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小跳蚤——苏联“对象217”坦克
1939年11月底苏联向芬兰发起了进攻,苏芬战争爆发了。苏军虽然兵力和火力占优,但是这种优势并没有得以有效发挥,指挥作战的梅列茨科夫元帅没能表现出与军衔相匹配的指挥能力,苏军在芬兰处处受挫,强大的装甲集群似乎也无法消灭分散作战的芬兰军队。更有甚至,芬军凭借地形和本土作战优势,对苏军开始了“零敲牛皮糖”活动,苏联方面不得不紧急研制相关装备加以应对,“对象217”就是其中之一。苏联方称成这款武器为“移动机枪堡垒”,不过这个东西看起来有点像大家熟悉的E-25。
某著名游戏中的E-25自行反坦克炮
1940年1月,苏军开始召开各种会议,商讨研究如何更好地解决在芬兰遇到的各种障碍。其中有人提出,苏军的步坦协同很不到位,芬军经常放过坦克而击杀后面的步兵,由于冬季芬兰的地理气象条件,徒步步兵很难追上行进中的坦克。因此列宁格勒的很多工厂提出了解决方案,例如使用步兵盾牌和由坦克拖拽的装甲雪橇,事实证明后者更为有效,不过芬兰人也不傻,他们会集中火力击毁前面的坦克,苏军雪橇就不能动弹了,苏军还要下车作战,结果还是一样。
苏芬战争中,苏联的国力优势并没有转化为战术优势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格勒第185号实验工程工厂(也称为基洛夫工厂)的第2特别设计局提出了一个新想法。他们认为还是设计一款小型的装备机枪的坦克更为有效,L。E。瑟乔夫主持设计。其实苏联当时有一款类似的车辆,就是 T-27轻型坦克,但是这款坦克车体太大,装甲又薄,因此并不合适。瑟乔夫他们想要的是一款廉价、快速的小型机枪车,项目代号“对象217”。
“对象217”坦克3D模型
设计团队迅速设计出了安装有简单悬挂和摩托车发动机的装甲车辆。到3月初,1号原型已经准备好并送去工厂进行测试。另外四辆原型车也正在建造中。评估人员最初对车辆印象深刻,因为它满足了任务书规定的所有要求。即便如此,该设计仍有许多缺点,使其实用性受到质疑。主要是机枪射界有限,车体小,乘员易疲劳,装甲和机动性也不足,但是这些在残酷的战争面前,都不是不能克服的,但是3月13日苏芬战争结束了,需求不再,这些问题就都是问题了,最终红军装甲总局取消了这个项目。
“对象217”坦克侧面
“对象217”坦克使用单件轧制装甲钢来构成主车体,前装甲20毫米,侧后为10毫米,焊接为主,侧后辅以铆接加强。车顶和底部装甲厚8厘米,这在当时属于比较靠谱的装甲防护了。但是由于追求低矮的轮廓,这辆车高度只有55厘米,因此战斗室布局非常奇特。非战斗行驶中,车顶舱盖打开,乘员坐在车里驾驶,如果战斗时,乘员则趴在座位上,盖上舱盖。乘员前方安装有潜望镜,但是侧和后方没有视野,因为就是潜望镜能转,趴着头也转不到后面。车长位于右侧,驾驶员位于左侧。
“对象217”坦克原型车
为了降低成本,该车使用了PMZ摩托车的16马力双缸二冲程风冷汽油发动机,采用三速变速箱,工厂测试的更高道路速度为18.5公里/小时,越野速度为7公里/小时。这种速度很慢,因此车辆先由T-26坦克拖拽到战区,而后才自行作战。另外为了容纳发动机,车体尾部高出一块。该车的悬挂非常简单,简单到没有悬挂,四个负重轮刚性连接在车体上,主动轮在后,没有诱导轮和托带轮,整个行动装置有点像英国的“领主”坦克。由于采用钢性悬挂,又是履带车辆,再加上这奇怪的驾驶姿势,乘员很难不疲劳。不过车辆本身通过性还可以,据测试该车可以爬30-35度斜坡,越壕宽度可达1米,涉水深度半米,这个深度可能很难通过卡累利阿地区,不过车辆压强低,雪地通过性能还不错。作为战斗车辆,武器是肯定的,因此车上装备2艇DT机枪,射界左右各20度,然而还是由于这奇怪的驾驶姿势,机枪安装和使用都很不方便。而且,这款机枪还是用弹盘供弹,这个别扭劲儿可想而知,好在车上安装了弹壳收集袋,算是一点人性化设计吧。
苏联档案材料里的“对象217”坦克
至于如何使用这种车辆,上没有明确说明,不过估计应该是伴随由12辆T-26坦克组成的坦克连行动,在苏军对芬军进行炮击后,坦克连出击,其中2辆拖曳的“对象217”坦克,4辆拖曳的索科洛夫雪橇(每个载有5名苏联士兵)。等到达战线时,解缆放行,雪橇上的步兵下车作战,而“对象217”坦克将占据侧翼的阵地,压制芬兰守军。然而在实际作战中,T-26承担了“对象217”坦克的任务,并且完成的更好。
带着防寒面具的芬兰士兵
其实苏联评估小组的成员也看出了该车在实际战斗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该车机动性较差,芬兰步兵完全可以绕道侧后打击,同时芬军也有的是武器可以机会这种东西,实际上有效的步炮协同和步坦协同比研制这样一种装备要有效得多,随着苏芬战争结束,这个东西下马也就是必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