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弑杀兄弟、霸占弟媳,为什么不敢杀了父亲李渊?
公元614年,这年是隋炀帝大业10年,唐国公府上张灯结彩,前来祝贺的名门望族络绎不绝,李渊热情有礼地安置宾客,今天是李渊长子李建成的大婚之日。
李渊在七岁时候便失去父亲,缺乏父爱关怀的他对亲情格外看重,如今儿子李建成迎娶的是荥阳郑氏家族的郑观音,李渊感到非常欣慰。
令李渊欣慰的不是郑家送来的堆积如山的陪嫁品,而是儿媳妇出自隋唐时期五大望族,分别是崔氏、卢氏、李氏、郑氏、王氏,这些家族形成了固定的圈子,外圈人是很难 *** 去的,此次联姻意味着李家已经融入名门望族的圈子。就连唐朝名臣房玄龄,虽然已经身居高位,但他的愿望之一就是能够与这五大家族通婚。
这一年,李建成26岁,郑观音却只有16岁。
自从杨玄感起兵反叛隋炀帝,李渊一直处于东奔西走的状态,在隋炀帝的诏令下,李渊先后负责镇守甘肃的弘化郡,平定聚众起义的军队,抵抗突厥进犯边塞。
在这段时间里,李渊以“为人洒脱、待人宽容”的姿态结交各地豪杰名流,结果遭到隋炀帝的猜忌,幸亏李渊机智敏锐地发觉异常,立即一反常态,变成“饮酒无度、贪污纳贿”的酒囊饭袋,这才暂时打消了隋炀帝的疑虑。
公元617年,李渊成功变成“封疆大吏”,虽然管理的地盘并不大,但至少是军政更高长官,在这一亩三分地,自己说了算。当时,隋朝的疆域上到处都是起义军,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李渊也开始暗中准备,不断增强自己实力。
在李渊的授意下,李建成带着郑观音来到河东居住,还在暗地里收拢英雄人才。《新唐书》记载,“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此同时,李世民在晋阳偷摸招纳逃亡的人,只要有点才能,都会被李家奉为上宾。公元617年,李渊正式宣布起兵。
晋阳起兵后,李渊命令李元吉留守太原,亲自带着李建成、李世民攻打长安。进军过程非常顺利,李渊于618年在长安城太极殿登基称帝,不久之后,将长子李建成册封为皇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李元吉封为齐王。
因丈夫李建成被封为皇太子,郑观音自然也就被封为太子妃,她此时才刚满20岁,可谓是“青春靓丽”。李建成与郑观音婚后感情极好,她先后为李建成生下5个儿子、3个女儿,如果事情按照正常发展,她将会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但变故总是来得毫无防备。
李渊称帝后,因李建成是太子身份,需要留守都城协助李渊处理朝政,在外征战的重任自然就落在李世民肩上。
李世民在扫除群雄的过程中,功勋和人气都迅速飙升,直接威胁到李建成的皇太子地位,一场残忍的争斗不可避免,李渊父子四人都心知肚明,然而更先出手的是李世民。
公元626年6月4日,李世民在玄武门突然发动袭击,现场杀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当郑观音知道这一切的时候,李建成的太子府已经被团团包围,李建成的5个儿子全部被诛杀,此时的郑观音才仅仅28岁,被诛杀的李建成儿子更大的也不超过11岁。
郑观音每天都沉浸在丧夫之痛中,她独自居住、专心养育李建成的女儿们,当郑观音去世的时候,她只能从女儿的府邸出殡,幸好能够与李建成葬在一起。
在玄武门之变后,郑观音面对“夫死子亡、孤苦无依”的巨变,但她应该是庆幸的,如果对比李元吉的妻子杨氏,郑观音的结局算是非常好的。
李元吉妻子杨氏与郑观音的命运轨迹几乎相同,并且两人都是出身自名门望族,如果非要找点差别的话:之一,李元吉有多位姬妾侍女,而李建成专情于郑观音一人,感情上输了;第二,郑观音的身份是太子妃,杨氏的身份是齐王妃,地位上又输了;第三,郑观音生育子女8个,而杨氏嫁给李元吉无所出,又输了。
命运总是让人捉摸不定,杨氏在李元吉身上输掉的,不管她愿意不愿意,都将在李世民身上弥补回来。
在玄武门之变后,李元吉也有5个儿子,全部被李世民诛杀,杨氏和庶出的女儿们幸存下来,然而不久之后,登基称帝的李世民将杨氏纳入后宫,并且非常宠爱这位“弟媳”。
唐太宗李世民的原配妻子是长孙皇后,两人的感情也非常好,但是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脑海中涌现出立杨氏为皇后的想法,遭到名臣魏征的“善言”提醒,李世民这才恍然大悟,不再提起此事。
《新唐书》记载,“曹王明,母本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嬴自累,乃止。”
杨氏虽然没有成为唐太宗的皇后,但是她受到的恩宠一直没有减少,公元647年,杨氏终于走完“坎坷又幸福”的一生,唐太宗李世民因失去爱妃悲伤不已,诏令厚葬杨氏。对比大嫂郑观音,杨氏在身后事这个环节又赢了,帮助她的还是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被誉为千古明君,为什么会弑杀兄弟、纳娶弟媳呢?
在玄武门杀害亲兄弟,李世民不得不做、身不由己,是兄弟之间明争暗斗的必然结果,最终这件事也成为唐太宗心中永远的心结,李世民一生都惧怕玄武门,对掌管此地的人一直非常慎重。
用普通视角来看,纳娶弟媳的行为令人不齿,但是李世民为什么做得这么正大光明呢?主要是唐朝皇室“鲜卑血统”发挥着作用。
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一位鲜卑族女子,独孤氏的父亲是赫赫有名的独孤信,《北史》中明确记载,独孤信是拓跋氏鲜卑族46部当中的一支,后来迁居到武川镇,为了稳固家族地位,因此将女儿嫁给李渊进行政治联姻。
也就是说,李渊的身上有一半的鲜卑族血统,在母亲独孤氏的影响下,李渊家族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会带有鲜卑族印记,在《新唐书》中也记载唐太宗有穿胡服的习惯。
此外,在隋朝以前,经过魏晋南北朝的混乱之后,民族大融合是历史趋势,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逐渐融入汉族,更何况古代的中国不像西方看重血统。在少数民族的观念中,兄死娶嫂是很正常的事,甚至被视为一种责任,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萧太后的经历。
因此,唐太宗李世民纳娶弟媳并没有受到当时人们的谴责,这就是来自思想层面的差异,而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接受这样的现象,并不会对此感到奇怪,更不会批评或者抨击唐太宗的人品。
那为什么李世民不敢杀死父亲,彻底稳坐皇位呢?
公元626年,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短暂懵圈了一会,在其他大臣的提醒下,很快就回过神来,册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就在这同一年,李渊就“主动”将皇位禅让给李世民,成为名存权失的太上皇。
从弑杀兄弟到李渊让位,期间只有61天时间,相信李渊在这段时间经历了难以言说的痛苦,亲生儿子和孙子惨遭屠戮,凶手还是手握重兵的李世民。李渊退位一定会心有不甘,但他已经无力回天,李世民的势力实在太强大了。
这也是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死父亲的重要原因,在李世民事先周密的策划下,父亲李渊已经完全掌控在自己手中,并且昭告天下,是父亲李渊主动让位的。古代人对“忠君”有着近乎执着的追求,对于谋权篡位的人向来口诛笔伐,这些人最终很难有好下场。
在睿智的李世民面前,这样一场父慈子孝的表演,既保全了颜面,又获得了实惠(皇位),这是李世民早就谋划好的,也是处理父子关系最完美的结局。
唐太宗李世民在治理国家上可以说是雄才大略,唐朝能够从贫穷走向富庶,太宗功不可没,一生建立不少可圈可点的功绩,比如义聚瓦岗众位英雄、南征北战打下大唐江山、善于兼听纳言等,但是李世民在私生活方面却留下很多不容易被理解的“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