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一枪捅死
公元756年,59岁的王昌龄被贬返回老家,途经亳州,竟被亳州刺史闾丘晓一枪捅死。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边塞诗人的鼻祖
提起王昌龄,我们之一反应就是那首,让后人争论了几百年的诗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为了探讨这个王少伯写的“龙城飞将”到底是从未去过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是打到过龙城的大将军卫青?后世学者可没少下功夫。
我们前面有文章也讨论过这个内容,在这里就不展开了。
王昌龄出生在一个农耕之家,20岁时,在本该扛锄头的年纪,他决定扛上宝剑,出门寻求建功立业的机会。
他来到边塞,此时是李隆基统治的前期,四海安平,也没有啥建功立业的机会。
于是,他又拿起笔杆,一边写在边塞的所见所闻,一边参加科考。
直到30岁,终于高中进士,眼看前途即将一片光明。
然而,现实却啪啪打脸。
昌龄仅被封了一个秘书省校书郎,工作内容就是抄抄文书之类的工作,放在现在,就相当于国务院更低级别的一个科员。
因为官职太低,王昌龄的抱负得不到施展的机会,所以,他得想办法。
作为混迹在体制内,家里没矿没人脉的素人,最简单地寻求升职加薪的 *** ,就是考职称啦!
要考咱就考更高级别的,博学宏词。
这个博学宏词,我们现在比较陌生,但是在唐玄宗那会儿,可是更具有含金量的职称。
能考上的,都是学识广博,文学造诣极高的主,而且随之带来的,社会地位和官职,也都会水涨船高。
考霸王昌龄,虽然考上了,但人生却依旧,凄凄惨惨戚戚。
34岁时,王昌龄考中博学宏词,但他的官职却没有得到明显的升迁。
他先是被调到河南,当了一个县公安局长,后来又到江宁,做了县令。
可当上县令没几天,宰相张九龄出问题了,被贬回乡,王昌龄这一身正气无处安放啊,于是发了一篇小作文,表示了对前宰相张九龄的深切同情。
混迹官场啊,饭不能乱吃,话更不能乱说啊,结果王昌龄比张九龄更惨,一道圣旨下来,把他贬到了穷山恶水的岭南。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王昌龄在被贬的路上,迎来了转机。
再次被贬,仕途坎坷
公元742年,王昌龄被贬的第二年,他还没走到岭南呢,便赶上唐玄宗改年号“天宝”,普天同庆,大赦天下,过往的不开心,咱一笔勾销。
于是,我王昌龄,又回来啦!!回来之后的王教授,继续做县令。
可没几年,他又被贬了,这次的理由是“不护细行”。
啥意思,就是说他做事不注意细节。
这就好比是老板要开除你,说你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饭,去早了30秒,或者是在办公室说话,声音吵到了隔壁座,总之,就是要贬你。
而且这次贬得更远,贬到了那与世隔绝的夜郎。
宝宝心里苦,这找谁去说呢?
这人混官场,确实也是要看性格的,像李白,王昌龄这样的,嘴上不把门,心里藏不下九曲十八弯的主,他确实也不适合在官场混。
好在,在那个年代,文人郁郁不得志的不在少数。
一路被贬,倒也遇上了不少知音。
在这被贬的漫漫长路上,王昌龄的朋友圈影响力,也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他和孟浩然一见如故,几杯小酒下肚,把孟浩然给喝挂了;他和李白相见恨晚,成了知己之交,离别时依依不舍,还写诗相赠;他和高适更是心心相惜,最终高适让杀害他的人,血债血偿。
魂断归乡路
59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天下大乱,王昌龄决定:咱要回家看看。
然而,在途径亳州的时候,亳州刺史闾丘晓却因为自己在搞什么小九九,害怕王昌龄把自己的这些见不得光的事,都捅了出去,于是,直接给他王昌龄来了一个脑袋搬家。
一代才子啊,边塞诗鼻祖,“七绝圣手”就这样没了,他的朋友圈,有人表示不服气啊!
两年后,宰相张镐出任河南道节度使,在一次执行任务中,闾丘晓故意拖延,张镐以贻误军机,决定处死闾丘晓。
行刑时,闾丘晓号啕大哭,哀求称:我家中尚有老母,放我一条生路吧。
然而,高适却将闾丘晓当年残忍杀害王昌龄的事情,早已告诉了张镐。
如今,闾丘晓装可怜,博同情,张镐直接回了他一句:“王昌龄之亲,欲与谁养?”
之后,便将闾丘晓处以极刑,以告慰王昌龄的在天之灵。
结语
出生在大唐的鼎盛时期的王昌龄,在他生活的年代,人才辈出,竞争激烈。
耿直如王昌龄,他的仕途并不太顺利,但是,他的朋友圈,却不容小觑额。
因为,有那样一帮和王昌龄一样,心怀天下,满腔抱负,一路为祖国山河的长治久安,而无悔奔赴青春的一帮人,他们有着不同的姓名,却有着同样的信念与理想。
有这样的一帮人在,我们就能相信,正义或许会迟到,但它终究不会缺席!
君子虽死于小人之手,但国家终兴于君子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