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06-04)103

楚成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在位时间是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6年。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楚成王是位强国富民的国君,他在位时,不仅励精图治,还开疆拓土,并敢于叫板春秋霸主齐桓公,还打死了另一个霸主宋襄公。楚国因为他的缘故,愈发强盛。然而,他最终却上吊自杀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说起来,楚成王真是一位厉害的国君。

他继位后,对内施以仁政,对外与诸国建立友邦之国,并且对周天子颇为敬奉,每年都按时向其进贡。

本来进贡周天子,这是诸侯国分内的事情。不过此时王室衰微,一些发展中的诸侯国不仅不进贡,对周天子还颇不礼敬。因此楚成王的表现,让周天子非常满意,于是将祭祀用的肉赐给他,以示恩宠。还特意允许他“平定夷越各族动乱,以拱卫中国各国”的权利。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谁知楚成王这只是套路。自从得到周天子允诺后,他便以此为借口,四处攻伐,将一些小国尽收囊中。以至于几年不到,楚国的疆域便扩大了千里之多。

然而,楚成王并不觉得满足,野心勃勃的他,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取代齐桓公的霸主之位,成为新的霸主。

齐桓公当然不允许有人取代他的霸主之位。所以他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号令鲁、宋、陈、卫、郑、许、曹等国,组成讨伐同盟军,准备干翻楚国。

大兵压境,楚成王却毫无惧色。他一边做好应战准备,一边让使者给齐桓公带话,表示真要打起来,楚国有方城山做城墙,汉水做护城河,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就算人多也没有胜算。

齐桓公认为有理,于是和楚成王化干戈为玉帛,双方在鲁、宋、卫等国的诸侯面前,在召陵订立了盟约。

自此,楚成王不再和齐桓公正面冲突。但他依然南下东进,对于不向他敬献贡品的小国,一概予以灭亡。面对楚成王的攻伐,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齐桓公,几乎没有援助过那些弱小的同盟国,因此楚国的势力进一步扩大。

一些经济薄弱的小国见齐桓公不为他们撑腰,为了不至于被咄咄逼人的楚成王灭国,大家畏惧之余,纷纷对楚成王称王纳贡,以求自保。

不久后,楚成王便决定攻打与中原各国接壤的徐国。

徐国既是齐国的同盟,对中原诸侯国来说,他又起着护卫的作用。万一徐国灭亡,楚成王的铁骑就会在中原诸国中肆意凌虐。所以,齐桓公不得不再次号召鲁、宋、卫等结为联军,出兵援助徐国。

没想到,这次楚成王没有派使者来讲和,反而运用巧妙的兵法,攻破联军阵营,灭亡了徐国。

此时的齐桓公,由于失去了管仲,又没有贤能的人来帮他治理国家,而他已年老昏聩,所以他根本就不能阻止楚成王雄霸诸侯国的脚步。

那些和齐桓公结盟的诸侯们,也看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以郑文公为首的国君纷纷朝拜楚成王。

楚成王对他们也颇为礼待,甚至还把珍惜的铜赐给了郑文公。尽管后来他有些后悔,不过他也没有要回来,只是对郑文公说,不能制造武器哦。

郑文公一心希望得到新大哥的信任,所以回去后,就把所赐的铜铸造了三口大钟。

齐桓公去世后,齐国由于内乱,国力大衰。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宋襄公一向认为自己是诸侯中道义的榜样,这种时候总该轮到自己这个老资格来做霸主了吧,所以他决定召集诸侯们召开一次会盟,以确定自己的大哥身份。

谁知,楚成王被传召去后,当着众人的面,不仅羞辱了他一番,还把他囚禁在孟地,过了很久才放他回宋国。

楚成王还不解气,又率兵攻打宋国,结果在泓水一战中,宋襄公一心要树立德义大哥的形象,硬是等楚成王的队伍过河列队后,才向楚国发起进攻。结果宋襄公在这一战中被箭射伤,不久便因伤口感染去世。

接着就该是晋文公走上历史舞台了。

其实,早先晋文公重耳流亡国外时,曾在楚国呆过一段时间。

楚成王见他气宇不凡,认定他将来必大有可为,所以对他礼遇有加,临走还送给他不少财物,并把他送到秦国都城。

现在重耳听说宋楚之战,于是驰援宋国,并很快地打败了楚军。

楚成王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认为晋国在重耳的治理下逐渐强大,是上天眷顾的诸侯国,因此他认为和晋国交手于己不利,所以撤军回了楚国。

后来,楚成王手下的大将一再请求攻打重耳,他见劝说无效,于是给那员大将配备了小量的兵马。结果真如他想,大败而归。

为了惩治攻打晋国的将领,楚成王下令诛杀了他,

事业发展的蓬勃日上,楚成王也到了立太子的时候。于是,他和群臣商议,想要立长子商臣为太子。

尽管有人提出楚成王还很年轻,以后嫡夫人还能生出嫡子来。但楚成王想到自己多年征战,谁知会不会死在途中,所以他不顾众人阻挠,还是将商臣立为了太子。

商臣成为太子不久后,王后果然生下了王子职。由于商臣为人凶狠残暴,楚成王便想废黜商臣的太子之位,改立王子职为太子。

商臣听闻后,便偷出号令军队的令牌,带领军队包围了楚成王的寝宫,并逼迫楚成王自尽。

楚成王不愿意坐以待毙,暗中派心腹向那些向他称臣的诸侯们求救。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为了能争取时间,他便向商臣提出想吃熊掌的愿望,希望能尽量拖延时间,以使那些诸侯国们能尽快赶来营救他。

但商臣不念父子之情,不仅拒绝了他的要求,还不断派人给他施压,要他迅速自尽。

在商臣的逼迫下,再加上各诸侯国迟迟未有援兵前来,势单力孤的楚成王无奈之下,只得上吊自尽了。

于是,商臣向各诸侯国发出讣告,声称楚成王病逝,而他则顺理成章地登上了国君之位。

说起来,楚成王的国君之位,也是用强盗行径所得的。

本来,楚国的国君之位应该是他的哥哥楚堵敖继承,但楚堵敖继位后却不务正业,于是楚成王便弑兄夺位。

所以在他继位后,为了巩固国君之位,他不仅与各诸侯国建立友邦之国,还为了得到周天子对他的承认和支持,不惜向周天子称臣纳贡。

虽然楚成王在位时,楚国的国土面积大大增加,国家也人才济济,经济蒸蒸日上。但是他万万没想到,最后他不仅被儿子篡位夺了国君之位,而且也和他的兄长楚堵敖一样,落得个被杀的悲惨下场。

纵观楚成王的一生,这真是应了一句:天道有轮回,苍天饶过谁!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1506/3029.html

“楚成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最后的下场是怎么造成的?” 的相关文章

曹丕当初日夜独宠甄宓 甄宓最后为何还会输给郭女王

曹丕当初日夜独宠甄宓 甄宓最后为何还会输给郭女王

“三国第一美女”甄宓,曾被曹丕日夜独宠,为何还是输给郭女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一个生下太子、美貌逼人、家世雄厚的正宫皇后,为何会斗不过一个样貌平平、家世模糊的孤女呢?这位皇后不是别人,正是三国时鼎鼎有名的美人甄宓。在嫁给曹丕前,甄宓是袁绍的儿...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高览和张郃都投靠曹操 两人的成就为何完全不同

还不知道:高览和张郃一起投靠曹操,为何张郃成了名将,高览则默默无闻?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事实上,之所以张郃成为了名将,而高览则默默无闻,主要是因为以下三个原因!看懂了这些原因,将非常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张郃与高览袁绍手下,有四个非常厉害的猛将,号为河北四庭柱...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是什么人?他最后被毒杀的原因是什么?

阿济格,爱新觉罗氏,与多尔衮、多铎为同母兄弟。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既是皇亲贵胄,又是满清建国的开国元勋,他能征善战,智勇有谋,拼得累累战功,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包括后来的多尔衮所器重。可是他却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这是怎么回事?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在政治与史学方面,裴松之有哪些作为与成就?

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河东郡闻喜县人,东晋、刘宋时期官员、史学家,为《三国志注》的作者,与其子裴骃、曾孙裴子野“史学三裴”之称。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裴松之出身世代公卿的士族河东裴氏,八岁熟知《论语》《毛诗》,初仕东晋,历任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故鄣县...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历史上汉宣帝对刘贺非常提防是因为什么?

汉宣帝刘询,西汉第10位皇帝,前74-前49年在位。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汉宣帝当了皇帝以后,派了张敞等很多大臣去监督刘贺。当张敞把刘贺的日常作为报告给汉宣帝以后,《汉书》上是这样记载的:“上由此知贺不足忌。”也就是说,汉宣帝认为刘贺昏庸无比,胸无大志,因此完全不值得提...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何进不死汉朝会乱吗 后面还有没有三国战乱

如果何进没有死,也许就没有三国之乱了,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说到三国,就不能不说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何进,东汉最后一个外戚。正因为他的一个重要决定,使得风雨飘摇中的东汉王朝彻底土崩瓦解,变成了群雄割据一方互相混战的局面。引用曹操的一句话:“乱天下者...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一口气攻下齐国70多座城池 战国四大名将为何没有他的位置

乐毅带领五国联军,攻下齐国70多城,为何不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战国有很多名将,四大名将的叫法,也只是《千字文》里的一家之言罢了。《千字文》中是这么写的: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简单的意思就是说,白起、王翦、廉...

朱据: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善于论辩诘难,乐于施舍

朱据:三国时期东吴重要将领,善于论辩诘难,乐于施舍

朱据(194年-250年),字子范,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要官员及将领,前将军、青州牧朱桓从弟、大都督朱异的堂叔。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出身吴郡朱氏。朱据仪表堂堂,体格健壮,善于论辩诘难。黄武初年(222年),担任五官郎中、侍御史。孙权以朱据文武兼备,授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