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成就
狂飙突进运动是德国18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一次全德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比启蒙运动更向前迈进了一步,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民族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狂飙突进”一词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剧本歌颂了反抗社会的英雄行为,主张在暴风雨中前进。这一派的作家大多是年轻人,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反抗情绪,他们善于从民族历史中捕捉题材,崇尚感情,追求个性解放。
狂飙突进派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感伤主义情调。由于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一运动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没有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80年代中期很快衰落下去。
狂飙突进运动的文学成就主要在戏剧方面。
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这一时期德国文学的重要代表,歌德的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剧本《强盗》、《阴谋与爱情》等代表了狂飙突进运动时期德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恩格斯曾热情称赞这些作品“渗透了反抗当时整个德国社会的叛逆的精神”。
席勒(1759—1805)是德国杰出的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文学运动的代表。《强盗》、《阴谋与爱情》是席勒早期最成功的两部著作,后期作品主要有大型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和两部爱国主义戏剧《奥尔良的姑娘》、《威廉·退尔》。
《强盗》是席勒的成名作,主要描写贵族青年卡尔茵与家庭决裂而投身绿林,幻想依靠劫富济贫来改造社会的故事,在剧本第二版的扉页上他这样写道:“打倒暴虐者”,并引用古希腊名医希波克拉托斯的格言:“药不能治者,以铁治之;铁不能治者,以火治之”,体现了剧本反对封建暴政的主题思想。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此剧本,认为它“歌颂一个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
《阴谋与爱情》是席勒青年时期最成熟的作品,剧本通过描写贵族青年裴迪南和平民少女露伊斯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封建贵族阴险毒辣、争夺权势的丑行,表达了作者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要求自由、平等的强烈愿望,集中反映了18世纪德国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统治阶级之间的激烈冲突。
恩格斯认为这是“德国之一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
《威廉·退尔》是席勒后期的重要作品,剧本取材于14世纪瑞士的民间传说,描写了瑞士人民反对奥地利反动统治的斗争,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现实意义。在当时德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剧本表现出的反抗民族压迫、争取自由的 *** 极大地鼓舞了德国人民。
歌德(1749—1832)是德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也是欧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出身于法兰克福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大学期间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结识了狂飙突进运动的领袖赫尔德尔。
1771年大学毕业之后,他投身到狂飙运动中,这时期他的作品充满着反叛精神,历史剧《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把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反抗封建暴政、深受人民爱戴的英雄,表达了作者渴望国家统一,要求自由、平等的愿望。
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对狂飙运动的杰出贡献,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正在觉醒的市民青年,他有抱负,热爱生活,渴望幸福和纯真的爱情,但封建等级制度使他陷入痛苦的失恋之中,为了摆脱痛苦,他完全地投身到工作中,可周围的环境给他的却是歧视和冷漠。爱情的幻灭和事业的失败使他悲观绝望,最后用自杀来解脱自己的烦恼,表示对罪恶社会的反抗。
歌德通过维特短暂而悲惨的一生,表现了资产阶级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与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之间的尖锐冲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对人性的摧残。维特的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朦胧的革命要求而无力改变现状的软弱性。
小说一出版,就在德国和西欧产生了强烈反响,成为德国文学史上之一部引起国际影响的作品。
1794年以后,歌德与席勒密切合作,共同促进了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繁荣,他先后完成了《威廉·迈斯特》之一部,长篇叙事诗《赫尔曼·窦绿台》和《浮士德》之一部。
晚年,歌德过着隐居的生活,但仍孜孜不倦地埋头写作,完成了《威廉·迈斯特》第二部和《浮士德》第二部,此外,还写了长篇小说《亲与力》、自传《诗与真》、《意大利游记》和诗集《西东合集》等。
哲理诗剧《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它耗费了诗人的毕生心血,是歌德一生思想上、艺术上的结晶。诗剧共分两部分,有12111行。全剧以浮士德努力探索的一生,表现了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积极谋求自由、幸福的进取精神。同时,诗剧也揭露了封建专制王权的腐朽没落,批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和天主教会的残酷。
在艺术创作上,歌德以德国的民间传说为题材,以德国现实社会为基础,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谱写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因此作品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1832年3月22日,歌德与世长辞,终年83岁。他既是德国启蒙文学的卓越代表,又是狂飙突进运动、古典主义文学运动和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倡导者,对德国和世界文学做出了杰出贡献,恩格斯称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