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为什么强大的魏国很少主动进攻,而弱小的蜀国却总是北伐?

中国历史1年前 (2023-10-04)690

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御敌之策。

一般来说,大国主攻,志在统一,小国主守,以求割据。

然而,三国的大部分时间里,情况却似乎反了过来。

强大的魏国,很少主动大举进攻蜀国。

反而是弱小的蜀国,频繁北伐。

这是怎么回事呢?

魏国很少主动攻蜀

三国时期,魏国总共3次对蜀国发起较大规模的攻势。

分别是:230年,曹真伐蜀;244年,曹爽伐蜀;以及263年,钟会、邓艾灭蜀之战。

而且,即便是这3次伐蜀,曹魏内部也是反对意见居多的。

曹真伐蜀时,陈群、司马懿、孙资等人,皆提出反对。

曹爽伐蜀时,司马懿及曹魏老臣,也是反对的。

最后灭蜀之战发起时,满朝都反对伐蜀,甚至连邓艾也反对,唯有钟会支持司马昭伐蜀。

可以说,强大的魏国,似乎“爱好和平”,对伐蜀持非常保守的态度。

相比之下,蜀国北伐,可就积极多了。

蜀国频频北伐

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是5次),姜维“九伐中原”(实际上姜维北伐次数也可以统计成11次),人所共知。

228年春、228年冬、229年春,231年春、234年春,诸葛亮5次北伐。此外,在230年曹真伐蜀时,诸葛亮派魏延、吴懿两进羌中(这是一次防守反击,但有朋友也将其统计为一次北伐,故说是“六出”。

247年、249年、250年、253年、255年、256年、257年、262年,姜维九次北伐。

此外,还有数次北伐“未遂”。

比如,238年,后主下诏,调蒋琬到汉中,“伺机北伐”。

其后,蒋琬又提出出上庸之道,沿沔水东进,结果被后主派费祎、姜维劝阻。

可以说,自诸葛亮平定南中,稳定后方后,直到蜀汉灭亡的前一年,蜀汉不是在北伐,就是在准备北伐···

大国不攻小国,反倒是小国老“招惹”大国,这是为什么呢?

魏国较少主动伐蜀原因1: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吴蜀可“坐而待之”

其实,曹魏刚立国时,还是很积极的。

曹丕称帝前,趁刘封、孟达内乱,以孟达“带路”,派曹真、夏侯尚、徐晃,夺取了上庸等东三郡,开疆拓土。

此外,曹魏又通过军事压力,重新控制了一度被自己放弃的襄阳、樊城(曹丕继位之初,曾主动放弃襄阳、樊城)。

曹丕称帝后,222年-225年,曹丕又曾三次大规模进攻吴国。

但是,在司马懿、贾诩、蒋济等人的“提醒”下,曹丕很快发现了问题。

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如故,而复循之,此未易也。——《三国志.辛毗传》

以前曹操就收拾不了孙权、刘备,现在兵力又没有增加,曹丕指挥才能又不及曹操,再这么“循环往复”去打,徒耗国力而已!

随后,曹丕君臣展开了对战略进行了深入讨论。

曹魏集团回顾了曹操创业的光辉历史,得出结论:当年曹操能够“奋其军势,拓其外境”,在于“考畜积素足”,搞屯田,发展经济,足兵足粮。

所以,如今,“国家之要,惟在谷帛”,“今其所急,唯当息耗百姓,不至甚弊”。

他们认为:“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则吴、蜀“可坐而待也”。

从此,曹魏确立了“一切以勤耕农为务”,以发展生产为中心的国策。

因此,无论对吴,还是对蜀,曹魏的主动进攻都不是很多。

而蜀汉的情况则略为相反。

蜀国屡屡主动北伐的原因1:时间不属于蜀国

魏国君臣认为魏国只需“使中国无饥寒之患,百姓无离土之心”,就能使吴蜀“可坐而待也”,是因为:时间有利于魏国,而不利于吴、蜀。

汉末乱世,中原反复争战,破坏极大,甚至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相比之下,刘璋所在的益州,刘表所在的荆州,遭受的战乱比较小。

这一情况下,许多北方人士,躲避战乱,跑到了南方。

就连诸葛亮本人,也是当年为躲避战乱而随叔父到南方来的。

而战乱破坏最严重的,就是关陇地区。

李傕、郭汜之乱时,军阀相互攻战,关中受到严重破坏,长安甚至曾“空城四十余日”,二、三年间,关中不复有人烟。而关中人口,大部分南迁到了益州、荆州。

所以,《隆中对》中,诸葛亮说益州“民殷国富”。

因此,三足鼎立之初,蜀汉虽然只一州之地,但经济上并不十分悬殊。

尤其是:如果要进犯关陇地区,只要能有效阻击东面魏军,蜀军甚至可以在局部形成兵力优势。

然而,时间,是不利于蜀国的。

虽然诸葛亮、蒋琬皆是治国良才,搞经济有一套,但是,蜀汉毕竟是在益州一州之地发展,而且,还是在正常情况下正常增长。

而魏国则不然。魏国所在的北方,毕竟是当时天下开发程度更高的地区,只要安顿人民,把因战乱而破坏的经济恢复起来,他是恢复性增长,其增长速度是远超过蜀国的。

所以,如果各自搞经济,时间越久,魏蜀之间的国力就会越来越悬殊。

这就是蜀国,必须尽快北伐,争取夺取关中或陇右,通过扩张改善国力的主要原因。

魏国较少伐蜀原因2:“中国”。

尽管天下尚未一统,但是占据了政治中心的魏国,已经可以以“中国”自居了。

正如王朗所说:天子之军,应该像华山、泰山,安坐以示天威。

天子之军伐“不义”,如果不能战而胜之,“天威”受损,得不偿失。

也是:以强击弱,以大打小,如果不能战而胜之,是要负责任的。

事实上,我们可以注意到:魏国每一次主动进攻失败,都会使内部出现重大问题。

曹休的军事生涯,以伐吴失败结束;曹真的军事生涯,以伐蜀失败结束。

而曹爽伐蜀失利,甚至使“时人讥之”,曹真、夏侯玄等人的威望也受到巨大打击,客观上为后来司马懿政变成功创造了舆论条件。

司马师时期,伐吴,被丁奉“雪中奋短兵”所败,司马师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被迫公开承认错误,甚至贬其弟司马昭。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魏国实权派人物,对于大举进攻,持十分谨慎的态度。

而蜀汉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蜀国频繁北伐的原因2:威武自强以示有余

魏国如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实权派人物的地位会受到打击。

与之相反,蜀国的实权派人物,如果不能主动出击,地位才会被削弱。

夷陵之战前,曹魏群臣多以为刘备实力弱小,不敢伐吴。唯刘晔一针见血:正因为刘备弱,所以必须“威武自强以示有余”。

伐吴如此,伐魏当然也是如此!

蜀汉只占据了益州一州之地。

作为“外来者”,他们与益州本地势力之间有着激烈的竞争。

以经济实力论,常年经营的益州本地派,在经济上占据者明显优势。

以诸葛亮为首“荆州派”等外来者,要在政治上长期压制益州本地派,就必须始终坚持“汉室正统”的大义名分。

如果龟缩于益州,今年不征,明年不战,不能“威武自强以示有余”,那么,蜀汉就是承认自己是一个地方政权。

同时,由于蜀弱魏强,蜀国出击,是以弱击强,只要不出现严重失败,实权派人物通常不会受到过分苛责。

诸葛亮五次北伐, 但唯之一次北伐失利后,诸葛亮自降三级,承担了责任。

姜维“九伐中原”,但唯段谷大败,国内怨言四起,姜维自求贬为后将军,代行大将军职权。

主动出击,只要不出现较大失败,实权派人物就不会面临政治风险。

而主动出击,又能确保实权派凝聚国内人心,为何不主动出击呢?

就“外部”而言:

魏国地盘大、人口多,但汉末时受到的破坏最严重。

蜀国地盘小、人口少,但汉末时受到的破坏相对较小。

因此,魏国是“恢复性增长”(类似于二战后的德国、日本,而德国、日本的地盘、人口还没有优势),蜀国是“正常增长”,增长速度上,魏国天然有绝对优势。

所以,时间对魏国有利!

魏国自然“稳如泰山”,而蜀国自然只能“争分夺秒”。

就“内部”而言:

魏国已经以“中国”自居,不需要再进行证明。

所以,如果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出击,一旦不利,有损“天威”,实权派人物是要付出巨大政治代价的。

魏国需要的,不是展现“决心”,而是“耐心”。

而蜀国,则必须证明自己是“汉室正统”,必须时刻证明。

所以,如果长期坐守,不能“威武自强以示有余”,就会被内外视为地方政权,“外来”的实权派地位就会不稳。

蜀国需要的,是展现“决心”。

所以,魏国强而稳,蜀国弱而拼,大约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吧!

且做抛砖,期待您的“金玉之言”!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0/530911.html

“为什么强大的魏国很少主动进攻,而弱小的蜀国却总是北伐?” 的相关文章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三国时期蜀汉四相之一,身负重托但壮志难酬

蒋琬(?-246年),字公琰。零陵郡湘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与诸葛亮、董允、费祎合称“蜀汉四相”。 历史网小编知道读者都对此很感兴趣,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蒋琬最初随刘备入蜀,为广都县长。因其不理政事,惹怒刘备,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免于一死。后重获启用,受到诸葛亮的悉心培...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

传闻康熙第一次见到孙子乾隆,被惊的放下酒杯,这件事是真的吗?乾隆有哪些特殊之处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乾隆皇帝是古代统治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在位60年,禅位后又训政3年,实际统治清朝长达63年的时间。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清朝不但达到了...

在宋朝时期,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都有哪些规矩?

在宋朝时期,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都有哪些规矩?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朝代,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有关宋代妇女社会地位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很多论著都没有把宋代妇女中的宗妇这个特殊群体作为对象进行研究。而宗妇作为皇族宗室的正妻,既是宋代宗室成员,也是宋代社会上层女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北宋...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范文程,清朝开国重臣,帮助清朝统一了全国。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作为范仲淹的十七世孙,范文程是最早投奔满清的汉人之一。他为了帮助满清打败明朝,一生鞠躬尽瘁。有人认为他为国家统一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有人则认为他是汉奸。那么,范文程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算不算汉奸呢?范...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刘盈能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是因为商山四皓吗?

《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着汉初商山的四个隐士。很多人都不了解,接下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汉高祖刘邦对他们既蔑视又尊重。在废立太子事件中,刘邦本打算废长立幼,但由于商山四皓的出山规劝,才打消了念头。不禁要问,刘邦难道忌惮这四位隐者吗,个中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我们一起解读。一、“商山四皓”何许人物商山四...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三国时期东吴大臣,粗野凶狠但厚待士卒

甘宁(? - 215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甘宁少年时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崇尚奢华,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曾任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建安十三年(208...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

众所周知战国“四大名将”里,秦国占了两个位置:白起和王翦。那么同样是秦国名将,为什么王翦的结局比白起好那么多?这是因为白起是所向无敌的杀神,而王翦是一个运筹帷幄的智将。为求生只能自污的王翦公元前287年左右,王翦生于频阳,今陕西富平县境内。别看王翦出生时家境贫苦,然而他的祖上却大有来头。往前推15代...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项羽和刘邦在楚汉争霸的时候 韩信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

还不知道:楚汉相争,韩信真的有三分天下的资本吗?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96年,长安未央宫的钟室内,被后人誉为无双国士,一代兵仙的韩信,刚刚被丞相萧何骗进宫,就被一群妇女拿下,即将被处死。这个时候的韩信后悔极了:我当初要是听蒯通的话,今天又怎么会被女人小儿所...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