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河南到底怎么了?

中国历史10个月前 (01-12)500

“历史悠久”,在有些地方可以变成财富,在有些地方却变成了包袱。

九十多年前,1927年,一个外省旅游者在河南感觉“穿越”了。

他发现,即便是在省会开封——一座大名鼎鼎的古都——都很难找到一份外地报纸,当地人对国内外时事大多茫然无知。

大清亡了十几年,但在开封市里,还可以看到一些街区继续沿袭清朝旧制,定期宣讲《圣谕广训》。

在京汉铁路经过的信阳一带,四处所见的农民,“均系18世纪封建时代未开化的老百姓,朴实忠厚,不晓世事”。

这并不奇怪,更奇怪的事还在后头。

四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东北,举国震惊。像这样的大事,应该说是中国人都知道吧!

但河南省府主席召见开封近郊的200多个农民,结果,几乎无人知晓这件大事,就连什么是“日本”“东三省”甚至“河南省”,也都不知究竟。

总之,在外省游客的眼中,民国时期,河南人还过着中古时代的生活。难怪本省有识之士都感到脸红,说相比南方,河南的人民守旧惯了,简直未受新文化的丝毫影响。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在历史的长河中,长期是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先进文化的领航者。要多牛掰,有多牛掰。为什么后来,变成这样一副固化、保守、落后的面孔呢?

01

河南的牛掰史很长,可以说上三天三夜。有句话叫“一部河南史,就是半部中国史”,一点儿也不夸张。

一言以蔽之,连“中国”这个名称,最早指的都是河南,具体来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其他我们耳熟能详的关于中国的代称,比如华夏、中华、中夏、神州等等,也是指这块地方。

这里不仅是汉民族形成和兴盛的地方,也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定型、成熟和发展的中心地区。

河南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时间,在全国各省区是最长的。

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兴亚考证,除去国家分裂割据的时期,在大一统前提下,夏、商、东汉、西晋、隋、北宋,共有6个王朝在河南建都,累计时间长达1316年。在此期间,河南由于首都所在而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如果再加上分裂时期南北朝、五代等地方王朝在河南建都的676年,则河南建都时间累计接近两千年。

现在,中国公认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占了半壁江山,4个: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

河南省地图。图源:自然资源部

这种历史地位,不要说全中国,就是放眼全世界,都无一地可与之媲美。

但是,曾经有多荣耀,如今就有多落寞。

不是说现在的河南有多么不堪,而是和它的历史地位相比,现在的河南配不上。就像一个大家族在走下坡路,拾掇拾掇表面还是光鲜的,但里子不忍看。

平心而论,河南这些年长期充当全国经济排行榜的老五。难得的是,前面四大经济省份无一例外都属东部沿海,也就是说,不靠海的河南在大航海时代以来海洋经济经久不衰的时代,还能保住中西部龙头大哥的地位,已经很给力了。

所以,经济对河南来说,虽然致命,但绝对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文化和政治的影响力,河南早就微乎其微。

曾经,网上一些人不怀好意地对河南人开启地域黑模式,这个我们祖先的发源之地,也只是很无辜地摊摊手:

河南人惹谁了?

都说北京人有帝都心态,所谓帝都心态,翻译一下,就是文化自信。其实全国最该有文化自信的人,应该是河南人才对。

可是偏偏形势比人强。我生活中接触到的河南人,不仅毫无文化自信,简直有些文化自卑。

河南人的失落感,全国最强。这绝对没得争。

河南中岳庙。图源:摄图网

02

而在河南内部,更先失落的地方,应该是安阳了。

19世纪末,这个豫北小地方,盛产一味中药,叫“龙骨”。龙骨被外地药商收购了,卖到北京的药铺,碾碎入药,据说能祛邪、安神,效果特别好。

1899年,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了伤寒。大夫开了药方,王懿荣看见上面有一味叫“龙骨”的,便吩咐家人拿包龙骨来瞅瞅。

这一瞅,便瞅出了一个遗落的历史王朝。

长话短说,有金石学功底的王懿荣,看到一片拇指盖大小的龙骨上,刻着似篆非篆的划线。他马上意识到这些龙骨绝非寻常,于是放话北京各大药铺,高价收购完整、未碾碎的龙骨。

消息传出,安阳小屯村人都把龙骨卖给了山东潍县的中间商。中间商赚了差价,再卖给王懿荣。不到一年时间,王懿荣就购买了1500片龙骨。

他从龙骨上面的刻划,认出了雨、日、月、山、水等字。

在王懿荣认出甲骨文半年多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他在抵抗无力的情况下投井自杀了。

大约十年后,学者罗振玉循着龙骨的来处,找到了安阳小屯村。

又二十年后,出土龙骨的小屯村开始考古发掘。很快就挖出了大量都城建筑遗址和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文化遗存。

这就是如雷贯耳的殷墟。

刻辞卜甲,现藏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图源:图虫创意

殷墟先后出土了有字甲骨约15万片,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由此提前到了商朝。

人们才知道,安阳,这个已然破落的地方,曾是殷商文明的中心。

也是大概从1920年代开始,史学界慢慢喜欢提“大古都”的概念,什么“三大古都”“四大古都”“五大古都”“六大古都”,都有人提。

但,从来没有人把安阳当成“大古都”。

为什么?圈内人都心照不宣:现在的安阳作为一座城市,拿不出手啊!

直到1980年代末,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力陈,安阳殷墟与三国魏北朝时代的邺都位于一个都市空间之中,做了商殷王朝273年的首都,因而殷墟所在的安阳加上邺都完全有资格成为中国的大古都。

谭其骧还特别提出,不能因为人家安阳现在落魄了,在全国城市中没有存在感,就否定了它在历史上的牛掰。(大意如此)

这样,安阳才逐渐被接受为中国“第七大古都”。

反过来看,从安阳的被遗忘和被忽略,以及人们长期不认同其为“大古都”的势利来看,这座豫北城市显然是如今的衰落拖累了它的历史名声。

安阳羑里城航拍。图源:图虫创意

03

不要说安阳这样量级的城市配不上它的历史地位,就是洛阳——河南目前的第二大城市——也远远追不上历史的一抹余晖。

河南是中国的中心,如果这个中心要再精准一些,那么古人公认是洛阳。

早在西周初年,周公营建洛邑,就认定洛邑是“天下之中”。周公明确指出了“天下之中”的意义,认为把都城建在天下的中央,容易形成“四方辐凑”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既便于四方诸侯贡赋,又利于镇抚全国。

这一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很多皇帝想把首都定在洛阳,一个关键的形而上考虑,正是想依托“天下之中”的地位来确立政权的合法性。

尤其是一些天生弱小的政权,对洛阳的执念都很大。皇帝们坚信,“王业不偏安”,更好的解决方式就是定都“天下之中”。

历史上有9个朝代建都于此,可以说,洛阳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都”。在 *** 的前半期,它是与西安并驾齐驱的大都会。

在隋炀帝开通大运河之后,洛阳与河北、江淮的联络大大加强。唐高宗时期,长安地区人口急剧膨胀,粮食经常不够吃, *** 开始“南粮北运”——将江淮的粮食先运往洛阳,再运入长安。

蓝线为隋唐大运河,红线为京杭大运河。图源:锦绣人文地理

洛阳的地位,因为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在水运时代无可取代。基于此,定都长安的隋唐两代,从未放弃营建洛阳,呈现政治双中心的局面。

唐代多任天子都曾从关中逃荒,像乞丐一样就食洛阳。根据全汉升的统计,唐玄宗执政头二十五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待在洛阳,而每次去洛阳都是因为粮食问题。

这实际上反映了经济重心东移之后,洛阳的漕运优势远胜于长安。

洛阳的地位还可从当时人的最终归宿窥探一番。现在你问一个人,死后想去哪?更高荣誉的回答是北京八宝山。若在古代,答案却一定是洛阳邙山。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诗,其中有句:

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旧墓人家归葬多,堆著黄金无买处。

这地段实在太好了,墓满为患,有钱都“死不起”啊。

但是,任你这么好的风水,也架不住时移世转。洛阳衰落得很早,基本上在北宋立国的时候,它的风光就成追忆了。

而这个盛与衰的转折点,就出现在漕运上。安史之乱后,军阀割据,运河疏于治理,淤塞严重,从开封到洛阳这一段水路尤其差。

民以食为天。运粮困难,洛阳作为转运中心的地位很快不保。

赵匡胤当年力主定都洛阳,他弟弟一句话就呛得他默然无语。赵光义说,大哥,你在洛阳,哪有饭吃!

言下之意,留在开封就好了。“东京(开封)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几十万士兵嗷嗷待哺呢。

于是,一直闷声发大财的开封,这时候接替洛阳,闪亮登场。

洛阳龙门石窟。图源:摄图网

04

开封其实是一座被洛阳耽误的城市。它的建城史不比洛阳晚多少,但一直活在洛阳的阴影下。

同样这样一座城,放在南方,早就成名发达了,何必熬到北宋!这或许就是城市的命,谁让你生在光芒万丈如日中天的河南呢!

安史之乱后,开封逮住历史机遇,趁势崛起。到北宋时期,城内水系发达,“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这座当时称为“东京”的城市,繁华程度不亚于今日的日本东京。

马太效应也很快彰显。经济繁荣,造就政治定都功能;定都于此,又促进新一波经济繁荣。文化、人才,一切美妙的要素,都附着其上,凡你有的,还要给你更多。

据历史学者程民生统计,“二十五史”列传中,开封人共346人,其中北宋167年间共165人,占总数的47.6%,是开封历史上人才的顶峰,呈现出井喷现象。

开封的极盛,一时无两,以后再难复制。难怪北宋以后的九百年,无论开封发展得怎么样,人们总是用“衰败”二字来形容。

开封的致命衰落,很大程度上源于黄河水患。

随着北宋以后黄河的持续改道与南移,这座黄河边上的大都会,与黄河的距离逐渐由数百里缩短到明清时期的数十里。加上黄河决堤漫灌时有发生,开封如同悬河上的城市,惴惴难安。

仅就清代而言,黄河在开封辖区内共决溢78次,其中有16次还发生在开封城郊。尤其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黄河之决,河水围城历时八个月之久。

严重的黄河水患,给开封的城市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更要命的是,黄河决溢后,大量泥沙滞留黄泛区,致使土壤出现沙化与盐碱化,耕作困难,地瘠薄收。

这不仅是开封的悲剧,也是整个河南的悲剧。整个河南的历史,可以说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还是因为黄河,漕运时代的领头羊开封,在近代错过了铁路时代,从此彻底失落。

1923年,康有为到过开封,写了一幅对联:

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

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

作为中国“第五大古都”,此时的开封已然多少繁华成追忆。

开封铁塔。图源:摄图网

05

就像开封曾经踩着洛阳上位,这次,郑州踩着开封走向成功之路。

这是一条真实存在的成功之路。清末,张之洞上奏折建议修筑从北京卢沟桥到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现在的京广铁路)。

清末的形势,你懂的。张之洞的提议,被搁置了六年之久。直到甲午战败后,他急了,以“铁路为今日要图,富强兼资,势不可缓”为由,请朝廷统筹全局,并重申先修卢汉路的重要性。

终于获得批准。

1896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卢汉路务,他起用了主张“借资洋款”的幕僚盛宣怀。盛宣怀受命督办1897年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卢汉铁路于当年动工建设。

开封当时是河南省会,按道理铁路线应该经过才对。结果并没有,而是落子名不见经传、夹在开封与洛阳之间的郑县。

小小的郑县,紧接着又成为横向的汴洛铁路(陇海铁路一段)与纵向的卢汉铁路的交会站点,几十年时间野蛮成长为赫赫有名的郑州。

汽笛声传来,几乎就敲响了开封在近代以来沉沦到底的丧钟。

复盘这场错失近代化快车的事件,产生了两种说法:

之一种说法,张之洞最初的路线设计是铁路经过开封,但在实地考察中,过黄河铁路桥的选址对地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号称“豆腐腰”的开封段显然不能胜任,于是错失。

前面我们说过,黄河水患对开封的致命影响,当时人早就注意到了。黄河被称为“铜头铁尾豆腐腰”,这“豆腐腰”即包括黄河开封段。这一段黄河经常决堤泛滥,大堤像豆腐一样松软,经不起风浪,故被称为“豆腐腰”。

盛宣怀认为开封线虽直,如果选择在开封建桥,不但投资大,土质松软,不易架桥建成后风险也大。主政者原本经过开封的计划不得不被终止。

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一种说法,但开封本地却产生了另一种诡异的说法。

那便是第二种说法,开封当时作为省会,保守力量大,不容许铁路、火车这种“不祥之物”破坏古城风水,因此极力 *** 铁路线规划。也就是说,是开封人主动放弃了搭上近代交通快车的机会。

如果这种说法属实,它无疑成了开封衰落的一个讽刺:说到底不是别的,而是保守心态,造成了一座城市的败局。

相比之下,郑州现在在河南的一枝独秀,则是一百多年前由火车拉出来的。

《郑州市志》记载:“清朝末年,卢汉、汴洛两条铁路建成,郑州成为繁华商埠……”1912年,日本经济学者林重次郎在其《河南省郑州商情》中,赋予了郑州一个极具国际化的称谓——“中国的芝加哥”。

随后,就是新一轮的马太效应:从开封拿走的,都给了郑州。

新中国成立后,1954年河南省省会西迁郑州,开封的区位优势,逐渐丧失。省会迁郑短短三年,郑州就后来居上。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郑、汴、洛的格局一直没有打破,开封当了二十多年的“河南老二”。

1984年,郑州依靠省会优势,撬走开封下辖经济势头发展良好的五个县。开封从此被掏空,与“倒数”形影不离。直到现在,河南的各种排名,你要找开封,只能从后面开始看才能很快找到。

郑州夜景。图源:摄图网

06

郑州的气运,就这么来了。

1950年代,郑州商城遗址被发现。人们惊觉,这座新兴之城,建都历史竟然比安阳还早。

你看,历史上,郑州是个古都,现实中,郑州崛起为河南一哥。

古今辉映,一大批学者从1990年代起为其呼吁。到2004年,中国古都学会年会形成纪要,认为郑州所在地域存在一个古都群,与会代表一致赞同古都郑州可与西安、北京、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七大古都一起并称为“中国八大古都”。

然而,郑州的成功,放在河南省内可圈可点,置诸全国范围则有点默默无闻了。

近代海洋经济兴起,河南的地理优势几乎丧失殆尽。曾经是地处中原,后来变成地处内陆,远离通商口岸。这种地理位置不仅使近代资本主义对河南经济冲击较晚,而且也限制了冲击深度。

郑州作为商埠,直到1922年才对外开放,比最早一批通商口岸晚了八十年。1930年,全国开放商埠110处,整个河南仍然只有郑州一处。

翻看近年的全国城市经济排行榜,在前二十里面可以找到郑州,但再往后,看到河南城市的影子就要数到四五十开外了。

郑州一家独大,是对周边资源敲骨吸髓呢,还是起到带动作用,让大家一起飞,这真是不能不考虑的一个问题。

传统王朝时代,河南几大古都轮流出尽风头,但从来很难形成双头并进(更不要说多头并进)的态势,都是你踩着我,我踩着你,只有一城风光的日子。

然而,历史已经证明,这种一家独大的城市发展模式是脆弱不堪的。

“历史悠久”,什么时候才能从包袱变成抱负?

所有人都在问河南,河南也在问自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1/570638.html

“河南到底怎么了?” 的相关文章

常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常璩的一生有哪些成就?他留下了哪些作品?

常璩(约291年 — 约361年),字道将,蜀郡江原人,东晋史学家。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常璩出生于西晋末年。成汉时期,常璩曾担任散骑常侍。公元347年,成东晋大将桓温伐蜀,常璩劝汉皇帝李势降晋。成汉灭亡后,常璩入晋,却受到东晋士族的歧视、轻藐,因此专注于修史,撰写成《华...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李世民当初敢造李渊的反 朱棣为何做不到

为何李世民敢向李渊造反,而朱棣不敢对朱元璋下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世民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位皇帝,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就是他开创的。他不仅在唐朝的经济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还对文化交流以及对外贸易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唐朝的建立,李世民是功不可没...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孙权当初固守江东52年时间 孙权为什么迟迟没有称帝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孙权凭什么固守江东52年,又为何迟迟不称帝,看孙策遗言就知道了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孙权剧照人们对三国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三国演义》。在小说里,作者给孙权集团的评语是占了“地利”的便宜。这句评语的确不假,但东吴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一种不健康...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除了刘禅刘备还有其他儿子 刘备为何还传位给刘禅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有4个儿子,为何偏要传位给刘禅,难道就没有更好的选择吗?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刘备的一生中有那么多儿子,为什么偏偏把皇位传给刘禅呢?提起刘禅,一定能想到“乐不思蜀”这个典故,既然刘禅这么不求上进,难道刘备当初是选错储君了吗?蜀汉在夷陵之战战败后...

诸葛亮为什么要点名让马谡去守街亭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诸葛亮为什么要点名让马谡去守街亭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守街亭为何要点名马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混战不休,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后,终于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自此魏蜀吴割据一方。然而三国皆有一统天下之志。夷陵之战后,蜀吴皆元气大伤。刘备已故,蜀国由诸葛亮主政,为完成匡扶汉室重任,经...

有哪些与曹不兴相关的趣闻轶事?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有哪些与曹不兴相关的趣闻轶事?史籍中是如何记载的?

曹不兴,亦名弗兴,三国时著名画家。孙吴吴兴人,生卒年不详。他在黄武年间(222—229年)享有很大的声誉。被称为“佛画之祖”。与东晋顾恺之、南朝宋陆探微、南朝梁张僧繇并称“六朝四大家”。又与赵达的算术、严武的弈棋、皇象的草书等号称“吴中八绝”。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曹不...

司马懿一共有两个女儿 司马懿把她们嫁给了谁

司马懿一共有两个女儿 司马懿把她们嫁给了谁

对司马懿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谁?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三国时期,司马懿出自河内司马氏这一世家大族,不仅自己的兄弟众多,司马懿还有众多子嗣,比如司马师、司马昭就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同时,司马懿还有两个女儿,也被司马懿许配给了当时的世家大族。以下,就让我们一起聊一...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毛玠当初深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为何差一点将人杀了

还不知道:毛玠是曹操的重臣,劝其迎接汉献帝,后来为何差点被杀?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建安十八年(216年)五月,曹操进封魏王,但是曹魏集团内部却并不平静,发生了一件大事,追随曹操二十多年的重臣毛玠被逮捕下狱!毛玠虽然在《三国演义》的没什么特殊的事迹,不过在历史上还...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