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日德兰已死,后日德兰万岁——G3型战列巡洋舰小纪
(正文共计10050字,配图12幅,预计阅读时间25分钟,感谢您的耐心阅读)
作为1920-1921系列设计的集大成者,吸取了大量战时宝贵经验教训、战后打靶实验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G3型战列巡洋舰毫无疑问是走在时代最前沿的佼佼者。生于军备竞赛的她曾是那个时代最强者的竞争者之一,而海军条约的签订使一切又都化作泡影。一同重返那个时代,回味其精妙的设计与令人唏嘘的命运。
G3型想象图
1
布局总览
G3型战列巡洋舰的总体设计与1920-1921系列的先前方案一脉相承。受朴茨茅斯和罗塞斯基地的船坞尺寸影响,该舰的大小应尽量控制在长260米、宽33米的范围内。而为了控制舰体长度,其中一项关键举措就是德英考特提出的方形舰艉设计。1920年3月进行的一系列水池实验证明,将舰艉舵面后方的舰体沿横截面切除后,船舶在低速和中速航行时受到的阻力只会增加1-2%,但高速航行时的阻力反而降低了,从而在缩短舰体长度、节省重量的同时提高航速。此外,G3型并没有继承传统英国战列巡洋舰的长艏楼船形、内倾艏柱和低干舷外形,而是采用了长艉楼船形、直线形艏柱和高干舷设计,改善了适航性。搭配着优雅而又修长的舰型,这型强大的战舰在外观上也显得格外前卫。
G3型采用了日德兰海战后盛兴的重点防护理念,将动力舱与弹药舱集中布局,并采用了不同的防护标准以尽可能地强化后者。同时,G3型还引入了大厚度的主水平装甲、内置外倾的主装甲带、空液防雷隔舱、炮塔式副炮和一定的艏艉水线装甲。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些优质的设计在十余年后的众多后辈主力舰身上依旧是标志性的特征。足以验证G3型设计理念的显著超前性。在牺牲了象征性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的主炮正后方射击能力后,G3型将3座主炮塔全部集中在舰体前部和中部,而动力舱则布置在舰体中部和后部。这种看似怪异的布局却使该舰相较于采用传统布局的主力舰具备多项优势:
集中布局弹药舱和动力舱,防止二者布局相互干扰,且便于设置连贯完整的装甲带,并在弹药舱和动力舱段采用不同的防护标准,减小炮弹轴向击穿薄弱的动力舱装甲打入弹药舱的概率
主炮塔一定程度上远离艏艉,减轻艏艉上浪对射击的干扰
主炮塔和舰桥全部位于烟囱前方,且后部的光学仪器也与烟囱保持较远距离,减轻排烟造成的干扰
主炮塔尽可能布置在舰宽更大处,节省弹药库舱段长度,减轻装甲重量,并提供更大的TDS纵深
主炮塔集中布局在舰体前部和中部,减小炮口风暴影响范围,便于在舰体后部布置反雷击和对空火力
动力舱后置,降低轴系长度
将大厚度装甲、主炮塔和锅炉等重量较大的组件集中布局在舰体中部,减轻对舰体结构造成的弯矩和惯性矩影响,从而节省结构重量
G3型大比例模型作品
G3型的布局方式并非完美无缺。尽管设计师尽可能地集中布局弹药舱和动力舱,但舰艉处依旧留有一个副炮弹药舱。这是受客观条件所限的不得已之举。该弹药舱的侧舷防护水准仅与动力舱段相同,为299毫米/18度倾角。主水平装甲虽然补强到了174毫米,但总体防护水平依旧逊于主弹药舱段。而为了补全轮机舱在轴线方向形成的天窗,舰艉副炮弹药舱的174毫米主水平装甲不得不向前延伸半个轮机舱的长度。另外受上层建筑和前部副炮群影响,该舰的主炮齐射角只能说差强人意,限制了其在交战时的航向选择。与纳尔逊级战列舰类似,集中布局的主炮塔使得炮口风暴的强度过大,可能对上层建筑造成破坏,且舰体前部和中部强烈的炮口风暴对该舰的防空火力布置构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舰艉方向的对空火力不成比例地强于舰艏方向,无法在各个方向上达成对空火力均衡覆盖。
2
武备设施
G3型战列巡洋舰的主武器是3座三联装MK1型45倍径16英寸舰炮。其中两座炮塔以背负式布置在舰桥前方,另一座则安装在舰桥和烟囱之间。出于种种原因,英军在一战后错误地认为高速、低重量弹丸在大角度下具有优越的穿甲性能。因此该型舰炮配备的穿甲弹仅重929千克,发射时炮口初速为788米/秒(新炮状态),仰角40度时更大射程为35745米(MK1型身管)。根据皇家海军39年穿深表数据,该炮使用929千克穿甲弹时的穿深数据如下:
垂直穿深(毫米)——90度航向角击穿距离(码)——60度航向角击穿距离(码)
398——12000——8000
349——16000——12000
299——20500——16500
249——26000——21500
水平穿深(毫米)——击穿距离(码)
50——15000
75——20750
100——25500
124——29500
149——33250
174——36500
皇家海军39年穿深表
G3型的9门MK1型45倍径16英寸舰炮安装在3座MK1型炮塔中。这款炮塔是皇家海军主力舰使用之一款三联装主炮塔,由于G3型受条约影响最终并未建成,该炮塔实际由日后的纳尔逊级战列舰继承。结合纳尔逊级的服役经历,我们可以较为客观地评价这型炮塔。该炮在服役初期曾因炮弹尾流相互干扰,导致精度较差。这一问题通过引入延时射击装置得以改善。由于炮塔内的滚柱轴承磨损严重,早期一度有传闻称该炮的机械性能不可靠。但事实上,在更换了新式轴承后,许多问题已经被解决了。在围剿俾斯麦号的最后一战中,罗德尼号的主炮输出效率极为可观。该舰共发射了380枚16英寸穿甲弹,达成了理论值的77%,在最初30分钟内甚至达到了90%。由此可见,虽然英军对MK1型炮塔的评价较低,但这款经历过战火考验的炮塔依旧能够保障战舰在交战时提供稳定的火力输出。
纳尔逊号战列舰上正在吊装的MK1型舰炮
在副武器方面,G3型装备有8座双联装MK22型50倍径6英寸舰炮。这是进入无畏舰时代以来,英军首次在主力舰上采用完整的装甲副炮塔。这一设计大大优化了副炮的射界并使其免受海浪影响。该舰的8座副炮塔以两两为一对,分别设置在舰桥前部及两侧、艉楼顶部和舰艉甲板。得益于这种布局方式,G3型在两舷和正后方都能获得8门6英寸舰炮的反雷击火力。MK22型6英寸舰炮可以发射45.36千克的炮弹,炮口初速可达902米/秒,在仰角为45度时的更大射程为23590米,其性能足以有效反制试图抵近攻击的轻型单位。与MK1型16英寸舰炮相类似的是,MK22型6英寸舰炮也装备于日后的纳尔逊级战列舰。该炮在罗德尼号靠近俾斯麦号后加入了战斗,并在战争中后期的对岸支援任务中发射了数千枚炮弹。尽管其性能在6英寸舰炮中并不算突出,但该炮依旧能够为主力舰提供充足的次级火力,并在实战中发挥了自身的价值。
G3型的防空火力配置包括6座单装MK8型40倍径4.7英寸高射炮和4座八联装MK8型40毫米砰砰炮。前者可以发射22.68千克的高爆弹,炮口初速为749米/秒,更大射高为9750米,射速为8-12发/分。后者则使用0.907千克的低速炮弹,炮口初速仅有622米/秒,射速约为每分钟96-98发,可装填炮弹140发。其中,6座MK8型4.7英寸高射炮中的2座设置在舰艉,另外4座对称分布在艉楼中部。4座MK8型40毫米砰砰炮则以两两为一组安装在舰艉和后烟囱两侧。尽管G3型的对空火力与同时期的其他主力舰相比尚且占优势,但其依旧完全不足以应对日渐严峻的空中威胁。如果该舰并未像现实中一样被取消建造,那么其在服役过程中必然需要在后期加装大量更先进的防空火炮。因此在笔者看来,此时期的舰艇升级防空武器的潜力同样应当纳入考察当中,而正如前文所述,G3型的防空升级潜力实际上是有所欠缺的。受主炮集中布局在舰体前部和中部所影响,该舰的防空武器不得不拥挤在舰体后部,因而无法在各个方向上达成对空火力均衡覆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总体防空效能。
除了各型火炮外,G3型还装有2座MK1型622毫米鱼雷发射管,这也是英军战列巡洋舰的一贯传统。该舰的两座鱼雷发射管及其弹药舱均设于A炮塔正前方的水线以下,每座发射管备雷6条,战时可增加到8条。MK1型622毫米鱼雷的装药量达337千克 *** ,为其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威力。由于该鱼雷使用富氧空气驱动,因此在部分资料中也被称作为氧气鱼雷。但请读者甄别其与使用纯氧的九三式氧气鱼雷之间的区别。为了运作这款强大的鱼雷,G3型还在鱼雷舱中设有一台高压氧气压缩机。MK1型鱼雷的航速和射程共有两档可调:航速35节时射程为15000码,航速30节时为20000码。尽管该鱼雷的性能在当时颇为可观,但德英考特指出,鱼雷在主力舰交战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且一旦殉爆则将会对己方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他坚决反对为G3型装备鱼雷。可惜这一颇具远见的想法最终并未被接受。MK1型622毫米鱼雷也被日后建成的纳尔逊级战列舰采用,罗德尼号在抵近俾斯麦号进行攻击时也使用了鱼雷。
G3型舰艏的鱼雷舱
3
防护评估
作为标准的后日德兰型主力舰,G3型采用了重点防护的设计理念。正如上文所述,该舰的弹药舱和动力舱集中布局并分别配置了不同的防护标准,尽可能地强化前者。G3型的主装甲带设在舰体内部,并且向外倾斜18度以提高其等效厚度。尽管带有较大的倾角,但该舰的主装甲带高度依旧达到了4.3米,其中水线以上高2.9米,水线以下高1.4米。主装甲带的总长度为152.6米,其中前部弹药舱到前三个锅炉舱段(长78.9米)厚349毫米,其余动力舱与后部副炮弹药舱段(长73.7米)则厚299毫米,防护面积颇为可观,且在常规交战距离能有效防御重型火炮的威胁。在主装甲带弹药库舱段下方的是一条高0.9米的装甲带,其下端与防雷装甲相接,厚度为100毫米,并且带有36度倾角,负责阻挡可能从主装甲带下方打入弹药舱中的炮弹,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防御水中弹。在装甲盒前方还有一条14米长的舰艏装甲带,厚度从149毫米逐渐削薄至56毫米,用于保护鱼雷舱。舰艉处还有一条32.5米长的轴系装甲带,其厚度为124毫米。主装甲带的前部和后部各有一道299毫米和249毫米厚的横向装甲隔壁,一同构成了完整的装甲盒。在鱼雷舱前部还设有一道149毫米的装甲隔壁。轴系装甲带后部也有一道124毫米的装甲隔壁。
G3型终案装甲布局图
G3型的主水平装甲长度与主装甲带一致,均为152.6米。在两舷略微向下倾斜2.5度并与主装甲带上沿相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装甲重量。其中,前部弹药舱到前三个锅炉舱段厚199毫米。为了防止炮弹沿轴线方向击穿薄弱的动力舱水平装甲从而威胁到弹药舱,中间三个锅炉舱段的主水平装甲被加厚到149毫米。后三个锅炉舱到三号轮机舱的前半部分则厚100毫米,后半部分到后部副炮弹药库厚174毫米。G3型的水平装甲在舰艏和舰艉方向同样分别有14米和32.5米的延伸。舰艏方向的水平装甲从199毫米逐渐削薄至149毫米,舰艉方向则在前后均为124毫米,中间厚75毫米。除了传统的核心舱室装甲盒外,为了填补烟囱和通风口造成的水平装甲开口,G3型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烟囱装甲盒。该装甲盒的长度与锅炉舱段相当,约为35米。侧面装甲设置在主水平装甲上方,一直覆盖到上甲板,并且向内侧倾斜21度。侧面装甲从前到后可以看作为各不相同的四个部分,其装甲厚度分别为299毫米、224毫米、124毫米和100毫米。在装甲盒的前部和后部分别有一道124毫米和87毫米厚的横向装甲隔壁。其中前部装甲隔壁带有50度的大角度内倾。
G3型设有烟道装甲盒
在其他重点区域的装甲方面,G3型战列巡洋舰的主炮塔正面装甲厚423毫米,侧面前部厚324毫米,后部厚224毫米,背部装甲厚224毫米,顶部厚199毫米。炮座装甲侧面厚349毫米,A炮塔炮座正面厚324毫米,背面厚274毫米,B炮塔正面厚274毫米,背面厚299毫米,X炮塔则是正面厚324毫米,背面厚299毫米。司令塔四周厚349毫米,并随着其外形带有一定的倾角。司令塔顶部装甲厚199毫米。通信桶厚199毫米,指挥仪塔厚149毫米,指挥仪控制塔厚124毫米。副炮炮座装甲厚25毫米。就连该舰的通风口处也设有149毫米厚的装甲格栅。总的来说,G3型的防护理念可谓是先进而有效。凭借着厚重的装甲与较大的防护面积,该舰一改往常战列巡洋舰防护能力较差的刻板印象,生存性明显优于同时期的绝大多数主力舰。该舰的防护设计即便在20年后也并不过时,只需要在日后的现代化改造中稍加强化此时尚未得到足够重视的水中弹防护,便足以与二战时期最顶尖的新锐舰谈笑风生。
接下来是喜闻乐见的斗兽环节,对手是Big7中的经典之作:八八弹长门。取炮弹验收标准和弹道极限的换算标准是1:1,HT板的质量系数0.75,。根据八八弹的殆贯表以及英国39年穿深表数据计算,G3型弹药舱段90度航向角对八八弹长门的免疫区为15.5千米——27千米,动力舱段无免疫区(100毫米主水平14.5千米就能被吊穿,但这个距离的水平装甲被弹投影有限,要击穿动力舱段垂直防护需要在17千米以内);而八八弹长门对G3型全船没有免疫区。G3型虽然还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在主炮穿深方面大有提升空间,但已然展现出了压倒性的强度。甚至连皇家海军在十余年后拿出的乔治五世级也难以对抗G3型,恐怖如斯。
G3型的水下防护系统由2层纵向隔壁和2道紧挨着的22毫米高强度钢装甲隔壁构成。这些隔壁将该舰的防雷系统分为了两个独立的隔舱,TDS纵深为4.1米。其中外侧的隔舱为空舱,内侧的隔舱为液舱,内部灌满了2000吨水,理论上可以抵挡340千克 *** 的爆炸冲击。为了防止内置外倾的主装甲带与船壳之间的较大空隙在船壳破损后灌入大量海水,英军特意为该舰在空隙中填充了空心无缝钢管。G3型的水下防护系统内还配备有一套高压空气吹出装置。在发生不对称进水时,便可利用此系统释放高压空气吹出进水,紧急恢复损失的浮力,预计划只需要15分钟便可完成舰体扶正。可惜该系统留存的资料有限,日后的英军主力舰也并未沿用这一独特设计。更加详细的技术细节有待进一步发掘。此外,G3型还采用了双层舰底设计以防御水雷。该舰的双层舰底系统纵深在1.5-2.1米之间,理论上可以抵挡130千克 *** 的爆炸冲击。总而言之,G3型的水下爆炸防御能力较为优异。但受时代所限,该舰的水中弹防护有所欠缺。
G3型防护设计
4
动力电力
G3型庞大的动力舱内装有20座亚罗型小水管锅炉和4座齿轮减速蒸汽轮机。这套强劲的动力系统额定输出功率为160000匹马力,主机工作压力为1379千帕,工作温度为200度,理论上可以推动这型近5万吨的巨舰达到32节的高速。该舰的20座亚罗型锅炉分别安装在9个锅炉舱中,除了位于中线上的后两个锅炉舱中安装有3座锅炉外,其余的7个锅炉舱中均只装有2座锅炉。4座蒸汽轮机则分别被设置在3个轮机舱内。其中,该舰的一号轮机舱中设有2座轮机,分别负责驱动左舷和右舷外侧的螺旋桨,二号和三号轮机舱中均只装有1座轮机,并分别负责驱动左舷和右舷内侧的螺旋桨。在续航能力方面,G3型总计可以搭载5080吨燃油,以16节航行时的更大航程大约为7000海里。最后,舰上共装配了六台250千瓦的涡轮发电机和2台30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以提供所需的电力支持。
G3型动力舱布局
5
火控设施
在火控系统方面,G3型配有新式的AFCT火控台,相较于先前的德雷尔系列火控台性能更加优越。舰上共有3座安装4.5米测距仪的主炮指挥塔。其中一座是指挥仪塔(DT),位于B炮塔后方的司令塔顶部。其余2座指挥仪器控制塔(DCT)位于舰桥顶部和后部副炮群之间的艉楼处。每座指挥塔都有能力单独控制主炮射击。3座三联装主炮塔也各安装有一具12.5米的合像式测距仪,使得各个主炮塔均具有独立测距火控的能力。除此之外,G3型还有4座安装3.6米测距仪的副炮指挥塔。其位置同样位于舰桥顶部和后部副炮群之间的艉楼处,左右对称分布在主炮火控塔的两侧。分别用于引导左右两侧的前后副炮群射击。G3型高射炮则由安装在舰桥顶部的高角度火控系统控制,砰砰炮则使用自己的独立瞄准具。最后,该舰在舰艉高射炮群处还有一具测高仪。除了火炮指挥塔外,该舰的烟囱两侧还有2座鱼雷指挥塔,内部设有4.5米测距仪。
6
建造历程
1921年8月12日,海军部通过了G3型战列巡洋舰的最终方案。9月3日,英军公开发布了该型战舰的投标书。随即,贝尔德摩尔、约翰布朗、卡梅尔-莱尔德、维克斯、费尔菲尔德、阿姆斯特朗、哈兰德沃尔夫和斯旺亨特造船厂参与了投标。10月,国会通过了建造4艘G3型的财政预算拨款。经过了一番激烈的角逐,贝尔德摩尔、约翰布朗、费尔菲尔德和斯旺亨特造船厂最终分别获得了4艘G3型的建造订单,工期为30-36个月,预计能够在1924年11月前全部完工。同时,维克斯和阿姆斯特朗公司也获得了该型舰武器装备与舾装工作的订单。4家中标的造船厂在竞标中给出的报价如下:
贝尔德摩尔:3786332英镑(机械外包给维克斯)
约翰布朗:3879000英镑
费尔菲尔德:3900000英镑
斯旺亨特:3977175英镑
注:以上报价中不包含武器装备、火控系统和装甲。
为4艘G3型准备的37门MK1型45倍径16英寸舰炮(一门备用)由以下公司制造:
埃尔斯维克:13门
维克斯:15门
贝尔德摩尔:9门
G3型线图
7
日暮时分
然而,就在G3型的建造工程如火如荼地进行之时,1921年11月18日的一纸停工令却在突然间宣告了该舰的死刑。就在此时的大洋彼岸,英国、美国、日本、法国和意大利这五大海军强国正准备签署华盛顿海军条约。为了避免一场规模空前的军备竞赛为各国带来难以承受的负担,五大海军强国一致同意限制海军军备,大量正在建造和计划建造的主力舰都将停工拆解。有史以来最强大的战列巡洋舰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之中。海军部也不得不向4家造船厂支付了巨额违约金。但作为日本保留接近完工的陆奥号战列舰的交换条件,英国也被获准新建2艘35000吨级主力舰,也就是日后的纳尔逊号和罗德尼号。这型新式主力舰同样延续了1920-1921系列,尤其是G3型的大量优秀设计理念,并继承了G3型建造过程中留下的主炮在内的部分遗产。纳尔逊级的性能虽然与G3型有显著差距,但其在建成之时依旧成为了世界上更具威胁的主力舰。足以显现G3型的强大。
8
轶事杂谈
G3型并非是1920-1921系列中首个弹药舱和动力舱集中布局的方案。事实上,德英考特在先前的I3型便实验性地采用了这种设计,其效果非常令人满意。该舰在282米长,51750吨的舰体上装备有9门18英寸重炮,180000匹马力的主机功率使其拥有了32.5节的高速,厚重的装甲带来了优秀的防御力。既然I3型的实验已经大获成功,下一步工作自然就是将其缩小到满足入坞标准的尺寸之内。H3系列方案希望通过减少一座主炮塔来缩短舰体。其中H3a方案选择去掉了X炮塔,H3b方案去掉了A炮塔,H3c方案则去掉了B炮塔。这一系列方案的确使得战舰满足了入坞标准,且因为舰体缩小而动力配置并未更改,该系列的航速还得到了明显提升。但考虑到仅装备6门主炮会导致战舰的火力抗损性太差,H3系列方案最终并未被接受。德英考特只得重新考虑通过缩小主炮口径的方式来控制尺寸。G3型便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诞生的。
G3型的初案与终案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德英考特早期计划为该舰配备9门16.5英寸舰炮,其余设计细节基本则与I3型相似,包括主装甲带外倾25度,主水平装甲边缘向下倾斜25度,大面积的艏艉水平装甲等。G3型初案在I3型的基础上将主水平装甲弹药舱段增厚到了203毫米,但代价却是其动力舱段仅铺设了形同虚设的51毫米水平装甲,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天窗。在1920年底海军部正式决定下一代主力舰采用弹药舱和动力舱和集中布局的设计后,G3型初案开始了进一步改进工作。为了在保证舰体尺寸的同时填补动力舱天窗,德英考特不得不绞尽脑汁研究如何减重。双联装副炮由8座减少到了6座,节省了100吨。艏艉水平装甲被削薄,且覆盖面积缩小。主装甲带弹药库舱段高度减小30厘米,节省了115吨。主水平装甲向下倾斜的角度减小,并取消边缘处的增厚,节省了125吨。主炮塔和炮座装甲也有一定程度的削减,节省了75吨。在采用了上述修改以及其他减重措施后,设计人员一共为G3型争取到了宝贵的710吨,足以用于填补动力舱段的水平防护漏洞。
G3型初案
此外,由于海军部认为内置外倾25度的主装甲带与船壳之间的空隙太大,在船壳破损后会大量进水而损失储备浮力。德英考特又在G3型的内置主装甲带与船壳之间的空隙填充了空心无缝钢管,并将主装甲带的倾角修改为18度。这一改动恰好弥补了主装甲带被砍掉的30厘米高度,使得该舰并未在减重后损失重点防护面积。就在G3型修改设计的同时,斯坦利古道尔从美国海军造舰局交流归来。皇家海军终于认识到,之前被他们视作重大威胁的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为了达到33.5节的航速,竟然仅配备有178毫米厚的主装甲带,其防护能力明显逊于同时期的其他战列巡洋舰,在面对最新的硬被帽穿甲弹时很难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古道尔的重要情报使得海军部开始重新考量G3型是否有必要达到33节的航速。最终,皇家海军决定将该舰的航速指标下调至32节,主机功率也随之减小到了160000匹马力。
除了降低动力所带来的减重以外,G3型还将主炮更换为了正在研制中的16英寸舰炮,同样减轻了一定的吨位。这些节省下来的重量一部分被用于进一步加强动力舱段的主水平装甲,其余部分被用于将双联装副炮重新恢复到8座,同时通过更改布局的方式优化了副炮射界,并将副炮弹药舱也一并纳入了装甲盒之内,除此之外,海军部在此时又一次讨论了G3型是否有必要达到33节的航速。经研究,如果重新将该舰的主机功率提升至180000匹马力,将会使战舰的排水量增加200吨,造价增加35万英镑,舰体长度增加8米,从而超过了朴茨茅斯和罗塞斯基地的船坞入坞尺寸限制,只得通过加装沉箱的方式临时延长船坞。但由于皇家海军此时只拥有一套沉箱设施,G3型自然无法实现4舰同时开工。这会导致英国在新一轮海上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而航速增加1节所带来的战术优势事实上又极为有限。因此,该舰最终维持了更大航速为32节的设计。
G3型在历史上并未定名,但关于该舰的名称却有多种猜测。其中,流传最广的版本是该型舰将使用英军最早的4艘战列巡洋舰的名称,即无敌号、不挠号、不屈号和不倦号。其中,无敌号和不倦号在日德兰海战中发生殉爆沉没。两舰分别只有6名和2名舰员在毁灭性的爆炸中幸存。吸取了老一代战列巡洋舰前辈的惨痛教训后,G3型着重加强了其弹药舱的防护能力。前卫的设计理念搭配着厚重的装甲、强大的火力以及32节的高速,该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强大的主力舰之一,不愧于无敌之名。关于G3型的更高航速还存有这样一则趣闻。由于对该舰的极速性能没有十足的把握,德英考特曾经与古道尔公开打赌,如果G3型在试航时的更高航速达到了32节,那么古道尔将输给德英考特5英镑。如果未能达到32节,德英考特输给古道尔1英镑。但随着军备竞赛的疯狂被海军假日所熄灭,G3型与同时期的其他优秀设计一并化作了故纸堆中的残梦。以另一种方式成为了这段历史的见证人。
G3型大比例模型作品
9
性能数据
G3型战列巡洋舰最终案:
舰长:261.0米
垂线间长:250.0米
舰宽:32.3米
标准吃水:10.2米
轻载排水量:46830吨
标准排水量:48400吨
满载排水量:53910吨
武器装备:3座三联装MK1型45倍径16英寸主炮、8座双联装MK22型50倍径6英寸副炮、6座单装MK8型40倍径4.7英寸高射炮、4座八联装MK8型40毫米砰砰炮、2座MK1型622毫米鱼雷发射管
装甲防护:主装甲带弹药舱段349毫米/18度倾角,动力舱段299毫米/18度倾角、主水平装甲前部弹药舱段199毫米,后部弹药舱段174毫米,锅炉舱段149毫米,轮机舱段100毫米、主炮塔正面423毫米,侧面前部324毫米,侧面后部和背部224毫米,顶部199毫米、炮座274-349毫米、司令塔四周349毫米,顶部199毫米,通信桶199毫米
主机功率:160000匹马力
航速:31-32节
注:皇家海军使用“磅”作为装甲厚度单位,40磅装甲厚度为1英寸,但验收标准是0.98英寸,故文中装甲厚度使用24.9换算为公制。
全文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