文的发展影响颇大。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郦道元幼时随父亲郦范访求水道,博览奇书。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三年(489年),郦范去世,郦道元以父荫入仕,继承了...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休璟简介:唐朝宰相、名将之一,《全唐文》收其文二篇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等唐玄宗即位后便缔造了全盛的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全盛。天宝末年,全国人口达八千万左右。安史之乱后接连出现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现象,国力渐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唐休璟(627年-7...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译文及注释译文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注释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

杜审言:他的性格不受人待见,但他的诗歌却受人喜爱

杜审言:他的性格不受人待见,但他的诗歌却受人喜爱

王勃所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蕴含着四海之内皆朋友的豁达之情,王勃送别的友人便是杜审言。下面跟历史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杜审言的故事吧。提及杜审言,想到的自然是他的孙儿杜甫,诗圣诗史的美誉在唐朝诗词中熠熠生辉,自是掩盖了他本身的光华,他光芒虽小经久不息,却也令人难以忽视。他出身于世代书香世家,钟鸣鼎食,...

水浒一书中有哪些角色颇为可惜?都能取代梁山一些好汉了

水浒一书中有哪些角色颇为可惜?都能取代梁山一些好汉了

即便是没有读过《水浒传》原著的人也应该听说过水泊梁山之上有一百单零八位梁山好汉,根据能力大小他们又被分为了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地煞好汉中虽然也有孙立、黄信、樊瑞这样的遗珠,但天罡中的好汉大部分还是要比地煞好汉强的,甚至可以说地煞中有一部分好汉就是用来凑数的。比如“九尾龟”陶宗旺这个角色在书中甚至...

在书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为何对樊哙的评价很高?

在书写《史记》的时候,司马迁为何对樊哙的评价很高?

影视剧中,樊哙多为一个英勇无惧的武士形象,他为人忠诚、威猛,是刘邦最为信任的将领之一。在《史记》中,其实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很高,称如果没有他那沛公的大业几乎半途而废,指的就是在鸿门宴上,樊哙机智救出刘邦。也正是通过此事,后人在看樊哙时,会觉得他不止忠勇神武,还足智多谋,如果只从外表看或许还真看不出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