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为什么被发配并终老盛京?
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在只身入平凉,劝降王辅臣之后,“平三藩”之功就大局已定了。而就在这扫尾听封等赏的时候,朝廷一道明诏便将周培公召回。“平三藩”的大功就落在了副将图海的头上。图海是个耿直的武将,为周培公的抱打不平。然而周培公却反过头开劝图海,此等胸襟,令人叹服不已。
现实虽然对周培公不公,但是也是在情理之中。
当三藩祸起之时,从宫内平叛开始,到带领3千家奴平叛察哈尔王,起用周培公,康熙是不顾朝内众满臣反对,乾纲独断;然而此刻兵锋所指,即将胜利之时,康熙却对明珠等人的劝谏深以为然,从善如流,果断下诏召回周培公。
不召回周培公谁都不会放心。周培公与图海一文一武,双剑合璧,更何况周培公是个 *** ,而图海对其叹服,几乎对他唯命是从,如果居功转身与大清谈判,怕是比吴三桂还要危险,就算康熙信任周培公,不作表态,但是朝内各种势力是不会放过周培公的,所以将其召回也是情理之中的。
将周培公“发配”至盛京,康熙有三层考量。
首先,让周培公远离党争朝局,周培公回朝功成名就,无论是卷入索额图一党,还是明珠一党,都将成为康熙无法左右的力量。
其实比起周培公单独成为一极或者周培公与图海合成一极(因为康熙知道他不会)。康熙更担忧的是周培公卷入索额图和明珠二党之中。而且由于胤礽和胤禔的原因,最终周培公只要考虑自己的将来,不可能不站队。他无论站在哪个队伍里,最终都会成为自己强大的敌人。而周培公这样的敌人,是索额图和明珠的N次方。康熙不愿意见到这个场景。
只要涉及到可能会卷入这两个人党争中的人物,康熙都是故意要将他们调离京城的。周培公如此,后来的魏东亭也是如此,魏东亭在两江任上替自己看着江南、筹集了“ *** ”的军饷,可谓劳苦功高。但是被康熙“贬”去台湾做知县,本质上也是出于这个考量。
其次,盛京是满洲发迹的老家,周培公“发配”到盛京去做“盛京提督”,和明朝时官员被分配到“南京”上班性质类似。
在《雍正王朝》里,康熙让图里琛把肖国兴连夜押送到盛京,交由盛京将军严密看管。肖国兴这种供词足以动摇国本的案子,这类人康熙将其押在京城是不放心的,但是交到盛京去便放心了。盛京的这套班子看似养老,实际上是康熙留在关外预防不测的班子。把周培公放在盛京也就意味着康熙需要时还要起复周培公。这一点在后来的剧情中也证实了,康熙到盛京祭祖,去看望周培公之一句话就是“朕还要起用你。”如果周培公不死,在康熙的“ *** ”之一人选上必然是周培公。
再次,将周培公放在盛京,不全是让满洲人监视周培公,而是让他更清楚地看清北方的局势,为自己提出独到见解。
解决了三藩问题,实际上才是万里长征之一步。因为大清平三藩、 *** 解决南边的问题后真正的威胁来自于北方,一方面沙俄在逐步蚕食西伯利亚,自顺治入关以来,已经涉足到了黑龙江流域;而更大的腹背之患,来自于西北的准噶尔,准噶尔在沙俄的支持下,后来吞并喀尔喀,实际上已经展示出要与大清逐鹿中原的态势。
因此必须要有一个有全局视野的人留在北方替康熙筹划着解决问题的方案,而这样的人不好找。即便明珠和索额图这样的左膀右臂,眼光也只是局限于京城这一亩三分地。这让康熙时刻有种没有知音的孤独感,但是事业已经无可逆转地往这个方向进军了,他必须要有个战略事业的人替他承担起这部分工作。而事实上周培公的确也做到了,他用了12年在雪国熬白发,终于著就了《大清皇舆全览图》,开拓了康熙战略性视野。
而周培公的格局在于为天下计,即便在盛京,他也没有沉沦。
攻打平凉城时,他对图海说的那句话实际上早就已经证明了他的心胸与见识。
“图海兄,如果我们用红衣大炮不出三个时辰,这个就将夷为平地,可是受苦受难的是这里的黎明百姓。收复后的官吏以后一定会说我们草菅人命,不顾百姓生计。远离战场的人永远都是对的。皇上想让我没早点结束战斗,可以后很多大臣肯定会参我们,到那个时候皇上也救不了我们了。”
所以周培公实际上早就预料到自己的结局了。但是周培公无悔,因为他根本不在这个层面去考虑问题,他考虑的是大清的江山永固,解决了周边的威胁,天下苍生才可以远离战争,过上安稳的日子。个人的得失又能算什么?
就像康熙虽然贵为天子,但是为了江山、为了天下,将自己更爱的女儿蓝齐儿嫁给了噶尔丹,就是为大清争取几年时间;为了废掉不称职的太子,将自己更爱的容妃发配去洗马桶。康熙心里有多苦,周培公实际上心里也有多苦,但是康熙可以愤怒,可以发泄不满,而周培公不可以。
因此在《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的形象实际上是一个圣人的形象。12年的冰天雪地摧毁了他的生命,但是他没有遗憾,他规划了大清的蓝图,而活着的康熙还需要替他完成这个夙愿。且周培公的高风亮节,让康熙直觉羞愧,为其守灵。
炒米感悟:与其纠结在对现实不公的抱怨中,还不如站得更高一点的层面去做点事情,结果总会出乎意料。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周培公被发配盛京是康熙自己下的一步错棋,康熙在见到周培公卧床不起时,悔不当初,就在周培公去逝的当晚,康熙宣布停朝一日,为亡灵守夜忏悔。
周培公被发配盛京的原因有三:
之一:周培公功高盖主,如脱缰野马,鸡插鹤翅,朝中谣言四起,恐其成为第二个吴三桂。
周培公功高的原因是因为其为文官,与图海一武官,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凭借一支“野战军”烧杀抢夺,先铲除了叛军察哈尔,后炮轰王辅臣十万大军,再平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叛军,其功甚伟,不下开国功臣。
三朝元老索额图及纳兰明珠等人,因妒生恨,看到周培公如此大红大紫,在朝中四处散播谣言,说周培公和图海一文一武,双剑合璧,如果反手矛头指向大清,势必势如破竹,无人能挡。
第二:康熙被朝中谣言蒙蔽的双眼,在周培公立下不世之功前将将其罢官免职,下放到满人的老家盛京。
其实康熙前期重用周培公,也是相信自己的老师伍次友,重用 *** 中有才能的人,而周培公也是伍次友举荐给自己的人,但是不论康熙还是朝中大臣,对 *** 都是心存疑虑的,所以相信康熙罢免周培公最主要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是个 *** ,而不是满人,只怪周培公生错了朝代。
第三:康熙把周培公贬值盛京也是对周培公的考验,而周培公却以死明志,呆在雪国盛京,十一年之久,心中虽有怨言,却给足了康熙面子,证明了 *** 的忠诚与才华。
康熙把周培公贬值自己的老家盛京,其实是为了监视周培公的一举一动,待其“风平浪静”之后再找机会给他“ *** ”,可惜周培公独处雪国十一年之久,呕心沥血,为康熙规划了大清的宏图之志之后命不久矣,从而证明了康熙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追溯认为:周培公的人生只有短短数年,再细致的说法恍如一天,如昙花一现,早上就是一个穷书生,中午是个文采武德的朝廷大臣,名满朝野,而到了下午如做牢狱,受人监视,最终病死在雪国盛京。
要怪只怪他不是个 *** ,鹤立鸡群的速度太快,太耀眼,为官为人要向姚老师,姚启圣学习,方能安稳存于世间,立功后自愿请辞,归于田园。
我是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