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墓葬发现奇书,内容颠覆史学界,揭开秦始皇和嫦娥的真面目
进入21世纪后,秦始皇评价逐渐走高。一提到他,人们更先想到的便是“千古一帝”,是华夏大一统的缔造者。甚至在不少人看来,他已经足以与唐太宗比肩了。
然而往前推几十年,史学界对秦始皇的评价却是毁誉参半。
他虽然有统一天下的功劳,但暴君之名也是深入人心。“焚书坑儒”、“滥用民力”都是嬴政被史学家诟病之处。
秦始皇口碑的翻转源于70年代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人们在一个秦朝墓葬中发现了多本奇书,其内容颠覆了史学界的诸多理论。
在仔细研究这些奇书后,嬴政的风评开始好转,多位历史学家为其“翻案”,就连嫦娥奔月的传说都出现了改动。
睡虎地秦简的发现
在央视出品的大型文博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上,有一个国宝在节目播出当天就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以它为基础改编的历史故事更是让无数人热泪盈眶。
这个“一鸣惊人”的国宝正是收藏在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
在节目播出前,普通人对它并不熟悉,但在历史和法学这两个领域,这件国宝绝对是大名鼎鼎的存在。
1975年12月的一天,湖北省云梦县一群村民正在按部就班地挖掘着村里要用的水渠。
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年轻人忽然挖出了一些紫中带青的抔土,马上就有识货的人提出这很可能是古代墓葬中使用的材料。
随后,村民们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当地的文物部门,云梦县 *** 对此非常重视,派出了大量专家前去勘察。
经过几十天的考古发掘后,专家们在这片区域找到了整整16个秦代的墓葬。
最令人振奋的是,其中一个墓葬中出土了大量刻满文字的竹简,这绝对是个惊人的考古发现。
而这些竹简就是如今声名远播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它一共包含1155枚竹简,记录了超过4万余字的内容。
在深入研究后专家们发现,这座墓葬的主人名叫喜,他是秦朝的一个普通基层小吏。
其墓葬中收藏的这些竹简全部都是他的“工作笔记”,其中一半记述了秦代律法的条文内容,另一半则是他日常的工作内容。
历史学家整理后发现,睡虎地秦简中包含了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可以这么说,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发现对研究古代历史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它未被发现之前,历史学家对秦朝的了解主要依赖于司马迁的《史记》,缺乏其他详细材料。
而睡虎地秦简中虽然只记录了秦国的律法和喜的日常工作内容,但它从“喜”这个小人物的视角全方面地展现了秦代的真实基层生活,对研究当时的制度和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而且,睡虎地秦简中记录的一条条法律以及政策的变化,能够让历史学家对嬴政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形象。
可以这么说,云梦睡虎地秦简填补了史学家对秦代历史的一部分研究空白,也颠覆了过去对秦始皇以及一些神话传说的固有认知。
被误解的嫦娥奔月
据悉,在刚拿到睡虎地秦简的时候,专家们一心想着能从其中发现一些有关秦代律法和政治生态的详细记载。
没想到某个学者才看了一眼,就发现了有关古代神话中嫦娥的记载,里面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归妹曰:昔者姮我窃母死之...”
看到这里,想必不少人会感到好奇,这句话和嫦娥有什么关系?想要搞清楚这件事,首先必须了解一些古代文字演变的知识。
据悉,在先秦时期在使用到“我”这个字的时候其含义和如今完全不同,它当时的意思其实更接近如今的“娥”。
因此,竹简中提到的“姮我”其实就是“姮娥”,而所谓的“姮娥”就是“嫦娥”的古称。
嫦娥奔月
这个名称之所以演变为后来的“嫦娥”,是因为在汉文帝刘恒即位之后,为了避讳,朝廷将很多带“heng”这个发音的词语都做了调整,“姮娥”也因此变成了“嫦娥”。
当时竹简上有一个字已经看不清了,结合上下文后,专家们认为这个缺失的字应该就是“药”。
所以睡虎地秦简中的这段描述翻译过来就是,昔年嫦娥因为偷取了王母赐予的灵药,最终丢掉了性命。
这么一看的话,竹简中记述的嫦娥故事显然和如今的民间传说是极不相符的,甚至可以说差距有些过大了。
但很快就有人提到,西汉刘安所著的大作《淮南子》中同样提到了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和如今大家熟悉的版本有着很大的差距。
这本书中明确提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姮娥窃之奔月,脱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嫦娥与后羿
《淮南子》讲述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前半段和民间传说一样,都是嫦娥投了西王母送给后裔的不死药,随后飞到了月亮上。
但后半段就大相径庭了,《淮南子》里明确说了嫦娥到了月亮上之后,变为了一只蟾蜍,成为了月亮中的精灵。
这个故事和睡虎地秦简中的描述是很接近的,毕竟嫦娥都变成蟾蜍了,那和丢了性命也没什么区别了。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嫦娥奔月这个传说在演变的过程中,前半段基本都没有变化,改动的主要是后半部分的内容,越靠近现代嫦娥奔月后的结局就越好。
由此可见,古代文人对于嫦娥这位月中女神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从最初的贬斥发展为后来的肯定。
西游记中的嫦娥
嬴政并非残暴不仁
当然,有关嫦娥奔月的记载仅仅是睡虎地秦简中很短的一段的内容,算是对民间神话的补充。
它真正的价值还是为我们补充了有关秦代律法、政治和社会的大量资料,让后世对这个短命王朝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仔细分析秦朝的律法和秦始皇制定的政策后,历史学家们对于嬴政的认知比之前更加全面。
他们发现这位“千古一帝”并不像古人抨击的那样残暴不仁,他还是颇有人情味儿的。
古代史学家包括司马迁,一提到秦始皇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严苛和残酷,对秦律的评价也基本围绕“严刑峻法”展开。
但是在看了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相关内容后,历史学家们发现,秦律其实并不像后世抨击的那样残酷和严苛,其中有很多非常人性化的规定,甚至很多条款放到如今依然适用。
古人一提到秦国,首先想到的便是不分老幼、全民皆兵。
但睡虎地秦简中描述的真实秦朝并非如此,比如秦律中明确规定,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儿子,那后者是不需要服兵役的。
除此之外,秦律中还有很多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法条。比如《云梦秦简·法律答问》中详细介绍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的各项法条,还对未成年人的标准做了明确规定。
这一点在古代律法中是极为少见的,能够提出与此相关的内容,足以看出秦律的“温暖”。
秦律
由此可见,创造并将其推广天下的秦始皇显然也不可能只是一个单纯的暴君形象。
其次,古代帝王为了彰显仁德,会在某地发生灾祸之后,减免当地居民的赋税和徭役。
而根据睡虎地秦简的记载,秦始皇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而且他还详细将赈灾以及减免赋税的规定全部写入了秦律之中,让官员们做到了有法可依。
最后,睡虎地秦简还为揭破了一个流传深远的谣言。后世的史学家们之所以一提到秦始皇就觉得其暴虐不堪,和《史记》中对陈胜吴广起义的记载有很大关系。
太史公司马迁在记录这段历史的时候提到,陈胜吴广所在的部队因为大雨延误了集结时间,而秦律规定失期皆斩。
大泽乡起义
考虑到横竖都是一死,所以这队人在大泽乡举起了义旗。
后人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会觉得陈胜吴广他们很冤,对秦律的残暴也因此印象深刻。
但根据睡虎地秦简中记述的内容,秦律虽然对“失期”的处罚非常严格,但也考虑到了天气的变化,其中就特意提到了因为大雨延误是可以减轻或避免处罚的。
由此可见,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描述或许确实有些错漏之处,这一点误导了很多人,加深了他们对秦律和秦始皇残暴的印象,而真实的历史上可能并非如此。
但需要注意的是,秦律也并非完美,比如它对于“行军日期”的安排就极为严苛,很容易出现“失期”的情况。
历史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足,是因为秦律在制定的时候,是以秦国之前几十年的经验作为参考。
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疆域扩张了很多,过去的经验明显已经不适配当下的局面了。如此看来,即便是英明如始皇帝,也难免会陷入“经验主义”的陷阱。
秦朝疆域图
结语
总的来说,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土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秦朝史料的不足,让历史学家在研究这一时期律法、政策以及社会制度的时候有了更加详细的依据。
而竹简中的不少内容也对史学界造成了强烈冲击,极大改变了人们对秦始皇以及嫦娥奔月传说的固有认知,而这正是历史的魅力之一。
参考:
《两千多年前的“工作笔记”,长什么样》
——央视新闻
《秦律&34;下的弹性法规探讨》
——吴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