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1964年,郑维山和总参发生争执,毛主席作出批示

中国历史9个月前 (02-18)720

1961年, *** 将军在视察部队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一位名叫郭兴福的基层干部,正在使用一种非常新颖的训练 *** ,而经他手训练出来的战士,无论是作战技巧还是战斗力明显要高于其他人。这让 *** 很是高兴,于是李将军便将郭兴福立为典型,并将他的训练法总结成报告提交给中央军委,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郭兴福教学法”。

中央军委对此很是重视,随即派人前往 *** 的部队实地观摩“郭兴福教学法”,在确定其对部队训练大有裨益后,中央军委马上向全军推广,号召所有干部学习郭兴福,科学、高效的训练战士,力求提高 *** 的战斗力,打造一支不可战胜之师。

时间来到1964年,时任 *** 总参的罗瑞卿将军前往 *** 巡视,此时 *** 已经将“郭兴福教学法”全面落实,无论是海军、陆军还是空军的日常训练,都能看到“郭兴福教学法”的影子。罗瑞卿见状很是高兴,随即盛赞 *** 司令许世友将军办事雷厉风行、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在某天吃晚饭的时候,罗又不由自主的和许聊起了部队训练的问题,罗表示,当下各个军区都在搞“郭兴福教学法”,但具体效果怎么样还是个未知数。许世友闻言,当即说道“那要不搞个全军大比武检验一下?”,罗瑞卿低头想了想,觉得这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于是便点头同意。

按照罗瑞卿的设想,他打算在北京开一个“擂台”,让11大军区派遣最精锐的战士前来挑战,并从中选出“兵王”,同时还可以将其树立成典型,号召全军学习。可 *** 高干郑维山将军却不同意罗瑞卿的想法,郑将军认为,打仗比得是部队整体的战斗力,要比武就整连、整营集体比,充分发挥“集体主义”的作用;而个人比武完全是“锦标主义”,除了增长战士的虚荣,几乎毫无意义。

但罗瑞卿还是坚持己见,一再阐释个人比武的优点。郑维山也不做退让,坚持“集体主义”的观点,两人是越说越激动,最终直接吵了起来。眼看气氛越来越不对,许世友急忙出来打圆场,从中说和,这才将两人的情绪安抚下来。不过罗瑞卿和郑维山只是就事论事,没有因此上升到个人矛盾,两人的革命友谊始终很牢固。

不久之后, *** 党委决定全面学习 *** 的先进经验,将“郭兴福教学法”糅合进部队的管理和训练中,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提高军区部队的战斗力。在此期间,郑维山以身作则,带头在基层搞推广工作,向连、排一级的干部传授“郭兴福教学法”的精髓和秘诀。在郑维山的努力下, *** 很快便涌现出一大群拔尖的战士以及模范单位,官兵个人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不久之后,在罗瑞卿的主持下, *** 和 *** 联合搞了一次大比武,并邀请毛主席到现场参观。官兵们得知毛主席来了,一时大受鼓舞,都憋着一口气要在主席面前好好“露一手”,其中有一位姓宋的神 *** ,可谓百步穿杨、弹无虚发,在40秒的时间里,依靠精准的单发点射,击落了40枚钢靶,一时技惊四座,连毛主席也忍不住为这位宋战士叫好。事后,毛主席还特地检验了宋战士的配枪,便做了一个举枪射击的动作,一旁的摄影师连忙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一难忘的一刻。

在比武结束之后,毛主席照例做了总结性的讲话,主席首先肯定了“郭兴福教学法”的正面作用,同时也向刻苦训练的战士们表示了慰问和鼓励。但在最后,主席又提到, *** 不能光有“尖子生”,各单位要注意提高部队的整体素质;一个战士强意义不大,但是一个连的战士、一个营的战士都强的话,那就能击溃五倍、甚至是十倍的敌人!

郑维山听了毛主席的话之后很是兴奋,这也就证明,他的“集体主义”观点是正确的。在随后的日子里,郑维山将“郭兴福教学法”与“集体主义”融合起来,将提高部队的整体战斗力放在之一位,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巩固国防力量。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2/583154.html

“1964年,郑维山和总参发生争执,毛主席作出批示” 的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