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野史:刘伯温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09-17)1051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公元1375年,刘伯温府邸里,几乎全府的下人都在一间屋子里来来往往的忙碌。

床榻之上,曾经同朱元璋一同打江山的刘伯温面色苍白,显然已经到了油尽灯枯。

此时,他的子女焦急万分的看着太医为自己的父亲医治。一方面,面对父亲的离世他们都是十分的不舍。另一方面,没了父亲,这个家里就一个对朝廷有用的人都没有了,即将失去荣华富贵的恐惧深深地笼罩着每一个人。

知道自己即将驾鹤西去的刘伯温费力的抬起双手,将孩孙们叫到了自己身侧。

“我死后,你们不要担心,9代后,我们家一定还会再出人才。”

说完便撒手人寰了。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句为了安抚后的玩笑话,没想到,百年之后,竟然成了真。

那么刘伯温为何会如此笃定,9代以后,刘家还会再出人才呢?

二进官场

提到刘伯温,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那个与朱元璋一起打下大明江山的军事家。

其实在朱元璋之前,刘伯温就曾入朝为官。

23岁那年,他凭借着出色的才能,受召为官。来到官场之后,他也是一心为国为民。

但是很快他就发现,这个官场和自己想象中的大有不同。

这里头的人爱权贵,爱金钱,爱虚名,唯独不爱江山与子民。

渐渐的他开始厌烦了这样整日里虚与委蛇的生活,他不愿意再与这些人为伍。

最终在好友欧阳苏的邀请下,他辞官回乡,退隐山林,过起了快乐的隐居生活。

隐居的日子亦可以说得上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元朝末期,不堪重压下的农民开始反击朝廷。朱元璋就是其中的一员。

在经历了,当和尚,当乞丐的食不果腹的日子后,朱元璋顺应时局投身到了当地的一队起义军中。

慢慢的,见多识广,杀伐果断的朱元璋就成了军队中的核心。在他的带领下,起义军不断壮大,最终长成了一支能与朝廷一较高下的成熟队伍。

可是新的问题也就接踵而来。

队伍中多是大字不识一个农民和底层劳动人民,空有一身蛮力。对于军队的治理,时局的审视,战略的制定等都是一窍不通。

很多时候,就算是人数上有一定的优势,也会由于没有规划和被朝廷的军队玩的团团转,就算能打赢,也是战况惨烈。

所以,急需要一个谋士作为军师。这个人,既要清楚元朝的内部矛盾,又要清楚如今的时局分割。思来想去,有人给他推荐了刘伯温。

在了解了刘伯温之后,朱元璋知道,这就是自己要找的人。于是他立刻动身,前往刘伯温隐居之处,亲自请他出山。

一开始的刘伯温并不愿意打破自己如今的安稳生活。见状,朱元璋立刻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和他诉说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原本空有才华而无处施展的刘伯温被朱元璋打动了,当初的自己不正是想要成为朱元璋口中那为百姓造福的人吗。

于是他答应了了朱元璋的请求,成了他的军师。

也正是在刘伯温的帮助下,朱元璋战无不胜,一举推翻了元朝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全新的大明王朝。

辞官归乡

大明王朝建立以后,刘伯温任中丞一职。在职期间,他敢于进言,心系百姓,被封“诚意伯”。

纵然是刚建立的朝代,也依旧有一些不堪重任的官员。当朝宰相李善长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刘伯温不屑于其为伍,曾经多次不顾官职大小,出言顶撞。

然而即便如此,在李善长获罪即将被处死却没有人敢为其求情时,却是刘伯温站了出来。

他冒着可能会触怒朱元璋的风险进言“如今我大元如同累卵,除了宰相以外怕是无人能中和各个将军之间的矛盾,还请皇上三思。”

最终,李善长被赦免,回乡养老去了。

宰相之位不可空虚,当皇上有意让一向与他交好的杨宪担任时,刘伯温却又投了上书反对这一决定。

他称,杨宪虽有宰相的才学,却没有宰相的度量,无法做到任人唯贤,不是宰相一职的良选。

最终,朱元璋任胡惟庸为宰相。

其实对于胡惟庸,刘伯温也是觉得不合适的。胡惟庸是有才能的人,却是事事以自己为先,不能设身处地的为百姓着想。

可这并没有阻止朱元璋的决定,胡惟庸担任宰相以后,无意间知道了刘伯温曾在朱元璋面前说的坏话,怀恨在心,曾多次设计陷害于他。

正巧朱元璋向来以好猜忌出名,对于那些陪着自己一路打拼而来的肱股之臣,他采取的一向是分权政策。

对刘伯温也不例外。面对胡惟庸明里暗里的设计,朱元璋心知肚明,可却不曾戳破。他需要的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借口,只待到时候可以将刘伯温一举推翻,逼他辞官归乡。

一次,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没有直接派御医前去探望,而是委托胡惟庸前去,心思可谓不纯。

果不其然,胡惟庸去过以后,刘伯温的病情不仅不见好转,反而开始持续恶化,一直到了起不来床的地步。

朱元璋抓住机会,以上朝不够勤勉为由,责骂了刘伯温。无奈,刘伯温只能如实上告,称在胡惟庸探望以后便开始恶化,可见胡惟庸心思之歹毒。

没想到,朱元璋假意并没有听出刘伯温的弦外之音,坚持要治罪于他。聪明如刘伯温,又怎么会猜不到他的用意。

没过几天,为了保全性命,刘伯温以久病难愈为由,告老还乡,带着一家老小,远离了京城。

预言家刘伯温

归乡以后,回首自己的一生,刘伯温只觉苦涩难言。

初入官场处处受到掣肘,连一个能发挥才华的空间都得不到。再入官场,也不过是快意了十几年,帝王的猜忌永远成了他甩不掉的包袱。

他的一生,好像彻头彻尾都在诠释着遗憾。

长期的病痛加之思郁成疾,不久,刘伯温撒手人寰。

临死前,刘伯温曾预言大明王朝终有衰败的一日,9代以后,刘家一定还能出现大才之人。

刘伯温死后,刘家就败落了下来,他的长子被胡惟庸陷害,投井身亡。次子因为哥哥和父亲的离世终日恍恍惚惚,最终因为口出狂言被胡惟庸上书朱元璋,被捕入狱,最后惨死狱中。

让人没想到的是,命运的齿轮并没有停止转动。百年以后,刘家子嗣已经来到了第八代。

正如刘伯温所言,大才之人出现了,那就是刘瑜。

相比于自己的祖上刘瑜的名号就要小得多,可刘瑜的才学却远在刘伯温之上。

明世宗执政期间,明朝已经有了衰败之势,此时广纳贤才就成了重中之重。

博学多才贯通古今的刘瑜就这样走进了明世宗的视线,走进了风云变幻的官场。

刘瑜并非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当时的明世宗的爱才之心近乎癫狂。有一日,他忽然想起了大明朝刚刚建立时跟随着祖上打拼过江山的刘伯温。心中十分的羡慕祖上可以遇到这样的大才之人,也不免十分仰慕刘伯温。

而后,经人提醒明世宗才想起,当时祖上封刘伯温诚意伯时,赏赐的是丹书铁券,可刘家仅仅世袭了两代便没落了下去,竟没人再承袭这个爵位了。

于是,他立即派人去找刘家的后人。

刘家的第九代孙刘瑜,就这样进了官场。继承了祖上爵位的刘瑜并没有让明世宗为自己的决定后悔。

入朝为官后,刘瑜任处州卫指挥使,任职期间,他积极进言,广纳忠良。

在他的帮助下,明世宗治理期间海晏河清,百姓安居乐业,明朝得以有了最后的辉煌。

对于刘伯温临终前的这两条预言,外界众说纷纭。

有人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能猜中明朝的没落也不是难事。更何况九代孙便是近150年,要是150年以内都没有一个大才之人出现,也是不合常理的。

也有人觉得,刘伯温一生善于谋算,眼光长远。他的预测一向是算无遗策的,对其十分的信服。

无论是哪一种,刘伯温对明朝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拼尽一生,抑郁终老,无非是想要在朝堂之上大展宏图,为百姓,为后代谋福祉。

只可惜,一身清廉怎能入淤泥。朝堂是脏的,人心亦是脏的。他算无遗策却没想到有一天会因自己的才学而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09/525800.html

“野史:刘伯温死前告诉儿子:刘家9代后必出奇才,百年后果真应验” 的相关文章

诸葛亮手中为何总是拿着一把羽扇,是怎么来的?

诸葛亮手中为何总是拿着一把羽扇,是怎么来的?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下面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诸葛亮不论是出入庭院还是带兵打仗,手里都会拿着一把羽扇,那么这把扇子有何讲究和来历吗?坊间关于羽扇的来历说法不一:一说是师傅水镜先生送的。师傅给了诸葛亮两样宝贝,羽扇和八卦衣。 师傅也有交代,每遇...

历史上三刘出京讲的是什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历史上三刘出京讲的是什么?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东汉末年这段时间内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兼并。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刘出京指的是东汉末年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年号)至兴平元年(公元194年,汉献帝年号)时,三位汉室宗亲被任命为南方三个州的州牧或刺史。分别是益州牧刘焉,荆州刺史刘表(后升荆州牧),扬州刺史刘繇(后升扬州牧)。...

历史上的诸葛亮很厉害吗 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很厉害吗 和演义中的一样吗

对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有演义史里演绎的那么厉害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历史上的诸葛亮真有那么厉害!在中国广大民众的认识里,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谋略的代名词。而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也紧紧抓住了这一点,把诸葛亮的智才写得天花乱坠。罗贯中这么做,其实是不大好的。诚...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的表现怎么样?

公元219年的定军山之战,老将夏侯渊被小将黄忠斩杀,造成的震撼是巨大的。让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输给了黄忠,确切地说,是输给了黄忠和法正,因为黄忠采取法正的计谋,用骄兵之计,将夏侯渊斩杀。试想,如果夏侯渊断黄忠水源,能取胜吗?为何夏侯渊放弃围困,只想...

华佗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治病的华佗

华佗之死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操为什么要杀治病的华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曹操为什么宁死也要杀华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医,他们因为自己高明的医术,被后人所铭记。在诸多的名医中,华佗无疑是名气最大的一个,同样也是最为神秘的一个。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神医,华佗的故事人们都非常熟悉,然而人们所熟悉的更多还...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晋朝名臣,在地方颇有政绩,对朝廷礼仪多有补助

贺循(260年-319年8月28日),字彦先。会稽郡山阴县人,两晋时期名臣,孙吴后将军贺齐曾孙、孙吴中书令贺邵之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贺循早有名声,与纪瞻、闵鸿、顾荣、薛兼并称“五俊”。初任五官掾、阳羡县令、武康县令、太子舍人等职,在地方颇有政绩。后退居会稽...

姜维接手诸葛亮位置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打过一次蜀汉

姜维接手诸葛亮位置后 司马懿为何没有攻打过一次蜀汉

对姜维上台后,司马懿为啥一次都没进攻过蜀国?是他怕姜维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蜀汉经历了5年的休养生息,才从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创伤中渐渐恢复过来,府库充盈,兵强马壮。蜀相诸葛亮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发起了北伐曹魏之战,为实现一统中原、...

秦国和赵国不是同一个祖先吗 两国为何打得你死我活的

秦国和赵国不是同一个祖先吗 两国为何打得你死我活的

对秦国和赵国800年前是一个祖先吗?为什么两国打得你死我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把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和赵国国君的祖先追溯到商纣王时期,他们都是商纣王重臣飞廉的后代,所以,秦赵本来就是一家人。秦赵两国国君在商朝时虽然是一家人,但到了战国时期已经世殊事异,争斗很正常。接...

评论列表

绿洲
绿洲
2个月前 (09-07)

刘伯温作为历史上的杰出军事家与政治家,其一生致力于国家的发展与百姓的福祉,他虽受官场排挤与人心的险恶而英年早逝但留下了宝贵的预言和贡献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他的智慧和勇气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值得后人铭记尊重历史并汲取智慧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强调正确的价值观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表达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和尊敬同时呼吁人们珍惜当下努力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为后世留下更好的未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