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清代知县,到底能拿多少工资?了解之后,你还会称其为芝麻官吗

中国历史11个月前 (11-11)67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李文雅

编辑|t

引言

说起清朝的官员,我们想起了清 *** 的腐败无能,开启了中国的屈辱历史。那么清朝官员究竟多么腐败呢?一个小小的七品芝麻官,收入究竟是多少呢?

(清朝官员)

一、知县究竟属于几品官员

清朝官员给我们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与清朝严密的官吏等级制度分不开关系。

清朝将官员的地位品级大小由小到大,依次分为九品到一品这九个等级。当然在这其中为了便于官吏的分配,后来又在两个品级之间增加了,从几品这一品级,即实际上,在清朝庞大的官僚系统中,有了十八级等级的地位薪资的区别。

但是不管从哪个方面看,一品的官员永远都是地位更高,薪资最多的。而且相应的所有官员都是,按照品级地位排列,品级越高的官员,随着享受越好的待遇。

(清朝各级官员薪资待遇差距图)

而且需要注意一点的是,这里的薪资指的都是官员一年的俸禄,古代与我们现代一月发一次工资的习惯不一样,他们都是一年发一次工资。

因此较低的九品官员虽然年薪有33两,但是平均下来到每一个月,薪水就略显微薄了。并且九品官员人微言轻,没什么社会地位,但是同时又要负责相对繁琐官府事务。

很多时候当一些达官贵人犯事了,他们也往往会被拉去当替罪羊。这种带有怨念的清朝官员形象也往往容易被戏剧化影视化。这种官员就叫做“宰白鸭”。

(九品文官示意图)

从清朝官员薪资表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的看出来,知县在庞大的官僚系统中是属于第七品的文官形象,一年的俸禄大概在1200两之间。

那么1200两,到底相当于一个什么样的经济水平呢?为了更直观的感受到各等级官员的俸禄差异,我们可以先看一个清代官员俸禄换算表。

在表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知县一年的工资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22万,相当于月工资2万多的样子。

不管是在现代还是古代,都已经完全处于相对富裕的状态了。可是知县在地方上的权利远远不止于此,可获得的利润也比这多得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清朝知县权利到底有多大

不管再怎么说,知县这一官职在清代庞大的官僚等级系统中,也仅仅只是一个小小的七品文官而已,比起最顶级的一品文官之间,还是相隔了起码六品,待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影视剧中的清代知县形象)

那么到底为什么,清朝知县会有相较起他的官职大小来说,大得多的权利与财富呢?

首先,我们需要清楚的是清朝的行政区划,清朝设立了“省、府、县”三级行政单位,一级一级权利与管辖范围向上递增。

县呢,又是直接连接基层民众的的唯一行政单位,因为省、府他们都是直接向下管辖行政区划内的官员行为较多,相对于百姓的管理,他们其实就是一个大而广的泛管,所以最能够直接决定和影响百姓命运的还是县。

(清代知县衙门工作日常示意图)

而知县的任务就是代替中央朝廷,管理县区内的所有百姓,同时就包括了教育、司法、礼法、祭祀和居民养老收税等一切重要事务。相当于是老百姓的“皇帝”了。

而且由于古代交通极其不便利和制度安排,一般的百姓要是想要越级去府、省或者中央告状是难之又难,路途的遥远崎岖先暂且不提,古代的百姓想要告御状,就算事后查明是清白的,自身也会在告状之一时间受到极其严苛的惩罚。

因此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与金钱去越级告状,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最后的结局也常常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并不会有多少人真正的想要去越级告状。在这种情况下,知县俨然就成为了一县之内的土皇帝。

(知县在县内的舒适生活)

正所谓“天高皇帝远”,中央朝廷根本管不到这一块。知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一区域内所有百姓的生死。

这相比起一些京官,虽然知县明面上听着好像权利不大。但是实际上来说,他们的权力比京官这些中央官员大得多,因为京官在皇帝身边总是会处处受限,而知县在县里基本上什么能够不会有阻挡他权力的实行。

(清朝中央官员示意图)

三、知县的灰色财富

地方税收在任何一个朝代,都会出现因为将百姓上缴的碎银重新融化成锭银,所产生的损失,这被称为“火耗”,而这是无法避免的。因此知县为了补齐这部分的损失,会私底下加重百姓的税收。

美名其曰,这是为了上缴国家,补齐火耗损失。但是谁也不知道这部分火耗到底是多少,而国家也不会细查这部分税收。那火耗的多少,还不是由知县一人说了算。

这也就构成了很大一部分程度上知县的灰色收入,并且可不要小瞧这一部分的灰色收入,因为税收想要从中获利,它的数目还是相当可观的。

(火耗示意图)

同时在平常生活中,各级百姓给知县送礼数目也相当可观,这些一起构成了知县的可观财富。不过当然这些都是见不得光、行走在法律边缘的灰色收入。

因此当知县的收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他本身的良心程度。如果道德程度高,就不会去贪污百姓的钱,就会是一个合格的知县,但也会相对来说比较清贫。

(清朝官员)

参考资料

趣历史网.清朝知县只是七品官 他们的权力到底有多大[OL].2021.06.25.

肖定沛.清代官吏的灰色收入[J].文史博览, 2011(10):2.DOI:CNKI:SUN:FLWS.0.2011-10-041.

张宏杰.县令惊人的灰色收入[J].廉政瞭望(上半月), 2017, 449(03):46-46.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311/545953.html

“清代知县,到底能拿多少工资?了解之后,你还会称其为芝麻官吗” 的相关文章

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绛邑公主和馆陶公主差距为何那么大

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绛邑公主和馆陶公主差距为何那么大

对同样是汉文帝的女儿,绛邑公主为何处处不如馆陶公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汉文帝一生比较节制自己欲望,不仅主张薄葬,对金珠玉器华衣美服这些都少有兴趣,连后宫妃嫔都不多,除了皇后窦氏之外,见诸于史书记载的也就慎夫人、尹姬,不像他孙子汉武帝,光红颜故事主角都换了好几位,...

给允禩改名剥夺宗籍是雍正的决定 乾隆为什么还给他平反

给允禩改名剥夺宗籍是雍正的决定 乾隆为什么还给他平反

你真的了解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允禩平反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颁布诏书,恢复允禩等人的宗室身份,至此在“九子夺嫡”中一败涂地的八阿哥允禩,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看到这里很多人要问,既然给允禩改名和剥夺允禩宗籍是雍正皇帝的决定,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违背父亲的意思,...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是个什么样的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滕王李元婴,在很多人的脑海中没有存在感。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如果说起大唐,你会想起什么?是大唐开放的遗风,是大唐的繁华盛世,是玄武门之变,还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唐朝,在我国封建王朝,留下了独一无二、浓墨重彩的一笔。犹如天空中的繁星点点,无疑,它是最亮的那一颗。唐朝要说的历史,不胜枚举...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诸葛亮为人那么厉害 后代为何如此平庸

对诸葛亮那么厉害,为何他的后代却很平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还在水景先生手下读书的时候,因为他那逆天的智商和浩瀚,水景先生感叹,谁能得到他,谁就能安定天下。诸葛亮出师后得到卧龙的称号,因此蛰伏在龙中,看大势所趋。刘备第三次来茂禄请他下山时,诸葛亮...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

胡善祥作为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太后为何还要同情她

胡善祥作为明朝第一个被废的皇后 太后为何还要同情她

明朝第一废后胡善祥,太后为何同情她?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公元1402年,济宁锦衣卫百户胡荣家中有一个女娃降生,这个女娃便是胡善祥。公元1417年,朱棣降旨将胡善祥指给孙子朱瞻基做王妃。从朱棣择储来看,早就有意将皇位传给朱瞻基。换言之,胡善祥是朱...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张辽作为曹操手下的医院 张辽在军中的人缘又是什么样的

对为何张辽在曹操军中人缘很一般?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张辽在曹操阵营算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第一,他不是曹操的元从旧部,也就是说张辽不是一开始就跟着曹操的而是在曹操攻灭吕布之后投降过来的;第二,曹操的军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夏侯惇曹仁等宗室大将之手,外姓大将除了极个别的人...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朱元璋为何要对他下手

还不知道:朱元璋为什么要干掉沈万三?沈万三最后的结局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这个问题,我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一、沈万三是谁?二、三次打击彻底干掉三、朱元璋为什么干掉沈万三家族?四、沈万三对朱元璋的还击沈万三是谁?沈万三,本名叫沈富贵,字仲荣,别号万三,元...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