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胡格诺战争性质是什么?

中国历史2年前 (2023-06-14)330

说起胡格诺战争,可能很多小伙伴们会觉着比较陌生,这场战争也可以称之为法国宗教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自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发端的宗教改革运动。在马丁·路德的思想经过了加尔文的进一步处理后,很快就传入了法国境内。因法国人称其为胡格诺,所以信仰加尔文教的信徒也被称之为胡格诺派信徒,这也是胡格诺战争名词的由来。

当胡格诺派的信徒数量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时,许多信仰天主教的法国封建领主便开始坐立不安。他们已经意识到这一新兴的集团正在威胁自身的地位和待遇。与此同时,国王也为了保障自己和天主教贵族的权力,下令对全国的胡格诺派教徒展开镇压行动,这便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

瓦西大屠杀事件过后,两派之间的矛盾被激化到了顶点,战争再也无法避免。虽然两派在这场持续了三十余年的战争中互有胜负,但最终还是以胡格诺集团的胜利而告终,受时势所迫的天主教集团不得不承认胡格诺教的地位了。

加尔文教传入法国,逐渐被法国人所接受

公元16世纪前中期,加尔文教传到了法国境内,很快就被对当前天主教会不满的法国人所接受。同时,一些对现实不满的人也皈依了新教。

人们在信仰某一宗教信仰时,往往会希望宗教的力量能够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即便这种希望本就是不切实际的。但此时绝大多数的法国人还在田间劳作,获取的微薄收益还不足以养家糊口。相反,新兴的资产阶级正在收拢全社会的财富,进而向王权和贵族集团发起挑战。因此,法国内部早在胡格诺教传入之前就已经是混乱一片了。

当法国人意识到天主教不能够给予自己理想中的效果时,则有很大概率会将希望寄托在新教的身上。对于这些人来说,信仰的力量往往不会比信仰这项行为更能够带来希望。因此,胡格诺教开始在法国下层阶级之间广泛传播开来。

与此同时,胡格诺教也在贵族集团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传播开来。贵族集团希望能够利用新教与天主教的对立,进而煽动并引发战争,自己好从中获利;而新兴资产阶级则希望借助这一机会,向国王和贵族集团发起挑战,进而通过战争的胜利获取更多的优待和政治地位。对此,胡格诺协会在《Who Were the Huguenots?》(什么是胡格诺派)一文中曾经提到:

The new Reformed religion practiced by many members of the French nobility and social middle-class, based on a belief in salvation through individual faith without the need for the intercession of a church hierarchy and on the belief in an individual's right to interpret scriptures for themselves, placed these French Protestants in direct theological conflict with both the Catholic Church and the King of France in the theocratic system which prevailed at that time.

(译文:许多法国贵族和社会中产阶级成员实行的新的宗教改革,其基础是相信通过个人信仰拯救,而不需要教会等级的调解,相信个人有权为自己解释圣经,把这些法国新教徒置于当时盛行的神权体制中,与天主教和法国国王直接发生神学冲突。)

到了公元16世纪中后期时,法国境内信仰胡格诺教的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余万,这已经占到了法国总人口至少十五分之一。但对于胡格诺这个刚刚形成的教派来说,这种规模已经非常庞大了。

不过,法国境内依旧有着许多坚定维持自己信仰的人,他们坚定不移的支持教皇的权威和天主教在法国内部的地位。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且保障自己从天主教教会手中获得的利益,这些封建领主不断压迫和迫害新教教徒。于是,两方之间的矛盾被接二连三的激化,这才会走到兵戎相见的境地之中。

在笔者看来,加尔文教能够在法国境内广泛传播,并不仅仅是因为许多人对天主教会的所作所为十分不满。能够确定的是,那些购买了赎罪券,却发现只是购入了一片废纸的人们定然是反对天主教会的先锋。但是,许多封建领主也愿意皈依新教,其中的原因应当还有利益的驱使。

按照正常逻辑来讲,如果新教要推翻法国境内的天主教,那么就必须剥夺教会的特权,转而施加给新教教会的身上。因此,一部分的新教教徒便可以借此机会掠夺天主教廷所掌控的土地和财富,这些封建领主正式怀有着这样的想法才加入其中的。不过我们不能够完全无视信仰的力量,毕竟有一部分人还是真的被新教教义所吸引才会皈依的,但这并不足以引发战争。

两派矛盾激化至顶点,胡格诺战争爆发

公元1562年3月1日,法国境内的天主教联盟组织首领弗朗索瓦·介斯公爵发现,瓦西镇中有一群新教徒正在进行祷告。在此之前,法国国王已经下令禁止胡格诺派教徒在法国境内活动,更不要提进行祷告了。因此,弗朗索瓦·吉斯公爵对瓦西镇的新教徒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屠杀。虽然最后仅有二十余人死于军队的刀剑之下,但却有一万余人因此受伤,所以这次变故也被称之为瓦西大屠杀。

瓦西大屠杀发生之后不久,位于法国境内其他地区的法军也对新教徒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迫害运动,致使许多手无寸铁的新教徒被天主教军队所杀害。两派的关系顿时被激化,于是引发了后来的胡格诺战争。

战争打响后,胡格诺派教徒们所组建起来的军队很快就对天主教军队造成了压制,且在年底就接连击败天主教军队的主要将领蒙莫朗西和圣安德烈。次年,曾经发动瓦西大屠杀的弗朗索瓦·吉斯公爵也被刺客所杀,天主教集团几个核心将领基本上都死伤殆尽。因此,站在天主教集团一边的法国太后凯瑟琳·德·梅第奇签署了《瓦斯敕令》,宣布更改法国王室对胡歌诺派的态度,允许其在王国境内展开一系列的宗教活动。至此,战事才告了一段落。

到了公元1567年,胡歌诺派的孔代亲王突然撕毁和平协定,率军奇袭了法王查理九世所居住的巴黎城。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Guise's forces occupied Paris and took control of the royal family while the Huguenots rose in the provinces, and their two commanders—Louis I de Bourbon, prince de Condé, and Admiral Gaspard II de Coligny—established headquarters at Orléans. The deaths of the opposing leaders—the Protestant Anthony of Bourbon, king consort of Navarra, and the Catholic marshal Jacques d'Albon, seigneur de Saint-André—and the capture of Condé caused both sides to seek peace.

(译文:贵斯的军队占领了巴黎并控制了皇室,而胡格诺派则在各省崛起,他们的两位指挥官路易一世·德波旁、孔戴王子和加斯帕德二世·德科里尼上将在奥尔良建立了司令部,而天主教元帅雅克·德阿尔邦、圣安德烈爵士—以及对康德的抓捕导致双方寻求和平。)

法王依靠巴黎城的坚固工事成功延缓了胡格诺派军队的攻势,但也无力解除围城之危。在这关键时刻,神圣罗马帝国内信仰新教的封建领主突然发兵干涉,使法王的军队在决战中大败而归。因此,法国王室不得不再一次向胡格诺派让步妥协。

不过,由于不久之后查理四世就撕毁了新订立的条约,这便再一次激化了两派之间的矛盾。到了公元1572年,法国彻底分裂成南北两部,这是因为在8月23日至24日夜晚时分,天主教军队再次对胡格诺派关键人物进行了大屠杀,两派之间的矛盾似乎再也无法调和了。

这次屠杀事件过后,胡格诺派决定以脱离法王控制并取得独立地位的方式来获得宗教自由。因此,胡格诺派的封建领主在法国南部地区建立起了胡格诺联邦。与此同时,不甘示弱的天主教集团也在法国北方建立起了天主教神圣同盟,法国的局势进一步恶化了。

胡格诺战争给法国所带去的负面影响,是一言半语无法言尽的。总的来说,胡格诺战争使法国的基础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公元1562年至公元1598年,法国一直处于混乱的状态之中。连年不休的战争毁掉了至少一代人的未来。更为严重的是,几代法国人所辛苦劳动的结果也因战争的缘故化为了灰烬。

但是对于法国国王来说,这场内战的结果无疑是积极的。战后,法国国王的权力和地位得到了加强,这是因为法国境内封建领主的势力早已经在战争中损耗殆尽,基本上无法像过去那样敢与国王对抗。所以说,胡格诺战争让法国进入了一个低谷期,但也是一个重新的开始。

亨利四世皈依天主教并颁布《南特敕令》

当战争已经进行到最激烈的程度时,就连天主教派的首领和法国国王亨利三世都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战争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公元1589年,胡格诺派的首领波旁·亨利加冕为王,是为亨利四世。

亨利四世之所以能够加冕为王,并不是单单因为他是胡格诺教派的首领,是因为他身上有着法国王室的血统。亨利四世的祖先是卡佩王朝的君主路易九世,这便是他能够继位法王王位的基础。

但是,刚刚继位的亨利四世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国王。严格来说,他是胡格诺派信徒的国王,而并非法国境内信仰天主教的人们的国王。因此,亨利四世于公元1593年宣布转信天主教,但并不对胡格诺派教徒加以迫害,这才得到了天主教教徒们的认可。从这一年开始,亨利四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国人的国王。

六年后,亨利四世更进一步,颁布了《南特敕令》。该敕令规定,从此法国境内的胡格诺派教徒将不再受到任何打压和迫害,可以自由选择保留信仰或转信天主教。同时,胡格诺派教徒也不再会被区别对待,和信仰天主教的人们一样拥有合法且平等的权力。

与此同时,《南特敕令》也明确指出不会追求天主教信徒和胡格诺教信徒在战争中的责任。不仅如此,还允许胡格诺教信徒在法国境内建造教堂。当法庭要审判宗教类型案件时,则要由两派成员共同旁听会审。对此,《Encyclopaedia Britannica》(大英百科全书)一书中曾经提到:

The edict upheld Protestants in freedom of conscience and permitted them to hold public worship in many parts of the kingdom, though not in Paris. It granted them full civil rights, including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established a special court, the Chambre de l'Édit, composed of both Protestants and Catholics, to deal with disputes arising from the edict. Protestant pastors were to be paid by the state and released from certain obligations.

(译文:这项法令维护了新教徒的自由,允许他们在王国的许多地方举行公众礼拜,尽管不是在巴黎。《南特敕令》给予他们充分的公民权利,包括受教育的机会,并设立了一个由新教徒和天主教徒组成的特别法庭,处理因该法令引起的争端。新教牧师将由国家支付报酬,并免除某些义务。)

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南特敕令》与《瓦斯敕令》有着极为相同之处,二者都是为了保障胡格诺派信徒在法国境内地位的文件。但是很明显,《南特敕令》给予胡格诺派教徒的权力要比《瓦斯敕令》更多一些,至少确立了胡格诺教在法国境内的合法地位,这无疑是胡格诺派教徒斗争多年所取得的重大成果。

在笔者看来,亨利四世之所以会颁布《南特敕令》,不仅仅是为了保障胡格诺教派的利益,毕竟他曾经也是该派系的一员。在他加冕为王后,他的身份和责任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他不会再以一个单纯的教派信徒的身份去颁布法令,而是会以国王的身份去谨慎施政。也就是说,《南特敕令》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法国境内两大宗教派系的斗争,使法国恢复到战乱以前的平稳状态。

但是,天主教派信徒和胡格诺派信徒却都没有明白亨利四世的苦心,反而纷纷反对这一敕令。在天主教信徒看来,《南特敕令》的颁布让敌人拥有了与自身抗衡的权力,他们十分担心法国最终会新教化,所以极力反对敕令的颁布。而胡格诺派信徒则认为,《南特敕令》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他们在法国内部的处境。因此,这份敕令的颁布反而让亨利四世里外不是人。

结语

从表面上看,法国胡格诺战争是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引发的战争。但从战争的实际经历来看,战争的本质早已发生了变化,成为了各阶级夺取自身利益的借口。无论是国王还是贵族集团,或是新兴资产阶级,都希望能够通过战争打击对手的力量,进而提升自己对法国的影响力,甚至想要通过这场战争达到完全控制法国的目的。毕竟在此之前,法国国王的王权已经极度衰弱,甚至常常被一些势力较大的封建领主欺凌,这无疑是诱发胡格诺战争的另一个导火索。

战争结束后,除法王以外的各派势力的目的都惨遭落空。因自身势力在漫长的战争中几乎被消耗殆尽,更加无法成为法国的实际控制者。相反,国王仅凭一顶王冠就收获了最后的胜利果实,并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拥有了强化中央集权的更佳时机,这也为后来法国走向绝对君主制奠定了基础。

由于法王是通过对胡歌诺派集团妥协的方式,才获得了最终的停战和平,这也招来了罗马教皇的反感和怨恨。在当时的教皇克莱芒八世看来,法国因宗教战争陷入何种程度的内乱与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他只在乎天主教在法国境内的影响力和地位,却根本不顾战争会给法国和法国人带来怎样的负面影响。《南特敕令》颁布后,教皇曾不止一次的抨击这一敕令,但他也没有更多的办法改变法国当前正处于的宗教环境,也只能够在罗马独自发怒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306/509835.html

“胡格诺战争性质是什么?” 的相关文章

荀组:西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荀组:西晋时期大臣,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荀组(257年—322年12月6日),字泰章(《晋书》作大章,大字在当时常作为泰字的简写,当以墓志为正),颍川颍阴人,西晋大臣。东汉司空荀爽玄孙,司徒荀勖第三子,司空荀藩之弟。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夷雅有才识,深得太尉王衍称赞,荐为司徒左西属、补太子舍人。历任左...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沮授知道袁绍必输无疑 沮授为什么没有另寻出路

对沮授为何不一脚踢开袁绍另谋出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沮授是东汉末年的著名谋士,“少有大志,多谋略”,曹操曾感叹说,如果他能得到沮授,则天下不足虑。东晋史学家孙盛甚至认为,沮授之谋,“虽良、平何以过之”?沮授之谋是否能与西汉开国谋士张良和陈平相提并论,我们暂且不说...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为何说张郃有万夫不当之勇?原因是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蜀汉建兴七年四月,诸葛亮率兵驻扎在祁山,分作三寨,等待魏兵。司马懿率兵到长安,命令郃为先锋,戴陵为副将,率十万大军到祁山,于渭水之南下寨。两军对阵,战事激烈,诸葛亮虽然取得胜利,但是张苞在这期间因追魏将跌入山谷,受了重伤。诸葛亮将...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刘恒被拥立称帝后,是如何抓稳权力免于被权臣架空的?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7月6日),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帝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异母弟,母为薄姬。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80年,身为代王的刘恒,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望着眼前巍峨的长安城,刘恒不禁心生感慨。十五年前,他离开长安城的时候,仅仅只有八岁。当时还...

乾隆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乾隆一共有多少个儿子 他们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乾隆一生共有多少儿子?他们结局如何?谁才是乾隆最喜欢的儿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乾隆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长寿的皇帝,活了89岁,在位六十年,因此他所生育的子女数量也非常可观,乾隆一生共有27名子女,其中儿子有17个,女儿有10个。虽然乾隆一...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时期有有哪些人是仰仗父亲的功劳才获得的爵位?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这篇文章,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元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朱元璋“乃即吴王位,建百官”,从此正式可称为一国之主。建国称王后,朱元璋就有了给手下功臣封赏爵位的资格。不过,朱元璋正式开始封赏或追赠功臣爵位要到称王后的第三年,即元...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

刘备在托孤的时候 刘备为什么会对诸葛亮说自取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为什么对诸葛亮说“自取”?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引言:在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背景进行全方位了解后便会发现,曾几何时,受封建腐朽思想的影响,人人平等的概念并不存在,而君主与臣子,臣子与百姓之间更是有着极为悬殊的地位差距。可凡事皆...

毕士安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毕士安的一生有哪些成就?后世是如何评价他的?

毕士安(938年-1005年),本名毕士元,字仁叟,小字舜举,代州云中人,北宋初年宰相、诗人。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年),毕士安进士及第。宋太宗即位后,拜监察御史,出知乾州。入为翰林学士、礼部侍郎。宋真宗即位后,累迁吏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