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东吴(十四)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司徒并非徒有虚名,他曾是小霸王孙策的重要对手之一
吴郡基本平定后,最后一个目标就是会稽郡了。这里的局势和吴郡相比没有那么复杂,这里只有会稽太守王朗。
不用怀疑,就是《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得坠马身亡的王司徒。
不过这位王朗却并不是小说中那个只会耍嘴皮子的文士,事实上他颇有才干,而且军事素质也不弱,一度和孙策打得有来有回。
王朗是受陶谦举荐,朝廷任命来到会稽做太守的,起先他确实势单力孤,不过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那就是孙家的死对头周昕。
当时周昂和周㬂已经被吴郡太守许贡所杀,周昕是周氏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个了。孙策对江东的野心不是秘密,而周家和孙家打了好几年,矛盾是无法调和的,他必须早做准备。
为此,周昕一回到老家会稽,就迅速和太守王朗走到了一起。
周昕是会稽郡的地头蛇,王朗能够与他合作,势必事半功倍。
会稽郡本来就是江东大郡,按华歆的说法,会稽的综合实力是要强过豫章的,或许这就是刘繇最初选择会稽的原因,他认为王朗可以抵挡孙策的兵锋,只不过许劭劝阻了他。
翻曰:豫章资粮多少?器仗精否?士民勇果孰与鄙郡?又曰:不如也。(三国志吴书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
不过刘繇不能去会稽是怕跑不掉,他有其他选择,但是王朗身为太守,又是受朝廷任命牵制袁术的,他肯定不能弃官逃跑,更何况他认为凭借会稽郡的雄厚实力,也不见得就不能和孙策掰掰手腕。
于是王朗拒绝了手下功曹虞翻出逃的建议,而是为接下来的战斗做着积极的准备。
王朗的军事部署比较主动,他没有死守会稽郡治山阴,而是采取御敌于国门之外的策略,把防线北移到会稽和吴郡交界处的浙江(今钱塘江)。
在浙江南岸有一座要塞名叫固陵(今杭州滨江区西兴古镇),是当年范蠡所筑,王朗希望凭此将孙策大军挡在会稽境外。
浙江東经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於浙江之滨,言可以固守,谓之固陵。(水经注)
王朗这个部署可以说非常具有前瞻性,因为孙策一方也早就在为南下会稽布局了。当年孙坚外出征战,他的弟弟孙静留守故乡,在这期间,孙静聚集起五六百人的队伍,都是孙家亲属以及乡里乡亲,他们早就等着孙家军杀回故乡了。
这次孙策来取江东,提前派人通知孙静,两方人马很快集中在钱塘。
可以说,如果不是王朗动作够快,孙策可以立即渡过浙江南下,那样失去天险的王朗就确实一点机会都没有了。
王朗在固陵的防守确实给孙策制造了很 *** 烦,他渡江强攻,几次都没有得手。
汉朝时杭州一带海岸线远比今天靠西,因此固陵几乎扼守着南下的唯一路径。
眼看战局陷入僵持之际,孙静提出一个建议,他常年在吴郡和会稽郡一带活动,对周边的地理情况非常熟悉。
他认为:王朗据险固守,短时间难以攻破,而浙江上游数十里有一处查渎,从那里渡江南下,可以出其不意,到时让他为先锋,必获全胜。
查渎在今杭州萧山区西南不远处,距离王朗驻军的固陵并不太远,如果明目张胆地进行军队调动,肯定瞒不过对面的王朗军。
为了掩人耳目,孙策心生一计,于是假意下令说:“近日来雨水浑,许多饮用了污水的士卒开始腹痛,应该赶快准备几百个瓦缸将水沉淀至清澈。”
他这样大张旗鼓地散布消息,就是为了迷惑王朗军,让他们觉得对方军中发生疫病,从而放松警惕。
到了傍晚,孙策又下令点起大量篝火,造成全军主力仍在大营中的假象。
王朗果然中计,丝毫没有防备。
这一计是模仿当年韩信偷渡阳夏,奇袭安邑一战。后来徐晃偷渡蒲坂津,司马懿偷渡辽水,其战术核心思想都与此大同小异。
夜半时分,孙静领着先锋人马偷偷前往查渎,顺利渡过浙江,袭击了高迁屯。
高迁屯位于今杭州市萧山区东北不远处,拿下这里,就可以阻断王郎军撤往大本营山阴的归路。
王朗闻讯大惊,令周昕迎战,在这最后一战中,周昕被当场斩杀,至此周氏三兄弟先后死亡,会稽周氏也一蹶不振。
此战大败王朗过后,会稽郡北部核心地区尽数为孙策所有,王朗走投无路,只好出海逃跑。虞翻劝他逃往广陵,其目的是方便逃往中原。
不过王朗看到一个著名方术士王方平在记录中写了一句话“疾来邀我,南岳相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得而知,但王朗却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发,坚信一定要往南走。虞翻没办法,只好陪他去了会稽郡南部的东冶(今福州市一带)。
可能王朗是被打怕了,到了东冶以后,他还不放心,想继续往南走,到交州去。
看他这么执着,虞翻终于忍不住劝道:“你找了半天南岳,南岳在荆州又不在交州,去那干什么呢?”王朗这才打消这个念头。
一开始东冶长商升不愿接纳王朗,或许是因为惧怕孙策吧,结果虞翻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他开了城,大概是用唇亡齿寒一类的理由,虞翻作为说客的本事可见一斑。
然而孙策的打击也即将到来,他先派永宁长韩晏向东冶发起进攻,韩晏不是对手,很快被击败。为了尽快结束会稽郡的战事,孙策又想起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贺齐,孙策刚来会稽郡的时候,就将其举为孝廉,而看中的就是他的军事能力。
当初贺齐平定山岳贼寇,在郡内声名鹊起,于是孙策令他继续攻打东冶。结果商升一听贺齐的名字就吓住了,立刻打算开城请降。
不过当时东治城内也不是铁板一块,张雅、詹强二将杀死商升,之后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称会稽太守,继续对抗贺齐。
会稽太守本是王朗,不过现在他既然成了丧家之犬,也就没人把他当回事了,詹强已经明目张胆自称太守了,王朗觉得再呆下去也没有意义了,跑又跑不掉,于是干脆出城去见孙策了。孙策一番斥责后也没有过多为难他。
再说东冶的战事,当时贺齐兵少,硬碰硬不是叛军对手,结果贺齐用计让张雅与他的女婿起了冲突,随后趁势将其击溃,詹强等人闻风丧胆,也率众投降了。
这一战大获全胜,但是在孙策的传记中,却出现了他屠城的记录。
遂引兵渡浙江,据会稽,屠东冶。(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之一)
这一纪录仅出现在孙策传记中,王朗、贺齐的传记则没有出现,而资治通鉴干脆把屠城的字眼省去了。
虞翻追隨营护朗,浮海至东冶,策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降。(资治通鉴汉纪第五十四)
那么屠城这件事到底有没有发生呢?我认为应该是没有的。理由有二。
之一,孙策赦免了王朗,而东冶也是主动请降的,完全没必要再进行屠城。
第二,按照贺齐传记的记录,孙策本人似乎就没参加东治之战,仅靠贺齐一个人就把问题解决了。
事实上,“屠”这个字并不只有杀一个意思,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屠,刳也”,也就是破开、剖开之意。
在某些语境下,“屠”和“破”的意思是相同的,并不是屠杀的意思。
闻沛公已屠咸阳,羽大怒,使当阳君击关。(汉书项籍列传)
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是没有在咸阳屠城的,这里应该就是破的意思,而孙策亦是如此。司马光没有采信这一点应该也是这个道理。
至此,会稽郡境内的战事已经宣告结束。除了情况比较复杂的豫章郡以外,丹阳郡、吴郡和会稽郡基本已经为孙策所有。
在狭义江东的概念下,是不包括豫章郡的,因此可以说此时孙策距离将江东收入囊中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了。
目前三郡中所剩的抵抗力量大概有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太史慈为首的刘繇残余势力,他盘踞在丹阳郡西部泾县一带,自称丹阳太守;另一部分就是严白虎等地方豪强。
孙策先拿太史慈开刀,他亲征泾县,将太史慈生擒并收服,随手又在陵阳消灭了老对手祖郎,至此丹阳郡彻底平定。
接下来就是吴郡各路豪强了,在连番打击下,乌程县的邹他和由拳县的王晟分别被剿灭。这让严白虎惊惧不安,于是派弟弟严舆前去求和。
结果严舆这个军中有名的猛将被孙策所杀,严白虎军中丧胆,最后全军溃败,严白虎则投奔故友许昭。
程普提议继续进攻许昭,但孙策表示说许昭之前帮过旧主盛宪,这次又是帮老朋友,是丈夫所为,就不为难他了,想必他是觉得严白虎已经失去威胁了吧。
不过严白虎此后虽然确实消失在历史中,再无什么作为,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影响力就不在了,孙策终归还是为这次大意付出了些许代价,这是后话。
其实孙策渡江以来势如破竹,连刘繇和王朗这样的刺史太守们都不堪一击,何况是这些地方豪强,他们有什么底气跟孙策对抗呢?
原来他们的抵抗并不是个人行为,因为他们背后是有支持者的,初步平定江东后,孙策又遇到了新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