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的历史评价有哪些
范蠡之所以如此受人景仰,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大智慧的人。
提到范蠡,大家都会想到他与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
范蠡功成名就之后又能急流勇退,悄悄离开了越国。他写信给文种说:“蜚(同“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果然,后来留下的文种被勾践赐死。
离越之后,与西施(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一起,隐姓埋名,“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成就了一段浪漫佳话。这或许也是范蠡频频入戏(电视剧)的原因之一吧。
范蠡不仅在辅佐勾践兴越灭吴时,注重发展经济。在他离越后,又能够经商致巨富,自号“陶朱公”,历史上被尊称为“商圣”。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秦国宰相蔡泽:......范蠡知之,超然辟世,长为陶朱公。
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吕氏春秋》: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秦朝丞相李斯: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
西汉东方朔:计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与义相扶,寡偶少徒,固其宜也。
汉史学家司马迁: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臣主若此,欲毋显得乎?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西汉李陵: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窃慕此耳。
汉史学家褚少孙: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文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西汉文学家刘向:箕子弃国而徉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过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达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
东汉班固:在《汉书古今人表》中将范蠡列为“智人”。
东汉赵晔:“智臣曰范蠡,勇而善谋。”
三国刘劭:在《人物志》中说:“思通道化,策谋奇妙,是谓术家,范蠡、张良是也。”
唐诗人高适:天地庄生马,江湖范蠡舟。逍遥堪自乐,浩荡信无忧。去此从黄绶,归欤任白头。风尘与霄汉,瞻望日悠悠。
北宋文学家苏轼: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宋黄震:春秋战国近五百年,以功名始终者惟范蠡一人。
宋罗大经: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宋李纲《论范蠡张良之谋国处身》:故夫智谋之士,处困阨之时,能忍辱以伸其志;当事几之会,能决断以收其功;功成名遂,能高举远引以全其身,微二子,吾谁与归?
宋代李昉《太平广记·神仙传》: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
明文学家王世贞:五湖淼淼烟波阔,何处黄金铸范蠡?
元代赵孟頫:功名自古是危机,谁似先生早拂衣。好向五湖寻一舸,霜黄木叶雁初飞。
清代蔡元放:在《东周列国志》评本中说:“才智全备之范蠡”“范少伯见机远隐,其高不必言,又精于货殖之术,能生财而致富,真是千古奇人”。
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负面评价
唐文学家韩愈:为人谋而不忠者,范蠡其近之矣。
北宋文学家苏轼:以吾相蠡,蠡亦鸟喙也。
宋林亦之:范蠡之去似可全身,然卒使后世君臣猜忌百出,无一日相安者,其患自范蠡始也。
明黄道周:兵者凶器,战者逆德。勾践犯之,故遭天责。栖保会稽,已当死厄。厚礼卑辞,蠡之善策。使种请成,初犹不测。既贿贪谗,乃许归国。尝胆卧薪,仇填肝膈。二十余年,报犹不得。至吴北盟,南师方迫。吴使请成,难援前迹。君纵哀怜,臣则赫赫。天与不承,死乃自贼。功成去之,有如行客。三致千金,三散岂啬。如此高人,千秋生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