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在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大家: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中国历史8个月前 (03-06)730

刘备在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大家: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常山赵子龙,以其武艺高强、忠诚勇猛而为后世所称颂,他的英勇事迹,尤其是在长坂坡的壮举,更是广为传颂。

刘备更是被人们传颂为一个贤德大义的君主,但是背后的真相却鲜为人知。他的举止言行,或许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完美。在他心中,是否真的如外界所传颂的那样对待自己的部下?

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被传颂至今,但是刘备背后的一些行为却往往被人们忽略。他对诸葛亮的猜疑和试探,以及临终前对赵云的不可重用之言,都让人不禁思索,刘备心中是否隐藏着更深的私心和计谋?

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并不简单。在历史的长河中,刘备留下了许多疑问,也让后人对他的评价产生了许多思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备这样的态度?他心中真正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面纱,探寻刘备身后的真相。

白帝城托孤,不得重用子龙!

在攻打东吴失利之后,刘备的蜀国陷入了一片沉重的氛围中。战役的失败不仅使蜀国的士气受到了打击,还让刘备本人身心俱疲。最终他不得不来到白帝城,面对自己残缺不全的军队和身体,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

白帝城成了刘备临终前的最后一个驿站,在这里他留下了自己最后的遗言。虽然正史记载中关于他的遗言非常少,仅提及了对自己一生的感慨和对蜀国未来的担忧,但传闻中却流传着更多关于他最后时刻的故事。

据说刘备在白帝城时,不仅仅是交代了身后事,而是做出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举动。他试图通过诸葛亮继承皇帝的位置来试探他,这种行为不禁让人思索,刘备的内心到底是如何想的呢?他是否真的有意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

更令人想不到的是刘备对于赵子龙的态度。作为五虎上将之一,赵子龙的威名早已传遍天下。他英勇无双,被誉为当世猛将,却在刘备临终前受到了特殊的交代。刘备暗示诸葛亮不得重用赵子龙,这让人不禁感到震惊和疑惑。赵子龙为何如此不受刘备的待见?这其中是否隐藏着更深的内情?

益州之争:主将之间的纷争隔阂

刘备对赵子龙产生成见的根源,源自夺取益州之役。在刘备筹划夺取益州之际,他颁布了一项军事部署,让各路将领联合进攻,但这也意味着常山赵子龙获得了独立统兵的权利,这对他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在夺取益州的战役中,赵子龙表现出色,他以英勇和智谋赢得了一系列胜利,为刘备的战略目标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尽管赵子龙表现出色,刘备却对他的功绩没有给予应有的肯定和重视。

归来后,赵子龙期待着刘备的嘉奖和认可,然而刘备的态度却让他感到失望。刘备并没有给予赵子龙应有的赞赏和重视,而是保持了一种冷淡的态度,甚至有些埋怨。

产生这种成见的原因,在于刘备对赵子龙的一次举动产生了不满。在夺取益州的过程中,刘备曾打算将土地瓜分给众人以激励士气,然而赵子龙却站了出来,批评这种行为会伤害百姓的利益。他的正义之举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也触犯了刘备和其他将领的利益。

虽然刘备最终按照赵子龙的建议停止了土地瓜分,但这一事件却让刘备对赵子龙心存芥蒂,感觉受到了冒犯。而随后,刘备实施了钱币改革,变相压榨蜀中的百姓,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与赵子龙之间的隔阂。

意见相左,合谋艰难

刘备志在统一天下,为了夺取益州,他集结了各路将领,其中包括了战功赫赫的常山赵子龙。赵子龙作为一名武将,勇猛过人,他的战功早已传颂天下,但与刘备的想法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益州是刘备进军西南的关键,夺取了益州,对于刘备来说意义重大。他设想着在此建立稳固的根基,拓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然而,他的计划却与赵子龙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

刘备希望通过瓜分土地来激励将士和百姓,以此拉拢人心,但赵子龙却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到百姓的利益,将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他坚持认为应当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不能让一部分人因此而受到伤害。

这一分歧让刘备和赵子龙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隔阂。刘备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考虑到整个国家的利益和长远发展,而赵子龙则更多地代表了普通百姓的利益和诉求。两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之间的差异,使得他们难以在某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

尽管如此,刘备仍然欣赏赵子龙的武艺和忠诚,他没有将赵子龙排除在决策层之外,但对于一些政治事务,刘备往往更多地听取其他重臣的建议,而对赵子龙的意见则不太重视。这种状况让赵子龙感到一定的失落和不满,但他仍然忠心耿耿,尽心尽力为刘备效命,不为他人所动摇。

结语

刘备与赵子龙的故事是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一。尽管两人最终因为价值观念的不同而产生了一定的隔阂,但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志同道合的伙伴关系是多么重要。

孔子曾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句话也道出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在立世行事的道路上,选择志同道合的伙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当心意相合,志向一致时,才能携手同行,共同面对困难,共同追求梦想。

刘备与赵子龙或许在某些政治理念上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初心始终是为了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这是他们共同的信念。尽管彼此间有过分歧和摩擦,但他们始终保持了忠诚和信任,为蜀汉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正如孔子所言,同心才能同路,只有心心相印,方能共创辉煌。刘备与赵子龙或许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逝去,但他们的故事仍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深刻领悟到了团结合作、相互理解的重要性。愿我们都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同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图片来自 ***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zflsw.com/202403/585832.html

“刘备在临终前还不忘告诫大家:子龙不可重用!他为什么这样说?” 的相关文章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前74-前4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张敞等很多大臣去监督刘贺。当张敞把刘贺的日常作为报告给汉宣帝以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上由此知贺不足忌。”也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昏庸无比,胸无大志,因此完全不值得提...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朱标太子如果没有死的话 朱标能压制众多兄弟吗

对明朝太子朱标如果不死,能压制住众多藩王吗?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朱标:朱元璋长子,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被立为吴世子,大明洪武初年(1368年)被立为皇太子,是继位早定的未来皇帝。由于一些文学作品和电视剧的渲染,我们对于这为太子的印象多是“仁弱”、“怕事”、“...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他担任过哪些职位?

来敏(165年—261年),字敬达,义阳新野人,东汉太中大夫来歙之后,司空来艳之子,三国时期蜀汉官员。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汉末年,逢董卓之乱,来敏跟随姐夫黄琬到荆州避难,黄琬是刘璋祖母的侄子,来敏又与姐姐来氏入蜀,被刘璋引为宾客。来敏喜欢读书,尤其喜欢《左氏春秋》。刘...

历史上诸葛亮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是被演义神话了吗

历史上诸葛亮才能怎么样 诸葛亮是被演义神话了吗

历史上的诸葛亮才能究竟如何?为什么说诸葛亮被演义神话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依据陈寿的《三国志》所讲的诸葛亮,几乎就是个完人。虽然我相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不例外,但是史书并没记载诸葛亮有什么缺点。陈寿最后评价诸葛亮:然亮才治戎为长,奇...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曹操的儿子一共有二十五个 争夺王位的人为何只有曹丕和曹植

还不知道:曹操有25个儿子,为何争夺王位的只有曹植和曹丕,其他人在干嘛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享年六十六岁。曹操去世后,儿子曹丕继承了他的王位,成为了魏王。之后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给自己,建立曹魏。东汉灭亡,三国时代正式开始。我们都知道曹操是一...

解缙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解缙是什么出身?他的结局是如何造成的?

朱元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开国英主,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解缙在时人眼里是“幼颖敏”,自小就有“神童”美称。明1388年,解缙与其兄解纶、妹夫黄金华同登进士第,被称为“一门三进士”。在当时,他也是明朝有名的三大才子之一(另外两位是杨慎和徐渭)。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五征蒙古,南...

秦始皇死后扶苏身边还有三十万请君 扶苏为什么就自杀了

秦始皇死后扶苏身边还有三十万请君 扶苏为什么就自杀了

还不知道:扶苏身边有蒙恬,还有三十万的秦军,为何仅凭圣旨就自杀了?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扶苏乃秦始皇长子,他眼光独到,济世爱民,然而却与秦始皇的残忍暴虐,唯我独尊的政见相左,从而使父子俩格格不入,秦始皇便下放扶苏去支边,协助蒙恬大将军,修长城,保卫边疆,抵御强悍的...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 杨家为何没有起兵成为诸侯

还不知道:东汉末年,杨家也是四世三公,为什么没有如袁绍起兵成为诸侯?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袁绍是东汉末年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他出身于汉末名门“汝南袁氏”,自高祖父袁安起,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袁家祖上积攒的基业非常雄厚,这也是他能够在乱世迅速崛起的最大的原因之一了。...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