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定都北京,是听了谁的建议?
自古以来,定都对于历朝历代来说,都是一件相当庄严且神圣的事,封建社会数千年的时间,西安,洛阳,南京,开封等地,都曾做过首都。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尽管很多朝代都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是那些曾经的“首都”,却是在走出了时间,直到今日,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新中国建都北京,是当时我党中央综合很多因素考虑才下的决定,而纵看今日北京之发展,可见当年毛主席那一代人的卓越眼光。
实际上鲜为人知的是,在毛主席定都北京前,有一个人在此事中也出了很大的力。
此人就是当时担任东北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
提到王稼祥的名字,如今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在革命初期的红军时期,王稼祥可是一个身份大有来头的人物,不仅如此,在很多关键的历史时刻,也都有王稼祥的身影。
王稼祥对革命有着怎样的贡献?他与毛主席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为什么向毛主席建议定都北京呢?
且看下文细细道来,篇幅不长,足够精彩。
1906年,王稼祥出生在安徽泾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由于家境不错,他读过私塾,小学,中学,后来还考入了上海大学。
离开家乡到大城市上海,这不仅开拓了他的眼界,而且还让他接触了革命思想。
19岁时,王稼祥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自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当时我党的队伍中,像是拥有王稼祥这样高学历的人不多,所以入团后,他当即受到了组织的器重,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的学习革命知识和理论。
此次前往苏联,也彻底的改变了王稼祥的命运。
当时与王稼祥一同前往苏联的,还有杨尚昆,王明,博古等人,这些人后来被称为“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
四年后的1930年,王稼祥回到了国内,此时的他与之前大有不同,满脑子都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和道理,回国没多久,他就被派往中央苏区,担任红军总政治部主任,成为了中央红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王稼祥革命生涯的高光时刻,也从这个时候拉开了帷幕。
之所以王稼祥一到红军就这么受到重用,之一个原因是他本身能力不弱,不过,最主要的原因是,党组织此时深受他的老同学王明的影响。
而当王稼祥来到中央苏区后,他认识到了一个真理,但凡按照王明指示去做的事,总是得不偿失,但凡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去做,总是事半功倍。
自此,王稼祥跳出了王明这个“关系圈”,逐渐向毛主席靠拢,关于这个情况最有力的证明是在1932年宁都会议,很多人都同意撤销毛主席方面军总政委职务时,王稼祥一人提出了反对。
王稼祥的反对,不仅惊呆了博古等老同学,而且让毛主席也很惊讶,毛主席开始对他另眼相看。
后来回忆到此事时,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王稼祥是教条主义中之一个站出来支持我的人。”
此事过后,王稼祥已经完全成为了一个全力支持毛主席的人。
长征中的湘江战役,由于博古,李德瞎指挥,我军损失过半,这更让王稼祥感到心痛,也是他在这个时候,向周恩来提出了要召开遵义会议的建议。
为了能够开好遵义会议,王稼祥先后找了彭德怀,聂荣臻,张闻天等人交谈,让他们明白时局,做出支持毛主席的决定。
这些将领此时当然认识到了博古,李德的错误,所以,他们表示,要在遵义会议上将博古“轰下来”,将毛主席给送上去。
1935年1月15日,遵义会议如约召开,王稼祥虽然之前因负伤身体很疲弱,但是他执意要参加,并在会议上发言,批评李德,博古的错误,支持毛主席掌握红军指挥权。
王稼祥开了一个好头,其他同志们纷纷表示同意,自此,毛主席终于掌握了红军的指挥权。
遵义会议在我党的历史上,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转折点”,这其中,王稼祥功不可没,毛主席当然记得。
多年后,毛主席不止一次的对众人说:“王稼祥在遵义会议上,投了关键一票,遵义会议没有王稼祥不行。”
遵义会议后,毛主席“知恩图报”,让王稼祥加入自己与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三人小组”,后来又让王稼祥继续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 *** 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总政治部主任等要职。
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毛主席多次的决策,王稼祥也越来越觉得毛主席的正确,他决定为毛主席做点什么。
1943年,是中国 *** 成立22周年,在纪念大会前,毛主席找到了王稼祥, 想让他写篇纪念文章。
王稼祥心想,这不机会来了吗?
后来,在王稼祥的努力下,他写出了《中国 *** 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文章,这篇文章中,首次提出了“ *** 思想”这一历史名词。
1945年的七大,将“ *** 思想”写入 *** ,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王稼祥在其中功不可没。
而这次七大,让人感觉到意外的是,王稼祥居然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
对于这个结果,有人猜测原因,之一,王稼祥很少与基层同志们聊天,使得同志们觉得他很难相处,第二,王稼祥在历史上犯过错误。
王稼祥没当选为中央委员,毛主席很重视,后来,他亲自出面对王稼祥做出了评价:“
昨天选举正式中央委员,他没有当选,所以主席团把他作为候补中央委员的之一名候选人,希望大家选他。”
在毛主席的帮忙下,王稼祥最终当选候补中央委员。
实际上,对于职务的得失与高低,王稼祥并不是很在意,他在意的是能不能继续为革命工作。
1949年毛主席在思考定都时,王稼祥建议定都在北京,理由之一是它位于沿海地区,属于经济发达圈内,第二是地理位置也好,是扼守连结东北与关内的咽喉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王稼祥的想法与中央的不谋而合,最终,北京便被设为了新中国的首都。
建国后,毛主席继续对王稼祥委以重任,要他担任我国驻苏联大使,从此,王稼祥的革命人生,又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