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扒一扒东汉更大的学术造假案!考生为了考试,连国家教材都敢改!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2-17)640

扒一扒东汉更大的学术造假案!考生为了考试,连国家教材都敢改!

公元175年三月,东汉的历史上,发生了一桩臭名昭著的‘学术造假案’。

简单来说,这个案子是这样的:某天,皇家图书馆的管理员,在巡查图书馆里收藏的‘漆书’时,发现上面有涂改的痕迹。当时在图书馆这边管事的人,名叫蔡邕,就是后来那位大才女蔡文姬她爸。

作为一个顶级学者,蔡邕对于这种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反倒是很重视。他很清楚,这种看似不起眼的涂抹,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而接下来,蔡邕围绕着漆书涂抹这件事,不断追查研究下去,终于掀开了一个大雷!

原来,这些漆书上的涂抹,并不是无意间造成的。而是某些考生,为了让自己能够通过考试,花钱联系宫里的宦官,故意篡改了漆书,篡改了国家的‘标准教材’!

举个例子,某个考生手里的教科书,因为刻印问题,出现了一些疏漏。而当他学完有错误的教科书,再去参加考试,自然就不可能答对。但在这个时候,这个考生就仗着自己家里有钱有势,贿赂宫里的宦官,篡改皇家图书馆里的标准教材。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是只有他手里那一版教材是对的,其他所有考生,手里的教材都是错的!那么最后,他本人自然就能顺利通过考试。而其他考生,就会因为学的东西‘不对’,失去考试资格。

这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的。

最可怕的是,顺着这个思路查下去,以蔡邕为首的一群文人发现:原来,这么多年大家用的教科书,好像一直都不太对!所谓的四书五经,从当年写成开始,这中间已经不知道被改过多少次了!

所以,此时大家用的教科书,光是在内容上,就存在很大的问题!

这个事情当时被揭露出来的时候,其实对东汉的文化界,产生了非常大的轰动。试想一下,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一直在努力读书。然后某天有人告诉他,你读的书,其实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这帮读书人得崩溃成啥样啊?

因为年代比较久远,再加上后来史书上对此有意遮掩。所以到了今天,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当时具体的详细情况,到底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只知道,最后蔡邕联合一群文人,向当时在位的汉灵帝提出申请,请求要重新勘定‘经书’。

这个事情,不管是对于国家还是对于皇帝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所以很快,汉灵帝就批准了,并且开始给蔡邕他们一路开绿灯,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于是最后,蔡邕终于完成了校正,得到了一个‘最完美’的教科书版本。

在这之后,汉灵帝果断下令,在洛阳城南的太学外,树立四十六尊巨大的石碑!此后,由蔡邕亲自主笔,将自己勘定出来的‘经书’,全部刻印在石碑上。以后,大家就以这些石碑上的经书为准,谁都别想再篡改教科书!

这些石碑,就是后来著名的‘熹平石经’。

提到汉灵帝和蔡邕,很多人可能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汉灵帝是个昏君,蔡邕是蔡文姬她爸。但是对于这种史书上讳莫如深的‘学术造假案’,很多人可能就不太清楚了。

那么,到底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才会出现这样一桩奇案?为什么当时的人,会想要去‘学术造假’呢?而这桩学术造假案被爆出来之后,最后又是怎么处理的呢?

这事,我们其实得从古代的信息传播史开始说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逐渐发展,奴隶制社会逐渐崩溃,诸子百家的思想,开始纷纷诞生。很多伟大的思想界先贤,开始提出各自的思想理论。这些理论,后来就成了我们传统文化当中,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但是随着百家争鸣的开始,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个问题就是:到底用什么东西记载文字,更容易保存。

其实这个问题最早出现,是伴随着文字开始的。有了文字之后,大家必须得想,如何保存文字。而对于这个问题,世界上不同的古代文明,给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可能统一用的石板,把文字雕刻在石头上面。但是再后来,因为不同的文明所在区域不一样,物产不一样。所以最后大家找到的文字载体,也不一样。

比如说,欧洲那边找到的东西,一般是蜡板和羊皮纸。古埃及那边,用的是莎草纸。东南亚那边,用的是一种叫‘贝叶’的植物。

而中原这边,我们最开始用的是龟壳、石头以及青铜器。而到了后来,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一种新的东西,那就是竹简。

很多对历史比较了解的人,都知道古代发明纸的意义。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竹简的出现,意义其实同样非常巨大。实际上,在纸出现之前,竹简这种东西,可能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廉价同时又最容易保存的文字载体。

就比如到了现代,我们在一些古墓当中,偶尔也会发现一些先秦时代的竹简。通过相关技术还原之后,我们还能还原上面的文字。相比之下,同时代其他的很多文字载体,都没有这个特性。

哪怕是刻在石头上,经过数千年的风化之后,基本上也都逐渐消失了。

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竹简的大规模流行,其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的根本原因之一。如果没有竹简,就算孔子和老子再厉害,他们的思想也很难大规模被其他人阅读。想要长时间保存下来,更是难如登天。

但是接下来,随着竹简开始大规模流行,一个新的问题就出现了。

这个问题就是:在誊抄篆刻竹简的时候,难免会出错。一篇上千字的文章,错一两个字很正常。而随着誊抄的次数多了,错的字数多了之后,同样一篇文章,可能就会出现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

尤其是在先秦时期,大家喜欢玩‘微言大义’这一套。一句话变一个字之后,意思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当一篇文章,出现好多不同的字之后,这篇文章的基本意思,可能就会截然不同了。

对于这个问题,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其实都没能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来彻底解决。因为只要是手动誊抄,出错几乎是必然的。

而这样一来,接下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大家想出一个补丁,那就是‘学术态度’。在战国后期的时候,不管你是诸子百家哪个学派,大家都会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治学必须要认真。誊抄书籍文章,必须力求一个字都不能错!

尤其是写历史或者写其他文化思想之类的东西,更是力求一个字都不能改,必须得和原文一模一样。

正是靠着这种苛刻的态度,很多先秦时期的文化思想,后来才能流传下来,逐渐流传到今天。

但是即便如此,随着时间越来越长,从先秦时期到东汉时期,经过了很多年的传承之后,很多典籍,依然出现了多个版本。

而到了东汉时期,随着东汉开国时间越来越长,东汉的察举制考试次数越来越多,另一个问题出现。这个问题就是:如果全国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都不一样,大家读的经典内容都不一样,那该如何划定‘标准答案’呢?

毕竟,如果大家手里的教科书都不一样,不同的读书人,看到的道理可能都不一样。这样大家进行考试的时候,官方就很难定下一个让大家都认可的标准。

于是接下来,在东汉中期的时候,东汉官方开始就‘标准教科书’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

比如说,汉章帝在位时期,开了一个‘白虎观会议’。这场学术会议当中,大家直接讨论出了‘三纲六纪’的思想,确定了几本官方教材。再比如说,后来汉和帝时代,一些大儒再次修订了这基本官方教材。

而经过多次修订之后,最终,东汉 *** 以最终修订的版本为准,并且将其 *** 成了漆板。也就是将木板或者石板上面刷上漆,将文字刻在上面,这样以后更容易辨认和保存。而这套漆板,因为后来被收藏在东汉的国家图书馆内,也就是所谓的‘兰台’里面。所以后来,大家也称之为是‘兰台漆书’。

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这套兰台漆书,应该算是最早的国家通用标准教科书。而随着这套兰台漆书开始流行,之前那些改字的问题,似乎也就不存在了。

因为接下来,所有人抄书的时候,都得以国家图书馆的这套书为标准。就算有某个人,抄错了某个字。但只要大部分人都没抄错,最后这套书就很难抄错。

这样看来,誊抄机制的问题,到了这里,似乎已经解决了。只要有了标准答案,然后国家收藏一份,民间在广泛流传,以后似乎就很难再出错了。而到了现代,在互联网行业当中,这种思想往往也被称作是‘分布式存储’。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接下来,这套看似很完美的技术手段,依然被人性打败了。

在接下来的近百年时间里,东汉就出现了一个很诡异的‘学术造假’现象。最开始的时候,因为那套兰台漆书的存在,大家都以这套标准教科书为准。但是后来,随着时间越来越长,那套兰台漆书上面的文字,开始逐渐模糊了。

既然文字模糊了,那自然就应该重新誊写,或者重新描一遍漆。但这样一来,只要这个‘标准教科书’,有修改的机会,就一定会有钻空子的机会。

后来,很快就有人发现,这个可以利用的漏洞。简单来说,当时的读书人,通过相应的察举制考试之后,可以直接被授予官职。然后有的人,就开始在这上面动了歪脑筋。

比如说,兰台漆书上面,某一处文字已经模糊了。然后这个人,就在这个模糊的字上下功夫。他可以给宫里的宦官行贿,利用誊写的机会,把那个字给改掉。如此一来,以后就只有这个人手上的书,跟兰台漆书一致。其他所有的读书人,手里的教科书都是错的!

而接下来,当大家一起去考试的时候,因为其他人拿的教科书都是错的,而东汉考试又是以那套兰台漆书为标准。所以最后,就只有这个人能通过考试,之后被朝廷授予官职。

而到了汉灵帝时代,这种事情,终于引起了天下读书人的愤怒。如果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可以用这种手段作弊。那么那些刻苦读书的寒门子弟,他们的努力,是不是就显得很可笑?他们努力的意义又是什么呢?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后来,当时在国家图书馆负责的蔡邕,主动提出要重新修订这些经典。据史书记载,后来蔡邕花了八年的时间,才将所有经典,全部修订完成。

而在蔡邕完成这个工作之后,汉灵帝直接下令,在太学周围,用石碑刻下这次校订的结果。自此之后,大家全部以石碑上的版本,作为标准版本。

因为当时汉灵帝的年号,叫做‘熹平’。所以后来,这些石碑和文字,就被称作‘熹平石经’。

据史书记载,在熹平石经被立起来之后,整个东汉的读书人团体,都彻底轰动了。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天石碑周围,都有上千辆马车驻留,有一大堆人过来抄书。

这就是东汉后期的‘熹平石经案’。

不过,当时蔡邕以及其他学者,怎么都没想到的是:就算他们把标准版本的教科书,刻印在石碑上,供天下人一起监督,依然没能彻底解决问题。

此后的很多年,因为战争原因,洛阳周围的这些石碑,很多都被损毁了。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曾经想要搜集这些石碑,进行文化考证。结果最后,就算魏征这种位高权重的人,通过国家力量来寻找,依然没能找到多少。

而到了现代,流传下来的石碑原本,也就只剩下了不到九千字。要知道,据史书记载,当年蔡邕刻印出来的总字数,可是超过二十万字的!

所以最后,哪怕蔡邕把标准版本,刻在石头上,依然没能解决问题。在后来的历史上,依然还是存在‘学术不端’、‘篡改经典’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到了现代,我们能够读到的很多先秦时期的文化,已经和当年孔子老子写出来的东西,截然不同,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了。

不得不说,这种学术不端现象,真的是影响很大。如果一个时代的学者,不能坚持良好的学术风气,为了自己的利益,去进行‘学术造假’。最后对于文化和技术的传承来说,多半都是一场灾难。

同时,千百年以来,也正是因为有蔡邕这样的人存在,我们的很多传统文化典籍,才能不断流传下来。这样的读书人,才是史书上‘最惊世骇俗’的那一章。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2/583111.html

“扒一扒东汉更大的学术造假案!考生为了考试,连国家教材都敢改!” 的相关文章

刘备不是非常喜欢孙尚香吗 刘备为何迎娶的自己的嫂嫂做皇后

刘备不是非常喜欢孙尚香吗 刘备为何迎娶的自己的嫂嫂做皇后

还不知道:刘备为何抛弃美人孙尚香,却迎娶嫂嫂并立皇后?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三国演义中,刘备和孙尚香两人的关系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刘备甚至因为孙尚香的美色而流连忘返,搞忘了自身大业!要不是赵云及时提醒刘备,将他从美色漩涡中拉出,刘备很可能就成为了东吴的傀儡!从刘备和...

给允禩改名剥夺宗籍是雍正的决定 乾隆为什么还给他平反

给允禩改名剥夺宗籍是雍正的决定 乾隆为什么还给他平反

你真的了解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给允禩平反吗?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颁布诏书,恢复允禩等人的宗室身份,至此在“九子夺嫡”中一败涂地的八阿哥允禩,终于恢复了自己的姓名和身份。看到这里很多人要问,既然给允禩改名和剥夺允禩宗籍是雍正皇帝的决定,乾隆皇帝为什么要违背父亲的意思,...

袁术当初的地盘那么小 袁术是怎么做到最强的

袁术当初的地盘那么小 袁术是怎么做到最强的

对袁术的地盘很小,为何能兵多将广做到最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袁术是三国里面最被低估的地方势力,在许多影视剧里,他往往被描述成弱势无能的草包形象。但真实的袁术可是很强大的,最巅峰时他甚至可以拳打曹操脚踩孙权。只不过后来他做错了一件事,遭到了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最终走...

苏麻喇姑的一生有多传奇?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苏麻喇姑的一生有多传奇?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苏麻喇姑一个在史书中并未留下太多痕迹的宫女。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公元1705年九月初七,清宫中一位年长的宫女病逝,康熙的心情十分沉痛,下旨为该宫女举办隆重的葬礼。这位宫女不是别人,正是93岁高龄的苏麻喇姑。如果用一个词形容苏麻喇姑的话,肯定是“传奇”无疑。苏麻喇姑的特别之处至少体现两方面:苏麻...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张永,沉浮官场褒贬不一的明朝宦官。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张永净身入宫时年仅10岁,因善于察言观色而得以调往东宫侍奉“好骑射”的太子朱照厚,从而练出一身好功夫。朱照厚变身明武宗后,张永升任御用监太监。他仗着皇上撑腰,明目张胆奏请皇上将已故太监交还朝廷的大片庄田赏赐自己...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朱高炽在位时间不到一年就去世了 朱高炽为什么还能名垂青史

还不知道:朱高炽在位不足1年,为何能名垂青史?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泱泱华夏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历史中,有历史记载的皇帝多达四百二十余人,这其中确实有许多残酷嗜杀的暴君与沉迷声色的昏君。但中华民族之所以能不断前进,就是因为一直以来,历史大河中不乏有许多开明、智慧、果...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轶事典故夜谈道学当初,陆云曾经出游,想逗留寄宿在故人家里,黑夜迷...

小周后最后是什么结局?她的死与李煜有何联系?

小周后最后是什么结局?她的死与李煜有何联系?

小周后,南唐司徒周宗长女,得到后主李煜恩宠。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赵光义侵占小周后的事件,是在各种笔记中广为流传,却没能收入正史的一个史料。这个史料是说,小周后随李煜来到开封后,赵光义经常宣小周后进宫,数天后才出来。出来后,她便大骂李煜。骂声传到了屋外,听到的人...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