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穷状元,殿试时在考卷上写8字,皇帝看后落泪:状元就他了
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项措施,它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宋朝,鼎盛于明清,终止于清光绪31年(1905年),历时1300余年,历史悠久、影响深远,随之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举人、进士及科举考卷。
然而,在清代史上,却只出了一位籍贯为四川的状元,名为骆成骧,被称为“布衣状元”。其实,当时主考官们是将他的殿试试卷定为第三名探花的名次呈送给光绪帝的,但是光绪帝看到骆成骧的策论开头八个大字,便下令让他成为了这一年的状元。
那么,骆成骧写的这八个字是什么呢?这八个字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为何就触动到了光绪皇帝的心弦而被钦点为状元呢?
出生穷苦之家,一路贵人相帮
1865年,骆成骧出生于四川资中一户贫困的农户家中,祖上世代务农为生,无人读过书,更无人为官。
然而,他的父亲骆文廷却对他的学业十分关注,尽管自己是贫穷农夫,仍然全力供养骆成骧读书。
骆成骧
骆成骧虽出生于贫寒之家,但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因为懂得农民的艰辛,自幼便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在骆成骧9岁时,便随着父亲从资中迁居到了成都,进入锦江书院读书学习,并师从魏西棠学习诗赋。
在17岁时,骆成骧参加资州州试,考中秀才之一名,成为“案首”,深得知州高培谷的赏识,并由其推荐至成都尊经书院深造。
骆成骧进入尊经书院后,很快便受到了山长王闿运的器重,随即拜王闿运为师,跟随其系统研习经学,进德修业。
当时,骆成骧在尊经书院有个同窗好友,名叫谢泰来,家庭状况也和骆成骧家中一样贫困,都是勤奋好学之人,因此两人十分志同道合。
一次两人在做对对联的学术探讨时,谢泰来出了一个“至穷无非讨口”的上联,学识过人的骆成骧立马做出了应对,做出了一番颇有豪气的下联:“不死终得出头”。两人这副妙对一时之间在书院传为佳话。
1893年,四川乡试,骆成骧以全省第3名中举,随后入京参加会试。次年,恩科会试,骆成骧发挥失常,只好留于京城准备下一年的科考。后来经过朋友的推荐,留在八旗官学以教书糊口。
策论开头八字触动光绪帝心弦
1895年,骆成骧参加再次参加会试,顺利中榜,成为进士,获得参加光绪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资格。
按照科举制度的惯例,殿试题目一向都是以兵、农、礼、财等这几内容并结合时政,殿试上的策论只要写的合乎祖制就没有问题,同时,书法笔迹也是一项重要的加分项。
这年的光绪帝以大学士徐桐为正考官,10名副考官做辅助,每位副考官各自阅览30本试卷,然后从各推荐一本,再由正考官决定出前十名顺序后,最后呈送给光绪来确定前十名。
在正考官徐桐已决定出前三名次序后,这时副考官李若农侍郎突然接过前三名的试卷看后,指着第三名的试卷,激动地说:
“这篇该点元,这篇该点元”。
而这篇正是骆成骧所写的,由于试卷都是密封着姓名的,几名考官并不知道这篇的作者是哪位,都是以公正的态度来判定试卷的。
徐桐走上前来看到李若农所推荐的这篇试卷,直接不赞同地说:
“这篇字写得不怎么样,不能点元。”
李若农也当即反驳道:
“徐大人,你这眼力就不行了,这字怎么不好了,我看这名考生的字力透纸背,倒是有着很深的功力,这最起码有写了三千本朝卷。”
一时之间,二人争论互不相下。这年康有为也参加了殿试,徐桐以为李若农以权谋私,便指责地说:“这篇难不成是你广东同乡康有为的试卷!”李若农怒道:“这篇若是康有为的试卷,我愿全家处斩。”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始终没有争出结论。由于时间紧迫,其他几名副考官只好从中调解后,才将这份试卷放在第三名点探花。
次日,光绪帝临朝,正考官徐桐将前十名的试卷放置在御案上,光绪帝拿起一一看了起来,在简单看完之一、二本后,始终默不作声。
但在看到第三本时,便被这篇文章开头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八个大字所吸引到了,接着又反复细看整篇文章,一时之间热泪盈眶。
在平复了情绪后,便抬头向徐桐问道:“朕以第三本点元,可否?”徐桐顿时有些难为情,低着头,红着脸笑道:“任便圣上。”就这样,骆成骧便成为了这年的状元,成为了清代唯一川籍状元。
光绪钦点骆成骧为状元的原因
骆成骧之所以能够成为状元,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 战争后,列强多次侵略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清廷大败后,上下齐呼改革,朝廷渴求人才,君王思贤若渴,国运维艰。
光绪皇帝不愿做亡国之君,但他从始至终都受制于人,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主。出生在爱新觉罗皇室,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在他5岁时,就被抱上龙椅,如今已经25岁,仍然只是一个傀儡。
骆成骧自幼受父亲的严格教育,目睹清朝国力日衰,外有强敌内有忧患,深深地感受到如果不改革,清王朝将会走向末路,同时,他似乎也看穿了光绪帝的心事。
策论开头的“主忧臣辱,主辱臣死”这八个大字,意思为皇帝有忧虑是因臣子没有处理好国事,这是做臣子的过失;皇帝因国事被指责和攻击,这是因为臣子没有做好,使皇帝受辱,做臣子的应以死谢罪。显而意见,这八个字是触动了深怀忧愤和屈辱的光绪皇帝的心。
在殿试的策论中,骆成骧针对朝廷的种种弊端,痛陈富国强兵之计,并且还提出了在治军、理财、倡行节俭、农事等经国大政方面,建议皇帝必须亲自掌握大权,然后才能扭转国家的局势。
一时之间,光绪帝从这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文笔流畅、书法苍劲的试卷上,似乎看到了即将上位的一位心忧天下、刚正谏言、切中时弊的“诤臣”,给朝政带来了一丝光明。
这样的人才,这样的知音,怎么能不让他心血澎湃,热泪盈眶,骆成骧能够被钦点为科举状元也实在是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