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美国不敢攻打朝鲜,只因朝方做过三件事,让美国避之不及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4-22)470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8年1月23日,在朝鲜清津港驻守的军人发现前方海域有可疑目标,派人前去打探,发现竟是美方派来的船只,随后就将美方的船只劫停,导致美国的船只至今还停靠在朝鲜的元山港。

一向强势的美方为何愿意将自己的船只停留在别国,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当年美方是过错方。至今还停留在朝鲜元山港的船只叫“普韦布洛”号,至于美方的船只为何会出现在朝鲜海域附近其实就是为了打探朝方情报,但最终由于目标太大,被朝鲜驻守战士所发现,随后双方开启了激烈的斗争。

经过激烈的口舌之争后,美方又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作为世界之一强国形象的美国敢拿捏韩国,为何会对朝鲜有所忌惮?朝鲜究竟做了那些事?

刺杀行动

朝鲜和韩国是二战后成立的新国家,原本他们同属于古朝族,两地的语言、服饰都是相同的,但随着日军的入侵彻底将朝鲜半岛沦为了殖民地,而一旁的俄国见日本在朝鲜所获得的利益格外眼红,因此与日本开启了长达十年的战争争夺朝鲜。

当时的日本作为一个小岛国,实力远远比不上俄国,因此狡猾的日军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保全自己的利益,提出将朝鲜一分为二,正是日军的这一提议为朝鲜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采纳了当年日军提出的建议,将朝鲜一分为二,这也是在1945年前朝鲜原本是一个国家,而后又被分成朝鲜与韩国的原因。

被一分为二的朝鲜和韩国双方关系并不友好,两国曾经都想过统一半岛,为此还交战不少,但最终都没有实现,这也让后来两国对外回应自己与另一个国家的关系时,都不承认与对方是一个国家,反而都声称对方是自己国家的一部分。

两国都没有实现统一半岛的愿景,在僵持了三年零一个月后,最终以签署停战协议结束,双方在外国看来看似和平,其实他们常常都在暗暗较劲,曾经还训练杀手暗杀过对方。

1968年1月21日,朝鲜派出的杀手与当时韩国总统所在位置仅差不到百米,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在1月21日的这天深夜,韩国总统朴正熙正在总统府休息,夜深的青瓦台一片寂静,然而正是这寂静的环境似乎在渲染着别样的气氛,让在总统府外守卫总统安全的警方莫名的感到紧张。

没过多久青瓦台不远处传来了一行人的脚步声,原本就有些许紧张的韩警此时更加全神贯注,待远处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走到韩警的视线范围内后,看到面前的6人所穿的军服与自己的衣服没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紧张的戒备状态也渐渐松懈下来,询问几人前来总统府的原因后,便打算退守到两边给6人放行让路。

就在这时一名眼尖的韩警发现了这6人脚上所穿的黑色胶鞋与自己的似乎有些不一样,便一会儿看看6名杀手的鞋,一会儿又看看自己队友的鞋,最终确定这6人有问题,于是眼尖的韩警立马走到自己的长官面前附耳低语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他。

长官知道这个惊人的发现后,大为震惊,但已经在总统身边从事过多年的他,什么大大小小的场面都已经见过了,因此也很快镇定下来,仔细看看6名杀手的鞋子,果真发现他们的鞋与自己所穿的鞋并不一样,并且他们的鞋在韩国军队里并不是统一发放的鞋,那就意味着这6个人此时来找总统并不简单。

随后长官掏出自己身上的配枪出声拦住了6人,6名杀手此时也明白自己已经暴露了,为了能够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杀手们快速从自己兜里掏出一把手枪,同时开枪射向距离自己最近的韩警。

面对杀手的射击好几名韩警还没来得及反应就倒下了,而此时剩余的几名守在总统府的韩警为了保证自己以及总统的安全立即寻找到自己的掩体,拖延杀手们接下来的行动,并等待附近巡逻的军队前来支援。

在附近巡逻的韩警听到总统府传来的枪声立马不淡定了,着急忙慌的往总统休息的地方赶去,生怕总统在今晚发生了什么意外。

好在支援及时,最终韩警与6名杀手的交战最终以多胜少的方式成功制服了想要刺杀总统的人。一场激烈的生死搏斗中,6名杀手有5人被当场击毙,而另外一人则被韩警活捉。

你以为此次暗杀行动就这样结束了吗?并没有,当时朝鲜一共培养了31名杀手,而这其中6名只是被分配到刺杀韩国总统的三十一分之六,剩下的25人分别被派到袭击美驻汉城大使馆、美住汉城第八集团军司令部。

很显然在这次行动中朝鲜的目标不单单是韩国,还有美国。虽然此次朝鲜派出去的31名杀手都全军覆没,但也让韩方死了二十二人,美军死了两人。

美方看到朝鲜如此不顾后果的做法着实吓得不轻,害怕自己以后会继续成为韩国与朝鲜的误伤的对象,因此美方开始不愿意夹在韩国与朝鲜之间了。

相比朝鲜此次的暗杀行动,后面的两件事让美方开始更加对朝鲜有所忌惮。

扣押侦察船

在朝鲜对韩国采取刺杀行动两天后,备受牵连的美方也开始了他的反击。在1968年1月23日这一天,美方派出了当时他们更先进的电子侦察船“普韦布洛”号,前去距离朝鲜最近的海域打探他们机密,没过多久就被当时驻守在朝鲜清津港的朝军发现,立即上报给长官,为了清除海上可疑目标的意图,朝鲜长官决定派自己军队的猎潜舰前去打探情报。

朝军与美军碰上头后,朝军看到美军这次来的船只是他们更先进的电子侦察船,便立即向大部队发信号,请求支援,随后拿着一个大喇叭对着美军的船舰说:“立即停下,接受检查!”做贼心虚的美军知道自己此番来到海域是为了侦查朝军的情报,所以当然不肯接受朝军的命令,便打算逃离。

此时朝军的支援也正好赶到,朝军的猎潜舰和前来支援的军舰将美军“普韦布洛”包围,在美军军舰的上面还有朝军的米格飞机,美军见如此大的阵仗也不敢轻举妄动,担心朝军等会儿强制上自己的军舰检查,发现自己正在窃取他们的情报,因此情急之下美军便开始销毁之前收集的所有证据,以及破坏船上的电子设备,不给朝军抓到自己国家把柄的机会。

朝军看到美军正在销毁证据不在与美军进行过多的商量,直接开枪击毙一名船员,以此威慑住其他船员。很显然朝军这样的做法完全震慑住了其他船员,美军的船员看到朝军动真格了也不再继续销毁证据,乖乖的束手就擒。

朝方见到“普韦布洛”上的船员已经被自己震慑住后,便抓紧时间登上美军的军舰,之间映入他们眼前的全是自己军中的重要机密,让人心口一紧,也庆幸自己发现的早,没有让机密全部泄露给美军。

此时恼怒的朝军当即下令将美军的人和军舰全部带回军队,等待美军给自己国家一个合理的解释和解决办法。

美军知道自己的人和军舰被扣押后开始不淡定了,准备想要给朝军一点颜色瞧瞧,于是开始假模假样的在韩国投放兵力、军事武装,部署军队。

你以为朝军这就被吓到了,并没有。一向刚硬的朝鲜不仅没有乖乖将美军的人、物还回去,还直接向美军表示“朝鲜将以报复回答报复,以全面战争回答全面战争。”

朝鲜说这话意思非常简单明了,直接表明我朝军不仅不会害怕你们的威胁,面对你们的发起的挑战我方绝不认输,但倘若你军对我不利,那么我会直接以同样的方式还给你。

美国见到朝鲜态度如此坚决,也不敢随意向朝军开战,只得背地里对朝鲜搞点小动作,甚至还站在高位者的位置要求朝鲜把扣押自己的人、物换回来,立场坚定的朝鲜见没有看到美国真挚的态度,于是对美国的要求选择视而不见。

美国见对朝鲜硬的不行便开始来软的,主动向朝军提出通过谈判的方式来解决此次问题。明事理的朝鲜也不想把事情闹得大家都下不了台,也就同意了与美国进行谈判。

美国以为自己要回属于自己的“普韦布洛”号军舰和人有希望了,谁曾想,朝鲜并没打算将军舰还给他们,因为在朝鲜看来是美国窃取情报有错在先,所以朝鲜认为收缴美国的人、军舰并没有什么不对。

没有要回自己先进的电子侦查船只的美国并没打算放弃,最终经过长达一年的谈判、美国不停地向朝鲜妥协、以及书面向朝鲜道歉,朝鲜才决定将人还给美国。

美国见自己做了这么多努力还是没有要回“普韦布洛”欲哭无泪,但面对朝鲜强势的态度加上自己本就是有错在先也只得咬牙将苦吞进自己的肚子里。

你砍树,我砍你

1945年韩国与朝鲜之所以一分为二,正是因为美国与苏联的推波助澜,也正是被一分为二所以韩国与朝鲜双方都互相容不下对方。

由于双方共用一块岛屿,因此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两国选择在朝韩边界设立共同警备区。但在1953年10月韩国与美国签署了《韩美共同防御条约》,因此双方从签订条约开始那天就确定了军事同盟关系。

确定为同盟关系的美方回去后就开始将自己的军队分派一部分到韩国驻军,原本大家都是各自忙各自的事,直到1976年8月18日因为一棵树激发了美国与朝鲜两地的矛盾。

美军一名正在站岗的士兵发起了牢骚,觉得自己面前那棵高大粗壮、长得十分茂盛的白杨树生长在岗亭前很是碍眼。于是借这棵白杨树挡在哨所的观测线路上,很容易成为站岗士兵视野盲区为理由向长官提建议,称如果不把这棵白杨树砍了,万一朝鲜以后有什么风吹草动的情况,自己和兄弟们很难发现。

长官觉得站岗的这名士兵说的十分有道理,于是立马上报给上级,经过一番讨论,美国人一致决定将这棵白杨树砍掉。

8月18日,6名美国大兵和5名韩国士兵来到了白杨树下,打算看着这棵遮挡视线的白杨树被工人砍下,而此时朝鲜得知韩国与美国合力要将这棵白杨树砍掉开始不淡定了,因为朝鲜觉得白杨树生长的位置属于两国共同警备区,且树的位置距离板门店很近。

板门店是韩国与朝鲜最敏感的前线阵地,朝方觉得韩国与美国不与自己商量就擅自做主砍掉这棵树,这是对他的不尊重,于是朝鲜的上校朴哲立马找了十名朝鲜军人,将白杨树围住,不让美国与韩国继续砍。

但美国人从始至终都是一股目中无人的态度,所以并没有理会朝鲜的阻拦,依旧命令工人继续砍树,在中途还用国际手势与言语侮辱朝鲜。

身为朝鲜上校身份的朴哲怎么能忍受美国如此挑衅,于是命令手下拿着斧头向美国军人砍去。美国军人见状迅速撤回自己的营地,虽然当时跑得很快,但还是有两人不幸身亡,8人负伤。

美国军人被朝鲜军人打的2死8伤的消息很快在美国传开,当时的美国国民只知道自己国家的军人是为了砍白杨树而被伤,因此觉得朝鲜做的很过分,要求一定要给这些军人讨个说法。

身为总统的福特为了安抚国内的人心,下令继续砍伐白杨树,并出动46架武装直升飞机和64名会跆拳道的人前往韩朝的共同警备区。

朝鲜见到美军为了一颗白杨树整出如此大的架势,便也不再拦截,任由美军将白杨树砍掉,并在白杨树被砍的之一时间朝鲜就发表声明,表示针对此次事件感到遗憾。

美军见到朝鲜发表的声明又气又不能拿他怎么样,毕竟朝鲜面对美国的威胁从来都没怕过,这也让美国意识到朝鲜是个不好惹的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4/500659.html

“美国不敢攻打朝鲜,只因朝方做过三件事,让美国避之不及” 的相关文章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隋朝时期宗室,善于见机行事,在职期间颇有政绩

杨庆,生卒年不详,河间王杨弘之子,隋朝宗室,袭封郇王。杨庆狡诈多谋,善于见机行事。当时隋炀帝猜忌骨肉,滕王杨纶等都遭废黜流放,只有杨庆得以保全。后升任荥阳太守,在职期间颇有政绩。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占据洛口仓,荥阳各县大多响应李密,杨庆领兵拒...

蜀汉后期黄皓乱政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没有杀他

蜀汉后期黄皓乱政 诸葛亮临死前为何没有杀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后期的蜀汉,黄皓专权乱政,为啥诸葛亮在临死前不杀了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起来,三国时代,三国鼎盛,国君辈出。各国都希望能够达成统一的最终目的,但最终的结果,却是三国都没有能够称霸世界。反而让司马家族坐收渔翁之利,成功地将大晋王朝给推翻了。从现...

韩信当初手握重兵 韩信为何没有造反

韩信当初手握重兵 韩信为何没有造反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手握重兵的韩信,为何不起兵反叛刘邦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至少有两次反叛刘邦的机会,第一次是刘邦跟项羽对峙于鸿沟之时,第二次是钟离昧逃到楚国之时,当时的韩信为楚王,第一次韩信压根就没有反叛的想法,只是想趁机从刘邦那里捞点好处。第二次的韩信是有那么点心...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王翦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在古代,功高震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令大臣们忌讳的话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潜在的规律,历史上那些皇帝们与开国功臣们之间的微妙关系,在悄悄地发生着质变,是什么呢?依靠着出生入死的功臣们帮忙上位的那些皇帝,当登上宝座的那一刻,就开始怀疑起自己身边的臣子们,并且疑...

桑弘羊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桑弘羊的一生对汉朝做出了哪些贡献?他最后的结局如何?

可以说汉武帝在位 54 年,无论是在政治谋略上,还是在军事、文化、经济建设上,亦或是在对外外交上,武帝都有十分卓越的作为。他铸造了兴盛于鼎盛时期的西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的第一个发展高峰,极大地扩张和开拓了汉朝领土。随着边境多事和灾荒的发生,财政日渐困难,他为了保持国库收支平衡,或者实现收入大...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朱才,字君业,丹杨故鄣人。三国时期东吴将领,朱治的嫡亲长子。其父死后袭爵为毗陵侯,官至偏将军,因病死亡,有一子朱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人物生平朱才,字君业,是朱治的亲生长子。其父朱治早年无子,于194年(兴平元年)收养了朱然,朱才出生于这以后。朱才为人精细敏捷,擅长...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分封了多少人?

1368年,朱元璋正式称帝、定都南京、国号明。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网小编带来的文章。明朝开国前后,明太祖朱元璋封赏的开国英烈、勋贵中,有好多兄弟伙的。朱元璋自己没有亲兄弟帮助打江山,部下中却有不少亲兄弟齐上阵,为建立明朝抛头颅、洒热血,也为自己和家族争取富贵荣华。其中有那么一部分亲兄弟们在明朝开国后...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龙且之死让项羽感到恐惧 龙且对项羽到底有多重要

对为什么龙且的死,会让项羽第一次感到失败的恐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提及“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相信稍微有点儿历史知识的朋友都会对其竖起大拇哥,称赞他是一位真汉子,一位真英雄,天不怕地不怕,宁愿拔剑自刎也不愿意灰头土脸地渡过乌江见江东父老。殊不知,就是这...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