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青岛老城印记——邹德怀收藏展》开幕
《探寻青岛老城印记——邹德怀收藏展》开幕
悠悠百余载,钟灵育名城。自1897年开埠以来,青岛在近代中国革故鼎新的浪潮中,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发展成为20世纪滨海宜居新城。从渔村海雾,到都市灯火,老城区汇聚了百余年的青岛城市记忆。
近年来,青岛市委、市 *** 致力于城市更新,通过老建筑保护修缮、老街区微改造、新业态拓展引入等方式,令青岛老城区焕发出新的生机。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交融,使青岛的文化旅游事业呈现出勃勃生机。
上街里书店如是店在邹德怀先生的支持下,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努力,通过挖掘梳理了1897—1949年青岛相关史料,以“探寻青岛老城印记”为题,展出邹德怀先生的近五百件套个人收藏品。
曾经,街头书店里的醇厚书香、相册 *** 中的旧时光阴、明信纸片上的遥远思念,跟随岁月无声流转,却也抹不去它们承载的时光印记,那是岛城文化的薪火相传,更是“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厚重底蕴。
策展人:
杜超 邹德怀
支持单位:
青岛市博物馆 青岛市市南区历史城区保护发展局
邹德怀
邹德怀,1990年出生在青岛小港。自2012年起致力于东亚近现代历史相关影像材料与近代文物的征集和研究。目前藏有原版老照片10万余张,旧相册数百本,是国内收藏青岛早期照相馆史料文献中较为齐全的藏家和研究者。
邹德怀近年来受邀在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国防大学、澳门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做公开讲座,还担任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南京大屠杀史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等。
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 *** 报、中国青年报以及英国BBC、美国NBC、香港凤凰卫视、欧洲时报、GQ杂志、凤凰周刊等海内外电视台和媒体专访及报道。
邹德怀在征集、收藏、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宣教的方式,通过 *** 成视频和集结成书的形式,发掘照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他在互联网的个人账号上分享自己收藏的老照片及研究成果,目前已经积累了200万粉丝,其中有多条老照片视频,在微信视频号和抖音里成为阅读量千万级的短视频爆款。
起点:青岛最早的影像记忆
1897和1898年最早侵入青岛胶州湾的
德军奥古斯塔皇后号军舰照片,青岛最早的老照片之一
一、老书局遇见旧 *** (1897—1949)
青岛的图书出版业始于明清,从坊刻、雕版、铅印到胶印,从书肆到书局、书店,从寥若星辰到繁星点点,历经坎坷,盛衰转换,新旧嬗变,脉脉书香氤氲岛城。在这里,您可以寻见近代青岛的60余家老书局、老书店。
其中,既有德国人开设的德文书局、青岛印书局、天主堂印书局;清光绪年间在胶县建立,1913年又在青岛设立分号的成文堂;1915年后日本人开设的博文堂、文英堂;也有1922年以后众多由中国人自己开设的书店,青岛书店、荒岛书店、友联书店等在青岛创办的红色书店更是值得我们铭记。
在这里,您还可以一睹邹德怀先生收藏的近代青岛 *** 画册。其中,既有德国人阿道夫豪普特出版发行的青岛 *** 帖,也有日籍书店博文堂、文英堂发行的青岛 *** 帖以及光阳社发行的 *** 帖。这些 *** 帖多为德、日侵占青岛时期,由外国摄影师拍摄的作品印刷成册。
它们记录了青岛早期的城市风貌、建筑和人文风情,为后人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同时,这些 *** 帖也是德国和日本对青岛进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历史证据,对于研究青岛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邹德怀收藏的部分 *** 帖
二、照相馆里的光影(1897—1930年代)
青岛照相业始于德国侵占青岛后。早期有德商斯托洛夫照相馆、日商高侨照相馆、广东人胡茂文开办的辉利照相馆等。
邹德怀先生收藏的500余张老照片,来自荣彰、鸿泰、云芳、永泰、广鸿、兴明治、高桥、伊藤、三船、艺新、太芳、桂芳、荣芳、辉利等二十余家老照相馆,几乎涵盖了青岛最早期的所有照相馆品牌。照片聚焦于当年来青岛旅居和驻扎的商人、军人、普通百姓、纪念合影等内容。
其中不乏如前青岛市长沈鸿烈、私立青岛大学校长高恩洪、主持编纂《胶澳志》的胶澳商埠局总办赵琪等青岛名人的珍贵签名照片。
旧影里的人物已随时光而逝,旧影里的故事亦或沉入岁月的深海,但当收藏者拾起它们的那一刻,一束微光重又将它们照亮。
1927年商阜局总办赵琪在青岛胶澳商埠赠与奈尔逊司令的签名照。
右图是1930年代沈鸿烈送给克百西舰长的签名照(青岛鸿新照相馆拍摄)
1897年至1915年的青岛开埠初期照相馆的老照片,目前邹德怀已搜集五百余张,分别来自荣彰、鸿泰、云芳、永泰、广鸿兴、明治、高桥、伊藤、三船、艺新、太芳、桂芳、荣芳、辉利等二十余家照相馆,几乎涵盖了青岛最早期的所有照相馆品牌,也是国内收藏青岛早期照相馆史料文献中最齐全的藏家和研究者。
三、遥寄思念的明信片(1897—1914)
德占青岛时期,许多德国士兵和在青岛经商的德国商人因为想念家人、朋友,会购买在当地拍摄、由殖民当局印制的明信片寄回故乡。这些明信片是他们传递思念和情感的重要方式。
邹德怀先生从近2000张明信片藏品中精选出200余张德国侵占青岛时期的老明信片在此展出,其中多为带有问候和记录文字的实寄明信片,颇具历史文化价值。
小小一枚明信片,一面留存下近代青岛的建筑、街道、民俗、人物及大事件,或彩色、或黑白;另一面则寄托着德人对故国的眷恋,对亲人的牵挂,对朋友的问候,或温暖、或殷切。
极为罕见的青岛全景10连张明信片
青岛日耳曼啤酒厂
青岛最早的警察部队
青岛拥有当时亚洲更大的起重机
本次展览受空间所限,于是挑选了196张明信片用以展示,占邹德怀收藏的的德占青岛时期的青岛老明信片的十分之一。
展示用的明信片的内容是精心挑选出带有问候和记录文字的实寄明信片、呈现青岛早期洋式建筑、街道、民俗、人物、大事件的彩色及黑白明信片,重现一百年前的青岛风貌。
四、珍藏见证的历史(1899—1945)
史海钩沉,见证青岛。邹德怀先生的诸多收藏品都与近代青岛的命运走向紧密相联。
青岛首家啤酒厂创始人朗德曼的浪琴银怀表,曾与主人一同开创青岛啤酒业先河;青岛日德战役中使用的铁丝网、炮弹壳,是一战远东唯一战场的惨烈物证;德国女教授葛其婉的私人物品,曾陪伴主人的国立山东大学外教生涯;日本驻青岛之一任总领事珍藏的《青岛还附实施事务经过记录》等机密档案,见证青岛的 *** 回归;美海军陆战队第六师上尉参与并拍下的接受日本军队投降仪式照片及相关文件,留存下青岛迎接抗战胜利的时刻。
这些珍藏穿越时间长河,再次回到青岛,印证了青岛历史、文化、国际关系、军事、教育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互动和影响。
1899年青岛总督叶世克签发给布来景的大护照
1900年代青岛首家啤酒厂创始人 Landmann 的私人订制浪琴银怀表
1890年代德国海军士兵在青岛的之一栋德国建筑前合影留念大幅老照片
葛其婉的私人遗物
1931年至1941年左右来中国教书曾在青岛山东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的德国女教授葛其婉的私人遗物有各种护照和北京和桂林等地以及上百张老照片。
梁实秋曾与葛其婉教授在青岛共事过,当时臧克家也是她的学生。季羡林与夏鼐都曾跟随葛其婉教授学习过法语课程,二人在日记里也都曾提到葛其婉。
1914年青岛战役中被日本工兵剪走作为战利品的铁丝网
1914年青岛战役德国军官Alexander Hudecz在炮兵阵地向日军投降老照片
1920年代日本驻青岛之一任总领事森安三郎的青岛回归交接档案2厚册
1945年10月25日中美两国在青岛跑马场接受日本军队投降仪式的照片及文件
学术顾问
1、王栋:青岛城市发展与历史建筑研究学者,青岛市南区政协人文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青岛城市建设文化交流协会理事。近年来,致力于青岛的近代城市发展、历史建筑勘误考证、外籍侨民在青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2、裴琳:(GerlindePehlken) 早年曾在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学习日耳曼语言学和历史。长期研究1898至1914年间在青岛工作生活过的奥尔登堡籍德国人的历史。曾在中德两国负责策划过多个关于青岛历史的展览,并著有两本以“青岛和奥尔登堡“为主题的书籍。目前,裴琳正从事古德文手写体文字(特别是聚特林字体)的识别和转录,以便进一步对说德语的欧洲人在青岛生活工作的历史进行研究。
3、张琴: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合作研究员,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hina Builders”项目学术指导。长年从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任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保护基金会秘书长、常务理事。东南大学建筑学士,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博士。
4、刘诗古:北京大学近代中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曾任香港中文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博士后。
5、高初,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摄影文献研究所主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摄影部主任。他主持建立了数百万件文献的中国革命的视觉档案数据库。由他著述或者联合主编的成果包括:《最前线:中国 *** 抗战图像志》(2015)、《革命与复兴:中国 *** 百年图像志》(2022)。
这里是充满历史与故事的青岛老城,这些旧藏或许出自老街某处,或许它的主人曾经来过,如今,在一场场历史因缘际会之中,它们辗转东西、往来时空,重又归来故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
这些保存下来的珍贵的影像和印刷品,是青岛历史和文化的见证,也是我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每一帧画面,每一枚明信片,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故事,诉说着时代的光影与情感。城市之光将愈发璀璨,而历史之河,潺潺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