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及其影响
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及其影响
晚唐时代的朋党之争,又名“牛李党争”,是指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领袖的李党之间从朝廷内部到地方 *** 、藩镇内部展开的广泛权力斗争。“党争”从宪宗朝开始,到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武宗一朝,李党势力达到鼎盛,牛党成员纷纷被罢免;宣宗统治的前期,李党失势,其成员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
“牛李党争”的最终结果是牛党苟延残喘、李党成员离开中央而结束,有感于党争之祸,文宗皇帝发出“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的悲叹,其牵连之广、影响之深可见一斑。长达四十多年的“牛李党争”,以牛党元气大伤、苟延残喘,李党被贬谪为地方官,宦官、藩镇的势力大增,而宣告结束。
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
1,出身不同。牛党的主要成员是通过科举考试而晋身官僚集团的士子,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李党的主要成员则主要出身于世家大族,依靠荫庇为官,代表的是旧贵族的利益;
2,观点不同。集中体现在如何选拔、任用官吏和怎样对待割据的藩镇。
上述两个原因虽然都是客观成立的,但仅仅是党争愈演愈烈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外在特征,历史学家们将其归纳整理,称为原因,可实际上只能算是结果,而非原因。古代的朋党结构松散,又没有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纪律,故而绝大多数成员都是骑墙派墙头草,完全利益优先,随时可以改换门庭的,并没有出身方面的顾忌。
实际上,党争为祸的根本原因从其开始的时代便能发现端倪-始于唐穆宗朝!
穆宗的前面是宪宗皇帝,在位15年,意志坚强、雄才大略,既有抱负又具备相应的胆略和手段,是整个晚唐能力最强,成就更大的皇帝,在他面前,朝臣根本没有胆量去结党——皇帝软弱无能,根本没有办法压服朝臣!
此外,宪宗在位期间,开始大规模的任用宦官,同样的原因,他能够把宦官完全彻底的震慑住,但是后面的皇帝几任皇帝,穆宗、敬宗和文宗,都反过来受制于宦官,而宦官集团的规模和权力都在急剧地扩大,内部自然而然的分裂成不同的利益集团,这些集团为了确保优势地位,争先恐后的跟朝廷官员结盟,加重了党争之祸。
牛李党争对唐朝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矛盾,也阻碍了人才的发展和有益政策的实施,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政治影响:牛李党争导致了唐朝政治的长期分裂,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在党争期间,两党相互攻击、排挤,使得政治局势动荡不安。这不仅影响了 *** 的正常运转,也使得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加速了唐朝的衰落。 人才选拔受阻:牛李党争在人才选拔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由于两党之间的对立,许多优秀的人才被排挤或忽视,无法得到重用。这不仅阻碍了人才的发展,也影响了唐朝的治理效果。 政策实施受阻:在牛李党争期间,两党在政策上存在严重的分歧。这导致了许多有益的政策无法得到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受到阻碍。这不仅影响了唐朝的发展,也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和矛盾。 社会风气恶化:牛李党争期间,两党之间互相攻击、诋毁,使得社会风气恶化。这种不正之风影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也使得人们对政治产生了怀疑和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又进一步加剧了政治的动荡和不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