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只活了36岁,却影响500年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6)700

弘治十一年(1498)十月,当太监李广自杀的消息传来,大明朝堂之上,有人欢喜有人伤心。

明孝宗朱祐樘是那个伤心的人。多年来,李广是他最亲近的“道友”。他对李广的“法术”深信不疑。李广自杀,他之一时间不是追究其自杀的原因,而是赶紧派人前往其府中搜查,希望找到“教主真人修炼速成指南”之类的秘笈。

然而,没有秘笈,只发现了李广的收账本,上面记满了文武官员馈送的“黄米”“白米”各千百石的数字。

天真的朱祐樘问,李广的饭量很大吗?要这么多粮食呀!

左右告诉他,这黄米、白米不是粮食,是金、银的隐语。

至此,李广生前大规模受贿之事才浮出水面。那些曾向李广行贿的官员,一个个惶恐不安,连夜跑到朱祐樘的小舅子、寿宁侯张鹤龄那里求救,史载,当晚,张鹤龄府前,“月下见轿影重重”。

大明立国130周年之际,一场权力斗争一触即发。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图源: ***

01

作为太监,李广自杀前在内外朝的权势极大,按史书的说法,叫“驸马贵戚事之如父,总兵镇守呼之为公”。文武大臣向他行贿,得排长队。他甚至能够干预内阁人选,有史料记载,丘濬由礼部尚书进入内阁,便有李广从中出力,二人的私交不一般。

弘治八年(1495),朱祐樘为自己的妹妹德清公主招驸马,有个名叫袁相的富二代提着钱往李广家跑,结果被“内定”为驸马都尉。这事被捅出来后,言官集体弹劾李广,但朱祐樘只是让重选驸马,对李广收钱等关键环节置之不问。

连皇帝的妹妹都敢坑,被揭发了仍然毫发无伤,可见李广有多受宠。

李广的权势,缘于皇帝的宠信;而皇帝的宠信,缘于李广的身份和本领。

史书普遍将朱祐樘塑造成中兴明君,论据来自其对父亲明宪宗一朝弊政的纠偏,包括压制宦官势力和取缔道教斋醮。明宪宗在位时,在宫中养了大批僧道,堪称“真人遍地走,国师多如狗”。朱祐樘即位后,光罢遣禅师、国师、真人就有一千余人。同时,那些权宦,如梁芳、陈喜、汪直、韦兴等人,也均遭到罢黜。新君朱祐樘这一系列动作,被称许为将“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

但史书普遍忽视了朱祐樘的另一面,在新君烧完三把火以后,他便逐渐走上了父亲走过的弯路:开始醉心斋醮炼丹,重新扶植宦官势力。

弘治三年(1490),朱祐樘即位已三年而没有子嗣,有点着急了。作为一个皇帝,正常的做法是广纳嫔妃,普降甘露。但践行“一夫一妻制”的朱祐樘,想法异于常人——下令再建祈圣嗣醮,祈求子嗣诞生。

有言官上疏提醒他,皇帝应该遵循“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之义”,选良家女以充六宫,远离斋醮方术才对。朱祐樘嘴上说爱卿言之有理,实际上却不为所动,仍然通过斋醮仪式求子。

谁知道,第二年,皇太子朱厚照真的诞生了。朱祐樘这下对道教斋醮死心塌地,对道教正一派第四十七代天师张元庆佩服得五体投地,大加赏赐。从此,他崇尚道教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不仅恢复父亲成化时期的斋醮场所,还在各地疯狂修建道观。由于他身体虚弱,通过方术炼丹吃药,也成了他祈求长生不老的现实需要。到弘治十五年(1502),他更是在武当山玉虚宫举办“吉祥好事”斋醮,长达四十九昼夜。

明宪宗朱见深画像。图源: ***

与此同时,以宦官为内臣,牵制外朝官员,亦成为朱祐樘治国理政的一个手段。

朱祐樘跟宦官的特殊感情还在于,他早年从被承认为皇子,到保住储君之位,背后都有宦官的身影,所以他对宦官是有感情的。宦官的地位由此得到尊崇,特别是在国家礼仪的正式场合,太监总要压外朝官员一头。

一个让士人集团气愤的例子是,有一年,朱祐樘命少傅、太子太傅兼兵部尚书马文升和司礼监太监李荣一起阅兵,马文升想要和李荣“并坐”,“往返言再三,(李)荣竟不允”。对此,时人陈洪谟在《治世余闻》中说:“夫以保傅之官,掌本兵之柄,又值弘治之世,而宦官乃若此,其可骇也矣。”表面是宦官权势骇人,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宦官的背后是皇帝在撑腰。

在此背景下,懂方术的李广以宦官身份获宠,便是顺其自然的事了。《明史》的说法是,“中官李广以烧炼斋醮宠”。早在明宪宗时期,宦官梁芳等人正是依靠“丹术符水”而崛起,如今李广不过是如法炮制罢了。在朱祐樘眼里,李广不是普通的宦官,而是自己修道路上最亲密的“道友”。而李广得宠后,更进一步强化了阉党集团的地位,梁芳、汪直、刘瑾等宦官通过他的襄助,或重新回朝,或崭露头角;也进一步助长了皇帝对于方术的迷信,朱祐樘“视朝渐晏”,从勤政之君变成了怠政典型。

直到一次偶然的天灾,阻止了朱祐樘持续下坠的势头。

02

李广权势最盛时,整个朝廷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捧他的人,另一种是反他的人。所以,即便一个人能量再大,他也控制不了所有人。反李广的声音,便是在李广最得意之时,一点点 *** 、扩大,并形成了风潮。

按照惯例,朝廷的政治斗争还是得借助天灾说话。

弘治八年十二月,河南、江西、陕西等多地发生地震。户部主事胡爟趁机进谏,将天灾与太监干政联系起来:“地震之类,灾之小者也。西北旱熯,父子相食;东南饥疫,骨肉流离,大变也。陛下深居九重,左右蒙蔽,未之知耳。今李广、杨鹏引用刘良辅辈,左道惑乱圣心,斋醮縻费财用。差遣在外,如虎横行,吞噬无厌,其耗天下不可言矣。士大夫昏夜乞哀于宦官、贵戚,交相贿托,不以为耻……阴盛阳微,灾异何由弭乎?”

但这封指名道姓的奏疏递上去后,被朱祐樘压了下来,未能在朝堂上激起一点水花。

随后的一年多时间里,包括时任内阁首辅徐溥在内,陆续有官员站出来提醒朱祐樘远离“奸佞之人”。朱祐樘心知肚明,还曾对李广说:“讲官云云,意指若曹也。”意思是要李广收敛一些。但他从未对李广采取实际措施,二人依然每日修炼斋醮。他也未对“多嘴”的官员进行惩处,相反,每次有人上疏劝谏,他总是“嘉纳之”,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样子,虽然实际上并未做出任何改变。就是这样一种和稀泥的态度,让朱祐樘在历史上赢得了极佳的口碑。

内阁首辅徐溥画像。图源: ***

徐溥上疏之后,鉴于朝臣的压力,朱祐樘召集阁臣于文渊阁面议政事。这是弘治十年(1497)三月的事,也是朱祐樘即位十年来首次召见阁臣议政。由此可见,朱祐樘荒废政务、依赖宦官到了何种程度,但就是这样一次召见,却被阁臣们视为“盛事”,从弹劾李广的舆论转变为对明君圣主的歌颂。

哎,中国的士大夫对皇帝的要求实在太低了,只要皇帝对他们表示重视的态度,他们就可以将他吹捧成一代圣君。

然而,实际问题却压根儿没有解决。

一个月后,给事中叶绅上疏,矛头直指李广“八宗罪”:诳陛下以烧炼之名,而进不经之药;拨置皇亲,希要恩宠;盗引玉泉,经绕私第;首开倖门,大肆奸贪……每一条都足以致李广于死地。对此,朱祐樘依旧装聋作哑。

到弘治十一年(1498),李广才走上了末路。《明史·李广传》记载:“十一年,(李)广劝帝建毓秀亭于万岁山。亭成,幼公主殇。未几,清宁宫灾。”这是两次偶然事件的叠加,首先是李广劝孝宗建毓秀亭,毓秀亭建成后,年仅四岁的太康公主却身染重疾,医药无效,李广运用道家方术为公主治病,导致公主薨逝;随后是朱祐樘祖母孝肃皇太后居住的清宁宫发生火灾,宫中传言火灾乃建毓秀亭犯太岁引起。本就对李广不满的孝肃皇太后怒斥李广说:“今日李广,明日李广,兴工动土,致此灾祸,累朝所积,一旦灰烬。”

史载,火灾当夜,“(李)广惧,饮鸩死”。

李广自杀后,朱祐樘对其法术仍然深信不疑,专门派人去李广的府邸搜寻奇方异书,结果只找回了一卷李广受贿的账本。事情传开后,酿成了一起大风波。

那些曾向李广行贿的官员,一个个惶恐不安,纷纷寻求洗白。而科道言官们则兴奋不已,纷纷上疏要求根据李广纳贿账本,清算李广余党。一时间,包括保国公朱晖、恭顺侯吴鉴、吏部尚书屠滽、户部尚书周经、礼部尚书徐琼、都察院左都御史王越等在内的武臣8人、文臣24人遭到实名弹劾。公侯贵戚、尚书侍郎,均赫然在列。六部尚书中,除兵部尚书马文升之外,其他五人无一幸免。可想而知,这起事件的波及面有多广,如果全部清算下来,整个朝廷的秩序可能面临瘫痪。

这时候,朱祐樘终于展现了他作为一国之君的危机处理智慧。

他找到内阁班子,询问处理意见。当时的内阁由刘健、谢迁、李东阳组成,三人皆以道德文章著称,故面对皇帝的问询,一致主张按照李广受贿账本名录重惩行贿官员。

朱祐樘反问道:“但六部尚书,五人被劾,怎么办?”

内阁答复,参照账本,有则追究。

此时,朱祐樘撒了个慌,说:“本无簿籍,究之恐滥及耳。”意思是,所谓的李广受贿账本并不存在,追究起来恐怕打击面太大了。可以看出,受贿账本的真实内容可能仅有朱祐樘本人看过,连内阁成员都没看过,所以朱祐樘为了平复此事,故意声称压根儿就没有账本存在。

内阁却依然执着,说,让我们拟一个惩处意见吧,一定不会扩大打击面。

朱祐樘不同意,又说了一遍:“此籍不知有否,姑宜已之。”都跟你们说了,这个受贿账本并不存在,这件事就这样告一段落,不再追究了。

李东阳画像。图源: ***

03

但李广事件的余波仍未平息,尽管朱祐樘表明了不再追究所谓“李广余党”的问题,大明王朝的西北还是传来了一个噩耗: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前线领兵抗击鞑靼的老将王越,忧愤而逝。

李东阳在王越的墓志中隐晦地说,王越是焦劳过度而死。

实际上,王越是因为陷入了李广事件,被言官们弹劾、指责为“奸佞之首”,不胜忧恚而病死。李广自杀后,被言官实名弹劾的官员中,王越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不是王越人生中之一次被指结交权阉,但这一次,73岁的老将终于没能挺过去,成了李广事件中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王越是一位文武全才,为人狂傲不羁,却能屡立战功,并以文臣封爵。但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朱祐樘的父亲明宪宗在位期间,王越便与权阉汪直结交。有了靠山,王越才能大胆地总制三边,抗击鞑靼,并取得红盐池之战、威宁海之战等战役的胜利。成化十六年(1480),王越因军功卓著,受封为威宁伯。

但到成化十九年(1483)汪直败落后,王越受牵连,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朱祐樘即位后,王越多次上疏诉冤,朱祐樘最终恢复了王越都察院左都御史之衔,命其致仕。这个 *** 过程,便有新一代权阉李广从中出力。王越因权阉而跌落,亦因权阉而重新蓄势待发,这是王朝政治权力格局的分配使然,当然也与个人的选择与站位有关,但士大夫集团由此认定他依附宦官而否定他的战功,对其评价充满了矛盾。

王越复出的转机出现在弘治十年(1497)。这一年,鞑靼的达延汗屡次率军骚扰大明边境,朝廷决定重设延绥、甘肃、宁夏三边总制官,先后推举了7人,均未符合朱祐樘的心意。吏部和兵部还因为人选问题陷入纷争,据史书记载:

部之再推也,屠襄惠(屠滽)以襄敏(王越)知己之恩,欲用之,马端肃(马文升)执不可,襄惠谓:“此担亦须用此辈人担。”端肃厉声谓:“屠滽担不得,马文升却担得!”

时任吏部尚书屠滽力荐王越出山,但向来为人正直的兵部尚书马文升不耻于王越结交权阉的人格,故极力反对。两人吵得不可开交,实际上人选却早就被更有权势的人内定好了,“内意则已定矣”。按照明朝史家王世贞的说法,“内意”指的就是李广。李广当时还在个人权势的巅峰,他看中的人选正是王越;而王越赋闲多年,时刻想着复职建功立业,所以两人站到了同一条战线上。但这也为一年多以后,李广自杀、王越被劾忧愤而死埋下了伏笔。

朱祐樘同意了李广和屠滽推荐的人选,准允王越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后又兼制延绥、宁夏两镇。老将王越终于可以在边疆大展拳脚了。

接下来的弘治十一年是个多事之秋。七月,王越兵分三路,直捣贺兰山,取得与鞑靼战争的胜利。朱祐樘获悉捷报后,进王越为少保兼太子太傅。但三个月后,李广自杀,李广事件爆发。又过了两个月,陷入李广事件而遭到接连弹劾的王越在甘州(今甘肃张掖)逝世。

失去猛将的明朝,面对鞑靼的侵扰,又回到了败多胜少的被动局面。《明孝宗实录》称,王越死后,“守边出帅者,多庸懦无能,而冒功费财者滋甚。求如(王)越比,盖亦难其人焉”。

明朝官员群像。图源:影视剧照

04

王越之死,对于渴望用人的朱祐樘形成了重大的内心冲击。为了政局的稳定,朱祐樘虽然没有追究李广事件的牵连者,包括被弹劾的五部尚书也未被撤职,但是,因李广事件而分化的朝廷势力却越演越烈,并日渐影响着他的决策。他终归要面对这次政治动荡的后遗症。

弘治十三年(1500)五月,大明境内出现日食和彗星,这在古代被认为是灾异叠现。

借助灾异,监察御史刘芳等人重提李广事件,希望皇帝罢黜两年前被弹劾而仍在位的五部尚书。有意思的是,朱祐樘的态度跟两年前相比,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他立马对这起旧案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要求有关部门“详议以闻”。因此,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此次言官再次弹劾尚书,极有可能已得到朱祐樘的授意,二者配合才会如此默契。

于是,在上苍示警和言官弹劾的双重背景下,北京的朝堂上发生了整个明朝规模更大的一次高层人事“大换血”:吏、户、礼、刑、工部尚书屠滽、周经、徐琼、白昂、徐贯五人同时上疏乞致仕,而皇帝也没有挽留,同意他们全部退休。

也就是说,六部尚书中,除了“正直者”、兵部尚书马文升之外,其余五个尚书都走人了。

马文升画像。图源: ***

这么大规模的高层人事调整,朱祐樘竟能从容应对,可见一切尽在他的掌握中。《明史》的记载更有深意,说吏部尚书屠滽等人的离去是“罢”,而不是“辞”,这或许更能说明五部尚书不是主动求去,而是被罢职的。

总之,时隔两年之后,朱祐樘终于对李广事件来了一次总清算,这也表明他要重启新政的决心。

五部尚书致仕后,朱祐樘在短时间内对六部和都察院进行了重组,由此确立弘治朝最后五年的人事格局。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人事重组中,原南京刑部尚书戴珊被任命为左都御史,原来在养病的户部侍郎刘大夏被任命为右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二人逐渐成为朱祐樘的股肱心腹。史载,“帝晚年召对大臣,(戴)珊与(刘)大夏造膝宴见尤数”,君臣之间传为一段佳话。

刘大夏画像。图源: ***

弘治十五年(1502),刘大夏升任兵部尚书,但他推辞了好几次才就任。一见面,朱祐樘就问:“朕数次提拔你,你数次称病,为什么?”刘大夏回答,近年四方人穷财尽,易于生变,兵部掌管朝廷机务,万一生变,以臣下的能力难以处理,故忧惧不敢来。这个回答,表面是谦虚,核心却是向皇帝揭露帝国存在的严重危机。朱祐樘也不含糊,被“人穷财尽”四字深深触动,一直铭记在心。

从此,朱祐樘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开始勤政治国,“无日不视朝”。根据阁臣李东阳的记载,从弘治十年(1497)三月二十二日至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初六死前,朱祐樘共有召见阁臣的记录二十一次。可与之对比的是,朱祐樘在位的前十年,从未召见过阁臣。

最后的几年,朱祐樘周围聚集了一帮贤臣和直臣。以刘健为首的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以吏部尚书马文升、兵部尚书刘大夏、都察院左都御史戴珊等人为代表的部院大臣,倾心尽力,一同辅佐皇帝革除弊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也许是李广事件的影响太大了,朱祐樘在位后期尤其注重官员的考核,按官员级别明确为三年一考察、五年一考察、六年一考察等不同标准,使官吏的升迁纠察进一步制度化。考察的目的,是对不称职者和贪官污吏进行罢黜惩处。史载,每逢考察大年,被撤换的官员均达两千多人。

作为一个守成之主,朱祐樘没有魄力改变大明日积月累的社会危机,在内忧外患中难以有大作为,这是令人遗憾的地方。但作为一国之君,他有魄力进行自我革命,迷途知返,终于在人生的最后数年摆脱了李广事件的影响,从一个慵懒、堕落之君转变为勤政、开明之君。如此爱惜羽毛的君主,在历史上也确实罕见。他自己曾说:“吾不自治,谁能治吾?”没有人可以治他,他只能通过高度的自律,来克制自己的言行,从而赢得历史的尊重。

人生的最后数年,朱祐樘始终记得刘大夏说过的“人穷财尽”四个字。弘治十七年(1504),他曾召见刘大夏,再次提到这个问题:“卿前言天下民穷财尽……何今日至此?”刘大夏列举了朝廷政策执行中的种种弊端。朱祐樘又问起军士的情况,刘大夏回答道:“穷与民等。”对此,朱祐樘只能深深叹息:“朕临御久,乃不知天下军民困,何以为人主!”

但他已经没有时间了。一年后,明孝宗朱祐樘突然驾崩,年仅36岁。

朱祐樘的死非常突然,从生病到死亡,中间仅八天时间,这引起了朝廷主要官员的怀疑。朱祐樘病逝于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初七,死后第五天,吏部尚书马文升便上陈《追究庸医用药非宜明正其罪事》,请求太子朱厚照对明孝宗死亡的原因进行调查,矛头直指太医用药不当。

很快,朝廷通报调查结果,称明孝宗因偶感风寒,命太监张瑜与太医院议药方,但张瑜与太医院院判刘文泰有私交,未走诊视程序便“妄进药饵”,致使明孝宗因药不对症而死。

可叹,一代明君命丧于此。

史书对明孝宗朱祐樘多有谬奖,称他统治的时期为“弘治中兴”,但这与明朝中期的困弊还是出入颇大。不过,作为命定的帝王,我们还是钦佩其自我反省的魄力,看到他人生最后七年的历程,仿佛看到一个普通人摆脱心魔、重焕新生的过程。

若处在他的位置,我们能像他一样成功蜕变吗?

参考文献:

[明]刘健等:《明孝宗实录》,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62年

[明]陈洪谟、张翰:《治世馀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中华书局,1985年

[明]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年

[清]张廷玉:《明史》,中华书局,1972年

朱子彦:《论明孝宗与“弘治中兴”》,《求是学刊》,1989年第6期

李哲武:《太监李广之死与弘治朝政治》,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9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309/525772.html

“只活了36岁,却影响500年” 的相关文章

王孝杰:唐朝时期名将,四处征战,屡立战功

王孝杰:唐朝时期名将,四处征战,屡立战功

王孝杰(?-公元697年),京兆新丰人,唐朝名将。少年时便从军入伍,四处征战。屡立战功。武则天执政后,累迁右鹰扬卫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公元692年,任武威道总管,与阿史那忠节讨吐蕃,收复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重设安西都护于龟兹。公元693年,王孝杰与西突厥...

秦始皇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秦始皇如果让扶苏继位的话 秦朝最后还会灭亡吗

还不知道:扶苏继位究竟能不能救秦朝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扶苏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焦点人物。说他是焦点人物,因为扶苏与整个大秦帝国的命运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后世的很多历史评论者都认为,秦朝灭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选择扶苏,而选择了胡亥。如果选择扶苏为继位者,秦朝断不...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乾隆真的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吗 这句话有没有道理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为什么有的人说乾隆是中国历史第一罪人?真是这样么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说到清朝,大家一定会想到的三个皇帝,就是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他们三个打造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康乾盛世从康熙开始到乾隆结束,乾隆也是将清朝的发展推到了最高朝。可是很多人说乾...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张裔是什么人?他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三国时期,人才辈出,诸葛亮有经天纬地之才,这不用细说,能入诸葛亮法眼的,很少很少,而能被诸葛亮和孙权同时看中,更是少之又少。偏偏就有一位,诸葛亮和孙权都来争抢他,他是谁呢?他是张裔,张裔(165年-230年),字君嗣,蜀郡成都...

明英宗都已经被抓了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着回到明朝

明英宗都已经被抓了 最后为什么还能活着回到明朝

对明英宗为什么能活着离开瓦剌,返回明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说起明英宗,很多网友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土木堡战神”:当然这个说法是一种调侃,意思是讽刺明英宗在土木堡一战中,导致明朝数十万精锐部队被瓦剌军队全歼,同时,导致了明朝面临亡国危机。不过,明英宗还是创造了一个...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什么人?朱元璋将他幽禁至死的原因是什么?

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儿,朱元璋集团的核心人物,朱元璋的亲侄儿,。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有人说,想把事情看彻底,就应该多读历史,想让自己更优秀,还是要多读史书。我们生活中很多的做法,其实不自觉地都在效法古人。历史上有多少帝王将相,他们的一生都在你我的指尖划过,...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先 宋代诗人,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因此人称“张安陆”。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张先是乌程人,出生于北宋建国三十年。那是个好时代哟,读书人最受欢迎,文人最被受尊重,据说犯了该杀头的重罪,也可以刀下留人。那个时代开启了中国古代经济最繁荣、文化最发达的时代。张先的家境比较贫困,父亲张维被迫放弃求仕之路,...

李嗣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

李嗣恩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

十三太保为唐朝末年节度使李克用的十三位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李嗣恩是五代时期的前晋名将,随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征战天下,对抗后梁。李嗣恩在战斗中十分勇猛,即使受了重伤也死战不退,让李存勖感动地亲自给他上药。那李嗣恩是如何随李存勖征战的呢一,李克用义子李嗣恩原本姓骆,是...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