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的修船厂,二战美国ABSD-1浮动船坞
二战的太平洋战场以舰队交战为主,为了争夺制海权、制空权,交战双方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少战舰在战斗中沉没或受损,不同于其他地区,当时的太平洋战场上缺少维修舰船的船坞,这导致受损战舰需要远远地回到国内基地维修,如此便降低了战舰使用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发动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建造了一批浮动船坞,ABSD-1就是其中一艘。
当时浮动船坞技术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ABSD-1虽然结构庞大,但本身使用的都是一些成熟技术,它采用了分段制造再组合的结构,设计使用10段组合,总长度283米,可对大型舰船进行维修,也可充当码头供稍小的船只停靠。
每个舱段造型类似于“凹”字形,采用钢结构,重3850吨,长度约28.3米,高约22.9米,更大起重能力为10000吨,舱内有4个压载舱,注入海水后可半潜入海里,当多个类似舱段组合在一起后就有能力承载万吨级战舰。
组装完成的浮动船坞由中央指挥台指挥,船坞内有发电站、木工、机工等操作车间,有1个15吨的行走起重机,6个牵引绞盘,以及其他维修所需的设备、材料等等,船坞船员配置690名。
在使用的时候船坞需要根据待维修的舰船吃水深度往压载舱内注入对应的海水,然后舰船从船坞后方驶入,借助拖船、绞盘等停在船坞的中轴线上,船坞工作人员用缆绳固定舰船,然后排出压载舱海水让船坞上浮,如此便能像常规干船坞一样继续维修操作。完成工作后船坞再次注水下沉,被维修船只自行驶离。
ABSD-1在1943年5月投入使用,其实一开始只安装了8节舱段,组装过程中还发生过事故,导致13名水手溺亡,另外2节舱段在1944年4月完成组装。美军在1945年4月后决定将ABSD-1派驻到菲律宾,它在同年7月抵达,不过此时二战已经走向结尾,因此它在这里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
ABSD-1在菲律宾停留到第二年,它和很多其他装备一样被归入预备役,11月被拖入珍珠港,1952年因为战事被重新启用,1955年再次退役,后来有5个舱段拖到菲律宾使用了十几年。
ABSD-1浮动船坞在服役期间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它先后维修过西弗吉尼亚战列舰、哥伦比亚号轻巡洋舰等战舰,保障了盟军舰队战斗力。
二战期间美国建造了ABSD-1到ABSD-7等多艘浮动船坞,它们大多使用或服役到8、90年代,是美国庞大海军的重要保障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