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终极版:塞瓦斯托波尔的设防情况与德军的进攻准备
点击上图直达图书众筹现场
尽管塞瓦斯托波尔筑有不少现代防御工事,但要塞的强大之处不在于这些工事,而是因为此处的地形极为复杂,无数小型工事起到补充作用。这些工事犹如密集的 *** ,覆盖了别利别克河河谷到黑海海岸的整片地域。
特别是别利别克河河谷与谢韦尔纳亚湾之间的整片地域,堪称严密构设的要塞战场。
北部战线沿别利别克河南岸延伸,当然,敌人在北岸的柳比莫夫卡镇周围及其北面还据守着一座大型支撑点。河谷和向南升起的陡坡都在对方最现代化的装甲炮台配备的305 毫米火炮射程内,我们称之为马克西姆高尔基Ⅰ号炮台。密集的野战工事网覆盖陡坡边缘,纵深达2 公里,部分工事以钢筋混凝土构筑。再往后是结构坚固的支撑点,大多以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我方部队分别称之为斯大林、伏尔加、西伯利亚、莫洛托夫、GPU、契卡。这些支撑点以一连串野战阵地相连。第三道防区由顿涅茨、伏尔加、列宁支撑点、巴尔捷尼耶夫卡筑垒镇、原先的北部堡垒、“炮台舌头”上的海岸炮台构成,是封锁谢韦尔纳亚湾北面峭壁通道的最后一条防线。敌人在岩石下方30 米挖掘了山洞存放弹药和物资。
苏军1942年在塞瓦斯托波尔的布防情况图
东部防线在别利别克村东面2 公里左右与北部防线相连,然后向南延伸。陡峭的卡梅什雷峡谷掩护着两条防线的拐点。另外,东部防线北段穿过一片茂密的灌木林地,这片林地覆盖着陡峭的崖壁,此处形成亚伊拉山麓。敌人在这片灌木林修筑了无数小型火力点,有些是在岩石地面炸开的,进攻方的火炮很难有效打击这些据点。东部防线密林覆盖的北段,一直延伸到盖塔尼南面和东南面的陡峭高地。
苏军设置在塞瓦斯托波尔的混凝土防御阵地
林地没再向南延伸,但地形越往南越复杂,最后在海岸地带呈现出岩石山脉的特点。
从南部海岸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主干道两侧,乔尔纳亚河南面一连串陡峭的山脊阻断了南部要塞地域接近地,苏联红军在山脊顶部构筑了许多支撑点。经历过克里木战役的人都记得“宝塔糖块”“北部鼻子”“教堂山”“废墟山”这些名字。接下来就是严密防御的卡马雷村,最后是巴拉克拉瓦湾东北面的绝壁。
精锐的红海军步兵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作战中表现英勇顽强
1941 年秋季,第105 步兵团大胆夺取巴拉克拉瓦要塞后,苏联红军就一直坚守在上面提到的几个地方。要突破一连串筑垒高地和山崖构成的障碍,远比从翼侧进攻山地难得多。
南面之一道防区后方,塞瓦斯托波尔公路北面伫立着费久希内高地的山崖,一路向南延伸到沿海山脉,高地上设有“雕峰”这类支撑点,以及卡德科夫卡筑垒村。可以说,这一切构成萨蓬山上最强大的敌军阵地的前沿。这道向东陡降的山脊始于因克尔曼的崖壁,起初控制着乔尔纳亚河河谷到盖塔尼南部这片地域,然后转向西南方,遮断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公路,经沿海山脉的“风磨山”与海岸相连。由于山坡陡峭,再加上敌人从两侧袭来的侧射火力,步兵很难攻克这处阵地。敌人凭借他们的炮兵观察所,基本能控制前方的整片要塞地域。顺便说一句,克里木战争期间,西方国家的军队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就是依托萨蓬山阵地防线阻挡俄国援兵的。
就算进攻方夺取这处制高点阵地,也不等于肃清了通道。岸边还有许多海岸炮台,其中包括现代化的马克西姆高尔基Ⅱ号装甲炮台。接下来还有一道连贯的半圆形阵地,从谢韦尔纳亚湾的因克尔曼起,一路延伸到斯特列列茨卡亚湾附近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西面。这道阵地设有防坦克壕、铁丝网、无数碉堡。塞瓦斯托波尔东南面,克里木战争中的英军公墓也改造成强大的炮台网。
最后一道筑垒防线沿塞瓦斯托波尔郊区延伸,几道横向阵地把赫尔松涅斯半岛与东面隔开。虽然俄国人向来以巧妙构设、伪装野战工事的能力而著称,但塞瓦斯托波尔的特定地形为他们提供了充分利用侧射火力的机会。另外,岩石地带掩护了他们的迫击炮和其他重武器,除非直接命中,否则很难摧毁敌人这些武器装备。毫无疑问,苏联红军不仅在各片防区前方,甚至在防区内也布设了大范围地雷场。
一支德军给养分队正在塞瓦斯托波尔铺满碎石的壕沟间穿行,将食物送到前方
考虑如何进攻这片要塞地域时,集团军司令部得出的结论与去年冬季基本一致。我们排除了在整条要塞防线中央发起决定性突击的可能性。林地的战斗势必招致重大伤亡,因为我们的两张王牌,也就是炮兵和航空兵支援,无法充分发挥效力。因此,我们只能再次从北面和东北面,以及东部地段的南面发动进攻。突击重点还是置于北面,最起码一开始是这样。虽说谢韦尔纳亚湾北面的要塞北部地域敌人构筑的工事无疑比南部更强大,数量也更多,但地形造成的困难较小。最重要的是,与南部的山地相比,我方炮兵和航空兵在北部地段能发挥更大效力。不过,我们显然也得从南部发动一场进攻,首先是因为从多个方向遂行冲击,分割对方的防御至关重要;其次是因为我们必须料到,即便敌人丢失谢韦尔纳亚湾北面的要塞地域,他们也会设法守住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和赫尔松涅斯半岛。要知道,解决塞瓦斯托波尔不仅仅是夺取要塞的问题,还得对付兵力与我们旗鼓相当的一个敌集团军,尽管对方在物质方面处于劣势。3 不过,遂行冬季进攻期间具有决定性的观点,也就是尽快控制港口,现在已起不到同样的作用。只要第11 集团军获得第8 航空军支援,敌人就无法经海路不受妨碍地获得补给。
基于上述考虑,集团军司令部拟制了代号“捕鲟”的进攻计划,具体如下。集团军企图在北部战线和东部战线南段发动进攻,同时在中央地段的梅肯济亚—上乔尔贡牵制敌军。北面的首批进攻目标,是谢韦尔纳亚湾北岸和盖塔尼附近的高地;而南面的目标,是控制从南部海岸和巴拉克拉瓦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公路两侧萨蓬阵地居高临下的高地。
正准备进攻的德军步兵
第54 军军部受领北面进攻的任务,该军编有第22、第24、第50、第132 步兵师,以及获得加强的第213 步兵团。集团军司令部指示该军集中兵力,对谢韦尔纳亚湾东面的北部高地实施主要突击。起初留在两侧没攻克的部分要塞地域,暂时予以压制,日后再从后方夺取。军左翼应当占领盖塔尼及其东南面高地,为罗马尼亚山地军向南进击创造条件。
第30 军军部编有第72、第170 步兵师及第28 轻装师5,负责南面的进攻。该军首先要为尔后朝萨蓬山方向的进攻夺取出发阵地和炮兵观察所。他们必须攻克敌人之一道防区,也就是“北部鼻子”—“教堂山”—“废墟山”—卡马雷—卡马雷南面的岩石高地,消除敌人从巴拉克拉瓦东面的山地高地向南袭来的侧射火力。为完成这项任务,第72 步兵师部署在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主干道两侧,第28 轻装师,依据他们的特点,奉命夺取巴拉克拉瓦湾东面岩石山地最北端的一连串高地。第170 步兵师暂时留作预备队。由于此处地形错综复杂,上述任务必须以精心准备的各场局部进攻来完成。
罗马尼亚山地军位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德军突击集群之间,首先要做的是牵制当面之敌。特别是罗马尼亚第18 步兵师,必须掩护第54 军左翼的进攻行动,以局部冲击对付敌人从南面发起的侧翼突击,同时以炮火压制敌军。更南面的罗马尼亚第1 山地师应当夺取“宝塔糖块”,支援第30 军北翼。
至于进攻的炮火准备,集团军司令部不打算采用敌人见惯的急袭射击。鉴于地形特点,以及对方构设的大量工事,这种炮火准备无法达成重大效果,再说我们也没那么多弹药。相反,我们会在步兵投入进攻5 天前,以空中突击和炮兵火力急袭实施炮火准备,使用大量弹药打击已知的敌预备队驻地和补给线。5 天内,炮兵以精确的观察射击消灭敌炮兵,同时炮击我军准备冲击的敌防御前沿。在此期间,第8 航空军对城市、港口、补给设施、机场施以不间断攻击。
集团军司令部当然把手头所有武器悉数投入进攻,OKH 也为我们提供了最重型的进攻兵器。
第54 军炮兵指挥官楚克图特将军的军属炮兵,加上辖内各师的炮兵力量,共计56 个重型和超重型、41 个轻型炮兵连,以及18 个迫击炮连、2 个突击炮营。这121 个炮兵连共配备2 个炮兵观察营。
超重型炮兵是几个配备190 毫米火炮的加农炮连,另外几个榴弹炮、臼炮连配备了305 毫米、350 毫米、420 毫米火炮。我们还有两种特种火炮,其中一种口径600 毫米,另一种是著名的“多拉”,口径高达800 毫米。“多拉”最初的设计目的是对付马其诺防线最坚固的工事,但后来没有用上。它堪称火炮技术的奇迹,身管长30 米左右,炮架有两层楼那么高,把这头怪兽置入专用轨道需要动用60 节车皮。为保障这门巨炮的安全,两个高炮营时刻守护左右。总的说来,这门火炮的能效比很不合算,不过,它射出的一发炮弹摧毁了谢韦尔纳亚湾北部边缘敌人设在岩石下方30 米的一座大型弹药库。
600毫米的“托尔”超重型臼炮
正在向塞瓦斯托波尔开火的“古斯塔夫”
指挥第30 军炮兵力量的是奥地利将军马蒂内克,他是个优秀的炮兵专家,可惜后来作为军长阵亡在东线。
第30 军有25 个重型和超重型、25 个轻型炮兵连及6 个迫击炮连、1 个突击炮营、1 个炮兵观察营。该军还配属了第300 装甲营,这个营装备的是载有 *** 的遥控坦克。
执行牵制任务的罗马尼亚山地军,有12 个重型、22 个轻型炮兵连。
第8 航空军军长冯里希特霍芬将军也投入几个高炮团用于地面作战,为我们的突击炮兵提供了深受欢迎的加强。
总的说来,整个二战期间,德国军队可能从来没有像进攻塞瓦斯托波尔这样,集中如此强大的炮兵力量,特别是超大口径火炮。但与苏联红军后来在开阔地遂行突破进攻必然集中的火炮数量相比,未免相形见绌!我们在塞瓦斯托波尔35 公里正面投入208 个炮兵连(不包括高炮连),也就是说,每公里正面不到6 个炮兵连。当然,实际进攻地段的炮兵连数量多好几倍。而苏联红军1945 年的进攻计划规定每公里突击正面部署250 门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