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神秘“消失”的3个人,至今杳无踪迹,他们到底去了哪里?
前言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史书的编撰与延续可供后人追溯当时的历史,铭记古时伟人的功绩,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下,有多少人被记录在册,又有多少人被时间抹去痕迹。
然而有三位人物却迎来共同结局,史书上关于他们的记述戛然而止,他们曾在漫长的历史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随即如人间蒸发般再无踪迹,时至今日他们的去向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这三人分别都是谁?他们究竟去往何处了?
李聃:隐居还是成仙?
“清者穷尽处为何物?”稚童连续发问让博学渊识的父子紧蹙眉头,关于天、上空的探究,实难解答的夫子只能憾然致歉:“先贤未传授,古籍未记载,愚师不敢妄言。”
满腔困惑的幼年李聃连忙退出学堂,跑向母亲的怀抱,再次询问母亲相同的问题,平日里常能轻松解惑的母亲也面露难色,坦言不知答案。
“斗转星移,交替变化,天上的天到底是何物?”得不到答案的李聃独坐在月夜之下,仰望星空与明月,目不转睛地思索着谜底。
李聃出生时,父亲因在守城战役中不幸中暗箭而牺牲,为躲避叛乱的敌军,母亲跟随家丁四处躲藏,直到陈国相邑,怀胎七月的母亲发动生产,才在此地稍作停留。
李聃早产身体虚弱,连啼哭声都似狸猫一般细小微弱,故亲邻间常唤他“狸儿”,毕竟民间常说贱名好养活,直到李聃及笄后,才其取名“李聃”,便是后来的“老子”。
幼年李聃就展现出过人的天赋,常缠着家中长辈要听国家兴衰、祭祀占卜、星象之说等等涉猎广泛,本就是遗腹子的李聃备受宠爱,加之勤奋好学,其母亲拜托多人,才将当地精通殷商礼乐的先生请来教授。
“老夫学识浅薄,聃儿才思敏捷,若继续教授只怕会耽误他!”刚刚教授月余的商容夫子趁着放学片刻,向李聃的母亲建议,送其进入周都学习,才不会埋没此等人才。
此后老子进入周都,拜入太学,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六艺考核出类拔萃,很快便被博士举荐,进入王朝藏书室内负责整理与看管,也正是这样的任职机会,让李聃读尽天下藏书。
藏书室内囊括众家学说,集成天下佳作,汗牛充椟,无所不有。李聃在其中,犹如雄鹰展翅翱翔于天空,如蛟龙入海肆意畅快,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渐入佳境,三年后,李聃的名声响贯天下,连统治者也对其产生几分兴趣。
读书入仕,登朝拜相是士人无不向往的顶峰,李聃也同天下读书人一般迈入朝堂,朝堂势力纷繁复杂,不仅仅只是政见的博弈,更有旁枝末节世家势力的纵横交错,初入朝堂的李聃,无法忍受权贵世家的排挤,果断选择辞官云游。
可入仕之梦怎么甘心就此止步,云游归来的李聃以为是自己心性稚嫩,怀揣希望再次入朝,谁料结局总是相同的,尔虞我诈的官场争斗让他看不到自己治国政见的实现,他顿感悲愤与失望,最终选择深藏自己的抱负,重回天地之间。
“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函谷关守关官员尹喜,自幼喜好观天象星说,一日见东方紫气云集,自东向西滚滚而来,早已耳闻老子大名的他心中暗喜,难道是老子将至?
果真,在途经函谷关的驿站处,尹喜等到了日思夜想,十分钦佩的李聃,他深知李聃治国之雄才大略,及思想广阔,如今见其云游四方,实在深感惋惜。
“先生何不著书立说,以供后世瞻仰,我愿代先生传于后世,不愿先生才华泯于虚无。”
因此《道德经》便被保留下来,后来成为道家经典学说,然而李聃在留下《道德经》后又去往了哪里,却是众说纷纭,无一解答。
《庄子·养生主》中提到:“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比较符合民间一直流传的说法,李聃在乘坐青牛坐骑后,途径函谷关稍作停歇后,便一直西行,进入秦国境内,后在名为扶风的地方选择隐居,直到寿终正寝。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说法,比如认为老子西行出函谷关后,进入西域,在西域化身为佛陀,创立佛教,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谬的说法,但却在史料《后汉书》中也有记载:“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我们众所周知的道教中太上老君的形象,也被一部分人认为是李聃化身成仙后的化身,但具体李聃去往何处,其人生结局如何,到现在仍是谜团。
徐福:术士还是骗子?
秦始皇雄韬伟略一统天下,奠定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基本版图,然而他却有一心病无药可解,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秦始皇却在追寻如何该长生不老,完成自己的大业。
彼时在江湖上赫赫有名的道士徐福主动谏言,请求替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徐福此人有传闻说,他曾是鬼谷子的关门弟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医学航海皆有涉及,面对如此信誓旦旦的徐福,急功近利的秦始皇欣然同意他的所有要求,命他前去寻找长生不老之药。
三千名童男童女,无数的粮食与物资,在秦始皇的满怀希冀的目光下,徐福向着传说中海上仙山蓬莱起程,然而出海数月后,久久没有传来取药的消息,秦始皇派人询问,徐福则推托道:“海中有巨蛟,阻碍船只前行,望陛下派兵射杀,方可继续航行。”
渴求长生不老之药心急如焚的秦始皇怎会觉察到徐福的异样,立刻下旨派兵,当徐福带领秦始皇派遣的弓箭兵再次出海后,《史记》中关于徐福的记录戛然而止,徐福到底去往何处?
普遍认为的一种说法是,徐福顺利抵达日本后,求药不得,怕被秦始皇追责,选择在此地停留下来,不愿返回秦朝,《日本国史略》中提到:“孝灵天皇七十二年,秦人徐福来。”
还有一种小众说法,认为徐福与其他江湖术士别无二致,不过是打着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幌子,骗取秦始皇给予的厚礼,因此根本没有海上仙山一说,实则他早打算好东渡日本,享受人生。
西施:出逃云游还是沉江而死
作为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其容貌艳丽程度无法想象,但这样一名弱女子,在乱世之中又怎会难逃命运的折磨?
吴越两国争雄,越国战败,苟延残喘的越王勾践如何甘心将祖宗基业拱手让人,卧薪尝胆静待复国时机。
肤白貌美、精通歌律的西施自然成为勾践复国的一招妙计,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更何况痴迷美色的吴王夫差。
在越王勾践的精心训练下,以及暗中操纵下,西施被成功地送入吴王床榻之间,柔情貌美的女子,体贴细微的照顾,如何不让一个征战沙场,日日与冰刀铁弈相见的冷血帝王沉沦,日日独宠西施,很快她便成为吴王心尖尖上的美人。
沉迷于西施鱼水之欢的吴王,不理朝政,一心只想着如何讨得美人欢心,她为西施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不过央了西施一句随口说的:“大王的楼阁还不够多。”
完全可以说,自从西施入吴王宫后,夫差的眼中再也容不下其他女人,六宫粉黛无言,三千宠爱在一身,荒废朝政的吴王给了卧薪尝胆勾践可乘之机。
当越国大兵进犯吴国都城时,彼时吴王才清醒过来,一代帝王沦为刀下亡魂,祸国殃民,又或者说是肩负复国重任的西施又该何去何从?
关于西施的结局,史家众说纷纭,其中较为广泛的一种说法是,西施与昔日情人范蠡离开吴越两国,云游四方,在民间做一对神仙眷侣,但此说法并没有史料记载支撑。
还有一种说法,吴国被灭国后,与吴王相伴日久,动心的西施无法面对自己亲手杀害爱人的现实,内心极度纠结下,最终选择自尽身亡,追溯吴王而去,毕竟西施在世时本就是孤身一人,从未体验过他人对自己的疼爱与温暖,而成为勾践计谋的棋子,不过是身不由己。
还有一种更为离奇的说法,西施在帮助勾践完成复国大计后,见其容貌的勾践动心想要将她纳入自己的后宫,而范蠡不愿勾践被红颜误国,遂设计将西施沉江溺死。
但是关于西施沉江而死的说法还有一种,是勾践夫人嫉妒西施貌美,于是自作主张趁其不备,装入麻袋扔进江流中自生自灭。
结语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历史下,史书上突然消失记载的人物又何止寥寥数人,比如建文帝朱允炆的去向,当年马嵬坡下遇难的杨贵妃,又或者王莽究竟是否是穿越之人,诸如此类的谜底太多太多,让我们留给时间长河去解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