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46年戴笠去世后,蒋介石清算遗产时,得知数目后气得破口大骂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4)870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6年3月20日,南京 *** 的通讯社发布了一则消息:“3月17日,一架G27型222号飞机在南京江宁县板桥镇坠毁,中国 *** 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局长戴笠以身殉职……”

59岁的蒋介石听着这则公告满腹悲痛,决定要将戴笠追封为陆军中将。

可是短短几天后,蒋介石看着手中戴笠的遗产清单,直接气得一拍桌子从椅子上跳起来,连连破口大骂。如果戴笠此时还站在蒋介石面前,恐怕有十个脑子也不够砍的。

*** 军统内部贪污的人比比皆是,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可为什么唯独戴笠,能惹的他如此愤怒呢?

一、豪赌下的“忠诚之术”

1897年5月28日,一个婴儿在浙江省江山县的一个农村家庭呱呱坠地。

小学期间,这个孩子表现出过人的聪慧,在小学毕业考试中直夺魁首,顺利考上省内的重点中学。

他,就是戴笠,从贫苦农村走上 *** *** 的军统头目,需要的可不只是聪明的头脑。

彩云易散,杭州求学期间,戴笠因犯错被省立一中开除学籍,失去学籍的戴笠无脸回老家,在外独自为生计奔波。

1926年5月,辗转求生的戴笠碰到了一位旧友,也就是将来的国民革命军上将毛人凤。

这是他的之一个“贵人”。毛人凤提议戴笠去黄埔军校谋求出路。

在黄埔军校期间,戴笠对蒋介石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追随意愿,得到蒋介石的重视。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大举侵占东北,蒋介石仍将矛头指向国内 *** ,消极抵抗外敌。

当时的黄埔军校校长是蒋介石,戴笠在校期间又得到蒋介石的重点训导,他自然而然认为自己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蒋介石。

戴笠将自己的前途赌在了蒋介石身上,他开始不留余力的为蒋介石搜集各自情报,走上了特工之路。

戴笠的情报总是准确又及时,深受蒋介石青睐。从学生到蒋介石的私人警卫,戴笠展现出了自己对蒋介石的绝对忠诚。

1932年4月1日,蒋介石在南京为戴笠修建了私人办公室,任命戴笠为特务部总部部长。

梧州砍王亚樵,南京害邓演达,北平杀张敬尧,开封捉韩复渠,河内刺汪精卫……

戴笠赌上自己的性命,成为蒋介石利爪,获取了蒋介石的绝对信任。

但将戴笠推进蒋介石心腹的,还得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凌晨,一段密集的枪声充斥在西安的空气中,张学良武力扣留了蒋介石。

戴笠在特务部召开紧急会议,探讨是用政治手段还是武装军队救出蒋介石。

僵持不下阶段,戴笠愈发焦急,希望有人站出来出个法子去营救蒋介石。

可是会议上的人个个逃避,沉默不语。

戴笠看着这个局面斩钉截铁道:“既然诸位拿不出什么高招,我只好跳龙潭、入虎穴亲自走一趟了。”

戴笠不断安抚宋美龄、宋子文等人,提议他们组成代表团,与张学良进行斡旋谈判,营救蒋介石。

12月17日,戴笠陪伴宋美龄到达西安面见张学良。可是张学良非常看不起暗地杀人、做事不够光明正大的戴笠,一副镣铐直接将戴笠送进地下室。

戴笠在地下室害怕不已,认为自己永无见天之日了,甚至留下了一纸“遗书”,诉尽了自己临死不见蒋介石的不甘。

12月25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戴笠恢复人身自由。

没有人知道西安事变要怎么收场,会不会开枪动弹?会不会兵刃相接?坚定的去救蒋介石是因为戴笠不怕死吗?当然怕,可是从他决定追随蒋介石的那一刻起,他就没有第二条路可走,不救蒋介石,自己将前途尽毁,他只有再一次用自己的命豪赌一场。

二、信任危机

蒋介石得知了戴笠在自己被扣留期间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至此,蒋介石完全信任戴笠。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戴笠人生中的起落离不开信任两个字。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给予了戴笠莫大的权利。仅仅三年间,戴笠就接管了国民 *** 财政部,掌管 *** 在战时的货物运输工作,还担任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主任,甚至得到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会面邀请。

1942年,蒋介石意识到了危机,开始遏制戴笠的权力。

军统从人数、势力上来说都远超中统,南京 *** 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航运各个部门都有军统的渗入。

军统还有专门的武装部队,并且配备美式装备,和蒋介石手下的正规作战部队没有差别。

军统不再是那个纯粹的情报组织,戴笠也不再是那个对他言听计从的情报头目了。

功高震主,从来都是撕裂君臣关系的利刃。更何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1943年,蒋介石对戴笠的亲信下手,铲除了戴笠在军统的部分势力。

蒋介石还成立了一个直属小组,赋予他们军统之上的管辖权力,组内只有5人,但都是蒋介石的个人势力,

这些人中,有戴笠的老对头宣铁吾,有在军政两界极具威望的钱大钧,都是蒋介石掌握戴笠一举一动的眼睛。

1946年2月,蒋介石将唐纵提上了内政部政务长的位置,试图再打一颗钉子进入军统,打破戴笠军统总头目的局面。

戴笠将蒋介石的一切安排和调动看在眼里,这样 *** 裸的戒备和猜忌让他不寒而栗。戴笠在被蒋介石撤去多职后,不像以前那样忙活了。

也许是为了谋求心理安慰,戴笠开始钻研史书,试图从先辈那里找到君臣之交的答案。

史书中记载的历朝历代暴君杀戮功臣的事件不在少数,戴笠愈发惶恐和惧怕。他甚至觉得最后要了他的命的,不是 *** 而是蒋介石。

1946年3月,蒋介石还在办公室看着文件,计划着如何将军统控制的警察署分而治之,可是一个消息传来,蒋介石赫然停下了手中的笔。

对戴笠的制约已经不需要了,因为他已经死了。蒋介石背靠椅子缓缓垂下双眼,不知是该感到轻松还是愧疚。

三、隐藏在九龙宝剑中的死亡真相

1946年3月17日,南京的上空迷雾盘旋,大雨倾盆,戴笠坐在机舱内不以为意,带着自己的财宝想着如何才能让老相好胡蝶和他丈夫离婚嫁给自己,殊不知危机将近。

13时13分 “砰!”的一声,一颗炸弹在机舱后半部分爆炸,大火、烟尘在整个机舱内漫延,飞机尾翼失控,不受控制的向下坠毁。

飞机上的人都猝不及防,戴笠还没来得及思考爆炸的缘由,就被大火吞没。飞机不断向下,一头栽进了岱山山腰,无人生还。

戴笠的死被 *** 官方通报为意外事故。飞机失事本身就是极小概率事件,如果里面还坐着军统副局长,那么,事故的原因免不了让人猜疑。

1949年3月,时任军统本部总务处长沈醉查到了一把剑鞘烧焦的宝剑,剑身上九条神龙仍然栩栩如生。顺藤摸瓜,沈醉从这把九龙宝剑入手,挖掘出了隐藏的真相。

沈醉知道这把九龙宝剑原埋于河北省的慈禧陵墓,除了占据河北省的军阀孙殿英,其他人应该没有动用军队公然盗墓的胆子。

可孙殿英盗墓后急于销赃,不断走私财宝,露出马脚被天津司令部清剿抓获了。清剿的财宝里可没有九龙宝剑。

沈醉通过关系摸查,发现孙殿英与马三汉这个人交情匪浅,并且两人都在河北担任要职。而马三汉又深受戴笠提拔,九龙宝剑如何从孙殿英那里落到戴笠手中,这里面可能存在某种交易。

沈醉又向机场负责人员详细询问戴笠登机那天有没有什么可疑人物,得知马三汉拉着戴笠说话告别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

并且,还有马三汉的好友、华北督导员刘玉珠进入飞机进行了检查,手中还提着一个箱子,说是检测仪器。答案几乎呼之欲出,但还缺少证据。

沈醉顺着自己的思路不断调查,得知九龙宝剑曾落到间谍川岛芳子手中,恰巧,川岛芳子还被捕关在监狱里。沈醉借着自己军统的职务之便审问了川岛芳子。

川岛芳子告诉沈醉九龙宝剑本来是马三汉献给日军的,但日军战败后,马三汉又夺回了九龙宝剑。更关键的一点,川岛芳子还说戴笠也知道这件事。

沈醉将自己的调查结果上书给了保密局的局长毛人凤。

1948年6月,毛人凤亲自逮捕了马三汉、刘玉珠等人,关进监狱审问。

马三汉经不住严刑拷打,将一切和盘托出。

原来,孙殿英在战乱时将九龙宝剑给马三汉保管,可马三汉经不住诱惑,一直盘算着如何将这件古董宝贝收入自己囊中。

但马三汉在1940年落到日本军队手里,他顾不上什么无价之宝了,只想如何才能留住自己的小命。

他交代了自己知道的所有情报,甚至许诺日军,自己可以刺探更多的 *** 内部情报,如果日军放了他,他还可以献上一个天价宝贝。

九龙宝剑不断易手,在战争局势影响下,回到了马三汉手中。可是好景不长,马三汉回家后得知九龙宝剑被戴笠拿走了,桌子上还有戴笠故意留下的一封信。

这封信,有着威胁的意味,如果马三汉抖落出戴笠拿走了九龙宝剑,那马三汉叛变被捕的消息也将公之于众。

戴笠曾经也审问过川岛芳子,得知了九龙宝剑的下落和马三汉被日军逮捕的消息。戴笠通过威胁得到了九龙宝剑。

从那之后马三汉日日坐立难安。让戴笠这个知道自己秘密的人从世界上消失,成了他唯一的念头。

1946年3月16日,戴笠要坐专机飞往天津。

马三汉知道机会终于来了,他找来同伙刘玉珠,计划在戴笠的飞机上动手脚。商量完毕后,两人决定在飞机上安置炸弹,将戴笠的死伪造成飞机事故。

飞机爆炸后会燃烧,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军统的人也无从查起。

3月17日,马三汉利用告别时间拖住了戴笠,刘玉珠凭借自己督导员身份,顺利进入飞机内部,将炸弹放进一个不起眼的木箱,隐蔽在了飞机后部。

这颗炸弹,将在两小时后让戴笠命丧黄泉。

毛人凤、沈醉等人知道真相后,在1948年9月27日,秘密处死了马刘二人。九龙宝剑既是揭开戴笠死亡真相的关键线索,也是戴笠死亡的直接导火索。可以说,戴笠的死离不开这把九龙宝剑,离不开他那颗揽财的心。

四、老旧汽车的欺骗

戴笠每次向蒋介石汇报工作时,都会开着一辆掉漆的老旧汽车,这在蒋介石看来,戴笠简直是 *** *** 内部的一股清流。

清廉一直都是戴笠留给蒋介石的良好印象。可惜,这幅印象在蒋介石清算戴笠遗产的时候碎了一地。

珠宝、金条、房产、豪车……

蒋介石看着这些列表简直要气炸了,这些遗产的总价值甚至能给 *** 造好几架飞机了!可现实是,戴笠不仅生前没出钱给 *** 造过一枪一弹,死的时候还拉了一架飞机陪葬,而且是 *** 花大价钱从美国那买来的军用运输机!

更气人的是,戴笠身为军统局长,开军用运输机不是为了调配物资,而是为了装自己的金银财宝去见自己的小情人!

“娘希匹!”这恐怕是蒋介石在清算戴笠遗产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其实,蒋介石对高管贪污的事情心知肚明,但对戴笠如此气愤,在他死后还要破口大骂,恐怕还是因为戴笠表里不一吧,搞一套装一套,毕竟,谁忍得了自己的手下如此欺骗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5479.html

“1946年戴笠去世后,蒋介石清算遗产时,得知数目后气得破口大骂” 的相关文章

都说喝酒误事 曹操立储时曹植喝酒误事是真的吗

都说喝酒误事 曹操立储时曹植喝酒误事是真的吗

还不知道:立储之争关键时刻,曹植为何要醉闯司马门?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导读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三国志·曹冲传》曹操共有二十五个儿子,其中少年早智的神童曹冲最受曹操宠爱,曹操曾对群臣表示“欲传后意”于曹冲,但可惜天妒英才,曹冲年仅十三岁就...

赵云作为刘备的保镖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赵云作为刘备的保镖 赵云为何始终没有得到重用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最强保镖赵云,刘备20多年不重用他,刘禅继位才发现刘备高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提起《三国演义》中的众多人物,不知道最受大家喜爱的会是谁?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答案一定各不相同。不过长板坡上七进七出的赵云,应该会是很多朋友的选择之一。可只要仔细观察...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赵构为何会退位?又为何传位给赵匡胤后人?

宋高宗,名赵构,字德基,南宋开国皇帝。“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我们都知道,赵构是一个非常迷恋皇位的人。当年岳飞等抗战派正打得顺风顺水的时候,赵构却十二道金牌把岳飞召了回来,阻止他继续北伐。而且还冒天下之大不韪,杀掉岳飞。赵构杀掉岳飞,后世虽然有人评价说,他是害...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又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还不知道: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他的后裔结局如何?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200年5月,“小霸王”孙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对张昭说:“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将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孙权不仅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还占领了荆州地区...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樊於期逃亡到燕国之后 为什么差一点就成为了匈奴人

对秦国将军樊於期,因战败逃亡到了燕国,为什么险些成为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前边谈到,韩、赵两国相继亡国,秦国大将王翦屯兵中山,兵锋遥指燕国。此情此境,燕国还能有什么对策呢?虽然有代王赵嘉盘踞代地,收拾赵国残余力量,和燕国迅速结成联盟,但这点实力并不足以跟秦国抗...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蜀汉官二代比不上曹魏集团 他们为何如此糟糕

还不知道:蜀汉的“官二代”为什么比不了曹魏集团?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后期这些官二代和富二代的名声远不如三国前期。可相比较而言,曹魏和东吴的官二代还是比较出色的。他们当中也有很多人成了三国后期举足轻重的将领。相比较而言,蜀汉的官二代和富二代就非常糟糕了,基本上...

巫蛊之祸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谁?为何是汉武帝?

巫蛊之祸中最大的受益人是谁?为何是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前141—前87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巫蛊之祸,无疑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大悲剧。这场大悲剧中,几万人不幸丧身。太子与皇后、刘姓皇室,以及一众大臣都纷纷被逼自杀或被杀。很多人都陷入了深重的灾难之中,无法自拔。但是,在这场灾害中,...

朱琏:宋钦宗赵桓的皇后,为了捍卫尊严宁死不屈

朱琏:宋钦宗赵桓的皇后,为了捍卫尊严宁死不屈

对于中原王朝而言,历史上最惨烈和屈辱的事件莫过于“靖康之难”。靖康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是破都之耻,第二是被俘之耻,第三便是“献乳礼”和“牵羊礼”。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陷汴京城,除了烧杀抢掠外,还俘虏了徽、钦二帝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嫔妃与贵卿、朝臣三千余人北上金国。汴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