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根铁链,1万多个铁环,重达40吨的泸定桥,在清朝是怎么修建的
泸定桥位于中国四川甘孜境内,是一座的铁索桥,距今已经有三百余年。很多人对泸定桥的认识想必都是红军长征时, 飞夺泸定桥这一事件。
虽然泸定桥这个名词总是伴随着长征这个词一起出现,但其实泸定桥早在康熙时期就建立了,换算成公元纪年法就是在1705年开始建立,一年之后,投入使用。
大渡河水面宽广,水势湍急,想要再上面建桥并不容易,但是凭借着古人的毅力和智慧,终于还是完成了这座全长超过一百米的大铁索桥。
泸定桥和现代铁索桥的结构相似,悬挂在河面上,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桥身,桥台和桥亭组成。
因为桥的总体长度很长,考虑到风阻的问题,桥面的结构并没有采取全铺的方式,而是隔开相铺。
桥的扶手也就是铁锁,横着的有两根铁锁,然后小的铁锁互相错开,将两根长的固定,在这样的设计之下,桥身浑然成为一个整体,十分和谐牢固。
泸定桥于康熙年间修建,13根铁锁重达40吨,想要搭上去非常困难,不过当时的工人运用巧思,成功解决了这一麻烦。
泸定桥的艰难修建
泸定桥下的大渡河,在古代是连接茶马贸易的重要路线,是中国茶马等货物出口到南亚的必经之路。在桥还未修建之前,商人们主要依靠划船渡河,运送货物。
因为山体之前落差大的缘故,所以大渡河的水势非常急,来势汹汹,即使是天气很好的情况下,带着货物去渡河也可能人货两失。
大量的物资无法运送过河,贸易无法顺利进行,在大渡河丢了命的人也是不计其数,为此,民间对这大渡河是又敬又怕。
除了促进贸易,满足百姓日常运输行走这两个目的以外,还有康定叛乱的发生,为了联通中原和 *** 地区,康熙决定修建泸定桥。
命令下达下去以后,专业人士也在大渡河周围进行考察,最终发现了一块适宜建桥的地方。
在河岸的山脚下有一块平坦的空地,上面的岩石材质是坚硬的基岩,这两个条件为修建桥梁提供了天然的基础。
通过测量此处和对岸的直线距离得知,此处到对岸的距离,比之前船来船往的的那条路线更加短,若是在这里修建,还可以大大缩短在桥上的时间。
得出了以上结论之后,地方上报给中央,康熙对此地也很是满意,同意开始批准桥的修建。
当时全国的桥梁修建都以石桥和木桥为主,也有人提议这两种方案。
但是,大渡河河面超过了一百米,水下的深度也不可测,修建石桥和木桥不仅难度大,还容易被流水侵蚀,时间长了是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两种方案被否决之后,铁索桥就成了更佳的方式,不过要修建铁索桥,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原材料的问题。
当地并没有铁矿,甚至镇上连铁匠铺都没有,从当地取铁筑桥明显不现实,最终在一个附近的一个县里发现了铁矿,这才解决了困扰的问题。
先把铁加工成铁链之后,再运送到大渡河这里,直接安装。前面提到大渡河水流很急的问题,所以要把铁链弄到对岸,并不容易。
对于如何用铁链把两岸相接的问题,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有一个勇猛力大的勇士,他独自一人乘坐扁舟,拉着铁链的一头渡河,最终把铁链拴在对岸。
虽然他获得了成功,但是这名勇士却力竭而亡。
这个传说当然不是真的,而是当时人们对泸定桥修建的浪漫幻想。事实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研制出了牵绳溜索这个 *** 。
先用普通的绳子把两岸牵引起来,而后在上面挂上竹筒,竹筒里放着组成铁链的铁环,就这样一点点滑过去,再重新组装成铁链。
就是这样的智慧,这样的毅力,一点点凝聚起来,最终组成了完整的泸定桥。桥建成之后,虽然在风雨中看似飘飘摇摇,但实际上还是很牢固了。
当时修建的材料是直接负责制的,每一块铁环,具体由哪个工人修建,都是可以查到的。是因为在铁环建成之后,工人们会在上面印上自己的印章。
这种印章,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责任,若是哪块出了问题,将会被直接问责,在在这种管制下,每一块铁块都十分坚硬牢固。
泸定桥事故和维护
泸定桥虽然牢靠,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和风雨的侵蚀,在牢固的桥也会出现不稳,再坚硬的铁环也会断裂。
在道光年间的时候,泸定桥出现了一次断裂事故。据悉,当时在桥上行走的共有十多个人,在桥发生断裂之后,这十多人全都掉入大渡河,无人生还。
泸定桥是由多跟铁链共同拉起来的,开始只是一个铁链中的铁环出了问题,所以导致了一根铁链断掉。
但是由于这一根铁链的事故,直接导致了泸定桥其他铁链的断裂。前面有提到,泸定桥的整体桥身结构是浑然一体的,少了谁都不行。
所以一根铁链断裂之后,引发了蝴蝶效应,其余的铁链无法支撑起整个巧的力量,最终一环崩一环,直接导致了最终的结果。
在事后的统计中,专业工人发现,虽然是一根先断裂的,但实际有9根铁链都出现了问题,所以这便如雪崩一般,不可抵挡。
正是因为这次事故,所以后来泸定桥便有了一个规定,一年小修,三年大修。每天都有专人去检查铁链上的每一个铁环,遇到有问题的,工人会进行标记。
如果问题不大,工人会率先更换铁环,如果问题严重,整根铁链会被直接换掉。
虽然小心驶得万年船,即使工人们很认真的检查了铁环,但依旧会有纰漏,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约莫在70年代左右,泸定桥的铁锁又出现了几次断裂。
之一次是在1970年的年中,这次一根铁链断掉,但幸运的是,没有人员伤亡。当时是 *** 的部队,到泸定桥参观,走到中间的时候,突然一条链子断了。
不过因为常年检查的缘故,所以这次并没有出现其他链条也大规模断裂的情况,虽然有不少 *** 掉进了河里,但马上就有专业人士过来救援,没有出现伤亡事故。
还有一次也是退伍军人的参观,导致了铁链断掉三根,桥身倾斜。
有人在后续分析这次事故的原因,认为是 *** 在桥上参观时,步伐太过一致,最终造成了桥梁的共振,导致铁链的断裂。
在这两次中间,还发生过一次断裂,是恰好在修理的时候。当时国家特意拨款修补泸定桥,本来都快修缮完成了,结果突然断裂了三根铁锁,放置在桥上的工具也全都掉进了河里。
这次原因多半是因为修缮过程中,因为施工问题,所以导致了断裂。
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从一座沟通两地的桥变成象征红军精神的桥,源于飞夺泸定桥事件。因为不合理的指挥,红军被迫开始长征,夺取泸定桥之后,开始北上重新夺取主导权。
泸定桥当时在 *** 的掌控之下,中央红军要北山渡河,更好的路线就是从泸定桥走。而 *** 也预测到了红军的路线,提前做了准备。
当红军到达泸定桥的时候,他们面对的,是木板几乎被拆除完毕的桥,只有铁锁在风云中飘摇,前路十分困难,但这桥必须要过。
采用的方式也很简单,22名红军在前方进行火力掩护开路,后面的士兵则迅速在桥上铺设木板。
最终,红军顺利通过了大渡河,夺取了泸定桥。
在这样的情况下, *** 要是选择炸掉泸定桥,将会彻底断掉红军的的行军路线,不过, *** 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这么做,原因有三个:
首先,红军的行军路线并不是只有这一条,只是这一条相对来说更优。如果 *** 提前炸掉了泸定桥,那么红军就会提前得到这个消息,从而放弃从这儿走。
为了不惊动红军的计划, *** 没有炸桥,而是选择对桥进行破坏。
其次就是,泸定桥的铁链十分坚硬,不是普通的火可以融掉的,如果要将其破坏,就必须涌上 *** 。两军作战之时,如果大范围的使用 *** ,对己方也会造成很大伤害。
最后就是 *** 为自己预设的退路。一旦桥梁被炸毁,不仅红军过不来, *** 也回不去了,处于为自身后路的考虑,最终这座桥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史上非常有战略意义的一战,不仅破开了敌人对“红军是反革命”的污蔑,也体现了红军不畏困难的坚毅精神。
小结
在清朝,没有专业的设备和精准的测量工具,仅仅凭借人的力量和智慧修建了一座横跨一百米的铁索桥,这是宝贵的历史文物。
代表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某些铁链虽然已经被更换,但是那些工人们镌刻的印章却依然可以看见,代表了对作品负责的态度。
虽然现在泸定桥已经不是渡过大渡河的唯一方式了,有比它更牢固的桥梁出现,顶替了它的作用,但是,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精神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