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和意义?
古人的“名”、“字”、“号”,有什么区别和意义?
“名”是用来作依据之称号自命犹至夕之演绎于口为信者。
“字”是文孶乳而浸多犹广宇下乳子者。
《颜氏家训》:“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字是从名中派生出来的,他的作用是表达名的意思。
《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唐人孔颖达注解说:“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也。字者,人年二十,有为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直呼其名,故冠而加字。”。人生下来,如果没有名就不可分辨。这个名一直是被长辈呼唤的。到了成年要成家时候。就得再取一个名来供平辈或晚辈来呼唤的。为了有所区别这个供平辈或晚辈来呼唤的“名”被称作“字”。所以在古代,对平辈或尊辈“直呼其名”、“指名道姓”是一种不尊重对方的无礼行为。对平辈或尊辈只能称字,不能称名,只有尊对卑或自称才可称名。
古人是先有名而后有字,字由名而孳生。所以古人取字一般都遵循着“名字相应”的原则,就是名与字之间要有一定的关联。《白虎通义·姓名》曰:“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名与字必须具有连带关系的构成。如:诸葛亮,字孔明。“亮”即“明”。又如:关羽,字云长。取庄子《逍遥游》句:“其翼若垂天之云。”是由“翼”想到羽毛,进而由“垂天之云”推想到云长。又如:杜甫,字子美,由对男子的美称联想到美。
名与字都是用来区别不同的人。以名作为在册登录正式场合所使用来区别不同的人。以“字”作为私下非正式场合所使用来区别不同的人。
“号”是气舒而碍犹虽碍而必张口出其声若因痛而出其声者
《周礼·春官·大祝》:“号为尊其名更美称焉”。
“号”有:尊号、雅号、自号、别号、绰号、诨号、谥号等等。
“尊号”是以“富爵、地望”相称表示尊重的名号。如:三闾大夫(屈原);杜工部、杜拾遗(杜甫);王右丞(王维)。
“雅号”是文人雅士以兴趣爱好互相称呼。如:李白自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
自号是自己用来抒发和标榜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以及爱好与寄托的。自己所起,蕴涵丰富而储蓄;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一个人可以给自己取好几个号。如:唐伯虎的自号:“逃禅仙吏”、“鲁国唐生”、“桃花庵主”。
别号是另外给取的号,有自取的号,也有别人给取的外号。如:冰心 《庄鸿的姊姊》:“ 庄鸿 是我的一个好朋友,他别号叫做 秋鸿 。”
绰号通常是别人给取的。“绰号”是在实际生活中相互戏滤开玩笑时起的,因而多含有讽刺讥笑的贬义。如:春秋时秦国人们称百里奚为“五羖大夫”,这是因为他沦落楚国后,又被秦穆公用五张羖(黑公羊)皮赎回秦国做了大夫的。唐高宗时人称李义府“笑中刀”,又号“人猫”。是因为他做宰相时表现得外柔内奸。在宋朝人们给王珪的外号叫“三旨宰相”,是因为他任宰相十多年中除取旨、领旨、传旨外,不干别的事。
诨号与绰号相同,也通常是别人给取的。这种称谓一般是由别人根据当事人的外貌、性格、特长、嗜好、生理特征,特殊经历等特点而取的,大多带有戏谑、幽默、讽刺等色彩。如:《水淋传》一百单八将惟妙惟肖的绰号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难忘的印象。黑旋风李逢、豹子头林冲、青面兽杨志、花和尚鲁智深、霹雳火秦明、插翅虎雷横、拼命三郎石秀、浪里白条张顺等。形象而准确地描摹了人物的性格、特长或生理特点。
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称号,比如,我们常说的“唐太宗”、“汉武帝”等,都是他们死后的谥号。
名:
《说文解字》:“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
(口:参见三画之二“口”)
(夕:参见三画之二“夕”)
口、夕两范式叠加:用来作依据之称号自命犹至夕之演绎于口为信者是名字之范式。
字:
《说文解字》:“字,乳也。从子在宀下,”。
(宀:参见三画之五“宀”)
(子:参见三画之三“子”)
子、宀两范式叠加:文孶乳而浸多犹广宇下乳子者是“字”字之范式。
号:
《说文解字》:“号,痛声也。从口在丂上。凡号之属皆从号。”
(口:参见三画之二“口”)
(丂:参见二画之二“丂”)
口、丂两范式叠加:气舒而碍犹虽碍而必张口出其声若因痛而出其声者是号字之范式。
号:繁体字写作“號”
《说文解字》:“號,呼也。从号、从虎。”。
(号:参见五画之四“号”)
(虎:参见八画之七“虎”)
号、虎两范式叠加:若虎哮声厉犹因痛而出其声者是號字之范式。
繁体字“號”简化为“号”是根据古人(异体字、同旁字)书法省笔规范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