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朱元璋屠尽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朱元璋:他是一个聪明人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0-20)610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这无疑是古代封建王朝时期最真实的写照,那些替皇帝打天下的功臣,在国家平定之后几乎都面临着被君王猜忌打压的命运。

而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典型中的典型,自从登基以后,陪他打天下的功臣勋贵几乎被屠戮殆尽,唯有寥寥数人得到了善终,其中之一就是汤和。他之所以能躲过君王猜忌,其实和他的为人处世有着莫大的联系。

放牛娃的皇帝之路

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之中,皇帝是更高级权的代表。自秦代成立至清朝灭亡,先后更替了四百多位皇帝。在这之中有人流芳百世成为千古一帝,也有人暴虐无道被历史唾弃。

但要论最特殊的莫过于明朝的开国始祖朱元璋,与许多出身高贵的皇族不同,他的出身十分卑微,因为生活所迫甚至沦为过乞丐。他能够登上皇位除了非凡的才能和毅力之外,更多时候依靠的还是冷酷的手段。

汤和是朱元璋的发小,虽然年纪比朱元璋大,但由于朱元璋从小就展现出了优秀的领导能力,所以汤和总是心甘情愿的当他的小跟班。

元朝末年时局动荡,几乎各地都出现了战争,逐渐长大的汤和加入了郭子兴率领的起义军。在古代,谋逆可是诛九族的大罪,所以朱元璋并没有一同前去,而是选择和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在乱世中苦苦挣扎着寻找活路。

至正四年,濠州大灾,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先后去世,安葬好他们之后,16岁的朱元璋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可没过多久,灾难就蔓延到寺里,僧人们只能各奔东西。就这样,朱元璋开始云游四海乞讨生活。

时间一晃,9年过去了,昔日好友汤和得知了他的境遇之后,便劝说他一起加入起义军。

彼时的汤和已经成为了起义军中的千户,身份地位也有了一定的提升,这也让朱元璋羡慕不已,于是便毅然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

成为士兵之后的朱元璋,军事才能渐显,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接连数次立功,很快就从无名小卒成为了军队中的小领导。

汤和觉得朱元璋日后一定大有作为,所以无论官职高低他都始终对朱元璋保持尊敬,将他视为大哥。

天下初定

后来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了军队中真正的掌权人,凭借着谋略与才能,他一路势如破竹将元朝的疆土收入囊中。最后一举推翻旧朝代,黄袍加身创立明朝,成为了开国皇帝。

登基之初朱元璋论功行赏,将与汤和在内的34人封为高官,掌控朝堂。那时所有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决心要在新王朝做出一番成就。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人的功勋不断增加,大有功高震主之势,为了防止他们拉帮结派,也为了给自己的后代铺路,朱元璋开始整顿朝堂。

就在宰相胡惟庸因为谋逆被杀后,朱元璋变得更加暴戾多疑,处处寻找功臣的错处进行打压斩杀,许多大臣都在不知不觉中命丧黄泉,此举让朝中大臣变得战战兢兢,生怕行差踏错,小命不保。汤和也明白了君王枕畔,岂容他人鼾睡的道理,所以从那之后他变得更加谨小慎微。

黑熊试探

即便汤和已经从方方面面降低自己的存在感,但是朱元璋依旧没有放松警惕,时时刻刻都在试探他。在一次狩猎时,朱元璋发现了一只黑熊,于是便对随行的大臣说:“谁能帮他把熊捉回来,重重有赏”。

这让一众大臣都认为这是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好机会,于是纷纷前去,唯有汤和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朱元璋见此也并未恼火,而是询问为何不愿前去。

汤和当即跪下表示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素质每况日下,已经无法再向年轻征战时那样为陛下狩猎黑熊,还望陛下饶恕自己年迈无能。

朱元璋闻言沉默良久才缓缓开口,生老病死也是人之常情,自己并不会怪罪他,希望他注意身体。听到这个回答汤和不由的松了一口气,连忙谢恩告退。

熊字之谜

汤和的表现让追随他的亲信万分不解,好不容易获得一个在皇帝面前刷好感的机会,他却故意装作无能推脱,要知道即便此时汤和已经年迈,但常年习武的他还远远没有到无法狩猎的地步。

故而在他回府之后纷纷前去询问,面对众人的疑惑,汤河则意味深长的说:“熊字由能和四个点组成,所谓能便是指有才能的人,这些人在战场上无疑是骁勇善战的将军,对于皇帝来说也是一把锋利的兵器,可一旦离开了战场,便会生出四种情绪,也就是愤、恨、贪、怨”。

一但这些骄兵悍将生出逆反心理,就会动摇国之根本,这便是皇帝无比忌惮的原因,以朱元璋多疑的性格今日此举无疑和过去一样,都是对于群臣的试探,按自己所处的位置,如果做了和他人一样的选择那么就离死不远了,故而此时推脱离开才是更好的选择。

一切也都如汤和所预想的一样,当日前去狩猎黑熊的大臣无一例外的或幽禁或斩首,唯有自己安然无恙,可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绝对安全,因为在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依旧有意无意的在试探他。

洪武二十七年,汤和重病卧床不起,但朱元璋依旧没有放松警惕,特赐安车召见,当看到汤和已经白发苍苍虚弱不堪,这一刻朱元璋才真正对这个陪伴自己征战沙场的发小放下戒心。

次年,汤和逝世于家中,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而他也成为了明朝开国功勋中为数不多获得善终的人。

结语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宝座看似光鲜亮丽,背后却是数不尽的流血牺牲、阴谋诡计。一旦战争结束,无论皇帝还是大臣都会陷入无休无止的猜忌。

毫无疑问汤和的一生并不轻松,所幸的是凭借着对皇帝的了解,他主动交出兵权告老还乡,以此明哲保身,而他的事迹从侧面告诉世人不争的智慧。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0/536634.html

“朱元璋屠尽开国功臣,为何汤和能善终?朱元璋:他是一个聪明人” 的相关文章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三国时期蜀汉大臣,世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

陈祗(?―258年),字奉宗,汝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大司徒许靖兄长的外孙。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陈祗早年受费祎的赏拔,董允死后担任侍中,逐渐成为蜀汉后主刘禅的宠臣,官至尚书令、镇军将军,权力甚至超过大将军姜维。陈祗支持姜维的北伐中原,假意与宦官黄皓交好,导致黄皓开始...

历史上刘邦为何要在临死前处死樊哙?

历史上刘邦为何要在临死前处死樊哙?

樊哙,为吕后妹夫,西汉开国元勋。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樊哙,一个在汉朝历史上不能忽略的人物,他是西汉开国元勋,后封舞阳侯,后来位居大将军、左丞相,更难得的是他的妻子是吕雉的妹妹吕媭(xū),跟刘邦算是连襟,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的信任。鸿门宴中,樊哙曾出面力救刘邦...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鳌拜权倾朝野最后却把一手好牌会被打的稀烂,是为什么?

作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鳌拜曾功高盖世。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鳌拜是大清三朝元老级人物,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再到后来的顺治,鳌拜都是一路“飘红”,尤其是到了顺治时期,更是风光无限,权倾朝野。顺治皇帝认为鳌拜是一个有用之人,所以在他之后,鳌拜便作为“四大辅...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

作为清朝开国宰辅,范文程做了哪些事?他创造性地提出:“官来归,复其职;民来归,复其业”,安定了士心、稳住了民心,填平了满汉之间的民族鸿沟,使清朝得以在中原站住脚跟。政治完善官制虽然文馆至天聪十年(1636年)三月才改为内三院正式设立大学士,但在此之前,范文程实际上已被皇太极当作类似此职之亲信内臣来使...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关羽逃跑时被东吴所抓 关羽为何没有杀身成仁

还不知道:关羽在逃亡时遭到吴军伏击,他为何不杀身成仁,而是让东吴擒获?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关羽在荆州之战中惨败,大军离散,自己也被迫走保麦城。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困境中,关羽只得突围而走,在前往益州的路上被吴军所擒,随即被杀。关羽作为一员心高气傲的大将,被敌人生...

宋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宋琪的一生有哪些成就?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宋琪(917年-996年10月25日),字俶宝(一作叔宝),幽州蓟县人,北宋宰相。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琪自幼长于契丹治下,是契丹会同四年(941年)进士,在契丹灭后晋之战中随军进入中原,后成为赵赞的幕僚,随其历仕后汉、后周、北宋三朝。他担任幕职近三十年,直到五十岁时才...

萧瑀是什么出身?他差点要出家为僧是因为什么?

萧瑀是什么出身?他差点要出家为僧是因为什么?

为了纪念那些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大将或臣子,李世民设立了凌烟阁,其中陈列了二十四位功臣,下面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萧瑀是唐朝宰相,为大唐完善典籍制度,使得唐朝走向安定,因此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萧瑀官居宰相之职,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他晚年却差点出家为僧,这是为什么呢一...

秦始皇之前还有其他帝王 秦始皇为什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始皇之前还有其他帝王 秦始皇为什么会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为什么说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那他以前的帝王不算皇帝吗?在我们以往的认知之中只要说起谁是历史上第一位皇帝,大家都会异口同声的说出是秦始皇,的确秦始皇是第一位自称皇帝的帝王,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皇权至上中央集权大一统的皇帝...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