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飙突进时期的文学发展
狂飙突进运动(德语: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之一次 *** 。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时的阶段,也可以说是幼稚时期的浪漫主义。
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多数都出身于市民家庭,是新兴的市民阶层的代表。
这些市民阶层的年轻知识分子用奔放的热情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们反对社会等级偏见,反对封建社会“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们反抗社会、道德和美学的束缚,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过抒发个人情感来对社会进行揭露,以此来引发读者的共鸣。狂飙突进时期的作家的表达多是从感性认识出发,所以言辞激烈,富有感染力并且以感性体验为主。
戏剧
狂飙突进作家运用最多的文学体裁是戏剧,这种体裁最适宜表现人的行动和 *** 。“赫尔德—歌德派”的剧作家,创作了这个运动的代表性作品。
歌德的《铁手骑士葛兹·封·贝利欣根》、克林格的《孪生兄弟》(1776)和《狂飙与突进》(1776,原名《混乱》),都表现了发展自我的问题,其中含有把个人绝对化的倾向。
“天才”在克林格笔下是孤独的、任性的,行动是没有目的的。
莱泽维茨的《尤利乌斯·封·塔伦特》(1776)表现了卢梭对社会和文化的批判的思想。主人公尤利乌斯渴望过一种简朴的、不承担任何社会义务的生活,认为社会毒化人类,国家扼杀自由,任何有组织的社会生活,都会把人变成奴隶。
伦茨的剧作具有更为尖锐的社会批判性,他在《论戏剧》(1774)一文中,通过批判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否定现存社会制度。他的《家庭教师》(1774)揭示了封建阶级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违反自然的。剧中主人公被表现为封建社会关系的牺牲品。
瓦格纳的《杀婴女人》(1776)以狂飙突进文学更流行的题材,控诉了封建等级观念。
南德派席勒的《强盗》、《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和《阴谋与爱情》,都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
散文小说
狂飙突进运动在散文方面影响更大的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书信体小说,给18世纪的德国文学赢得了世界声誉。
由于狂飙突进作家对个人生活抱有极大兴趣,因此在散文方面,传记性作品占有重要地位。
荣格—施蒂林的传记体小说《亨利希·施蒂林的青年时代》(1777),尽管带有伤感的、虔诚主义的色彩,却也描写了主人公的父亲那种卢梭式的启蒙教育思想,以及主人公对于自然和民间文学的热爱。
瑞士作家布雷克尔的《托肯堡一个穷汉的生活故事和自然冒险》(1781~1785),通过对作者的坎坷生活的描写,从道德的角度批判了封建的社会制度与经济制度,表现了普通劳动人民坚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莫里茨的《安东·赖泽尔》通过一个青年艺术家的遭遇,描绘了他那个时代下层人民的痛苦处境,主人公在令人无法忍受的现实面前,只好到戏剧中去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最能体现狂飙突进精神的小说,是海因泽的《阿丁哲罗和幸福岛》(1787)。小说主人公阿丁哲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人物,他同一群男女朋友,建立了一个“自然国家”。这是一个保障个人充分自由、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婚姻关系的乌托邦国家。
这部作品是对阻碍个性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的 *** ,但它并未描写现实社会的真正矛盾。
诗歌
狂飙突进的诗歌成就不如戏剧,但由于赫尔德称它为“文学之源”,在理论上提高了这种体裁的地位。狂飙突进诗歌的特点是,强调表现个人生活感受。
最初的成就是歌德青年时代以民歌式语言表现个人感受和自然美的抒情诗。他的《普罗米修斯》是狂飙突进一首代表性颂诗。
1772年成立的“格廷根林苑派”,是狂飙突进诗歌创作的中心。
这些诗人的精神导师是克洛卜施托克,他们的组织的名称即来源于他的一首诗《山丘与林苑》,著名成员有博耶、约翰·弗里德里希·汉、赫尔蒂、莱泽维茨、米勒、福斯和施托尔贝格兄弟等。他们的诗歌表达了某种革命的愿望和变革现实的预言。
毕尔格是狂飙突进成就卓著的歌谣体诗人,他虽不属于“林苑派”,却与“林苑派”诗人往来密切。他的《农民致暴君殿下》(1773)等诗表现了反压迫的主题。
另一位重要诗人是德国南方的舒巴特,他曾因激进的政治态度,被符腾堡大公监禁10年。被监禁期间他还写了《王公墓室》(1780),表达对暴虐君主的蔑视。1787年创作的《海岬之歌》,是献给被出卖到南非的劳动者的告别诗,控诉了封建君主贩卖子民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