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周恩来在杭州吃饭,结账后感觉数目不对
1973年,周总理在杭州楼外楼饭店请人吃饭,吃完饭后付钱时,周总理问:“多少钱?”
老板说:“10块钱。”
虽然那时候的10块钱比现在要贵得多,但周总理还是感觉数目不对,于是又让身边的人去付钱,这顿饭前前后后付了3次钱。
周总理为何付了三次钱?当时发生了什么?
周总理请客
1973年9月,周总理陪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杭州。离开的这天,周总理对随行的工作人员说:“这几天大家都辛苦了,今天中午我请客,我们一起去楼外楼吃个饭。”
大家直呼:“谢谢周总理!”
周总理在家一般是两菜一汤,饮食上简单节俭,倒是请客占了他很大一笔支出。
楼外楼饭店的经理知道周总理要来这里吃饭,十分激动,吩咐饭店的工作人员:“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
楼外楼的厨师也精心准备,一定要为总理奉上自己的拿手菜。
来到楼外楼饭店后,周总理对饭店员工说:“给我们来个醋鱼,这是你们这儿的招牌菜,一定要点。另外再搞两个菜就行了,不要弄太多,我们几个人吃不完就浪费了。”
不是周总理小气,而是他在饮食方面有自己坚守的准则。周总理曾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
周总理也是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贯彻在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员工为他们端上了西湖醋鱼、虾圆、烧鸡,都是这里的大菜,笑着说道:“大家吃好喝好啊!”
周总理平时饮食上比较简单,很少大鱼大肉,爱吃家常菜,饭店员工对此也专门了解过,所以特地准备了周总理爱吃的霉干菜、豆芽菜等,这些菜在一堆大菜里显得“寒酸”但温馨。
吃完饭后,周总理对秘书说:“你去结下账。”
谁也没想到,这账会结的这么“艰辛”。
三付饭钱
随行的浙江省领导听到周总理的吩咐,把秘书拦下来,说道:“总理,您不用付钱了,我们省里报销吧。”
周总理坚持道:“说好了这顿饭我请客,自然就该我付钱,总理又怎么了?总理也要付钱啊!”
店里的经理也不想让周总理付钱,但他知道周总理的脾气,不收钱周总理肯定会生气,于是象征性地说道:“一共10块钱。”
周总理一听不高兴了,他知道经理没算账,给他报了个便宜的数字,于是他说道:“这么多菜才10块钱?你们别糊弄我,给我按挂牌价来算,一分都不能少!”
经理无奈,偷偷和厨师商量了一下,又收了5块钱。这一幕刚好被周总理看到了,他十分生气,口气强硬地说:“你们不要把我当总理,我就是个来吃饭的顾客,该怎么付钱怎么付钱!”
说完,周总理让秘书又给了经理5块钱,经理不敢不收,加上前面的,一共收了20元。
随后,周总理一行人就赶往了机场。
本以为付钱的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1个小时后,机场的工作人员给饭店经理打了个 *** ,说:“周总理上飞机前留下了10块钱,说这是饭钱,让转交给你。”
周总理也不知道这顿饭具体是多少钱,他就怕自己付少了,所以才会再留下10块钱吧。
本来是想给周总理行个方便,结果却让他为个饭钱这么麻烦,饭店经理心里不是滋味,他恐怕以后都不敢给周总理“走后门”了。
而这个事到这儿还没结束。
迟来的账单
经理捧着周总理付的30块钱,热泪盈眶地和饭店的员工说:“周总理真是廉洁奉公啊!”
员工们问经理:“那我们这下怎么办?”
经理无奈地说:“就按周总理的意思来办吧,算账……”
饭店众人在周总理的一番“攻势”下只能妥协,按照牌价把中午的饭钱详细算了一下,一共19.5元,周总理多付了10元5角。饭店对这笔账十分重视。
随后,饭店列了一份详细的清单,然后连同发票以及多付的10元5角,一起寄给了北京国务院周总理办公室,为这件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19块5也好,30块也好,都不是什么大钱,但里面蕴含的精神是伟大的,楼外楼饭店的做法也值得称赞,周总理不缺那10块5毛钱,寄这个东西也有点麻烦,但他们这样做,这是给周总理的交待,也是对周总理态度的回应。
周总理为国家、为人民做的贡献足够每个人为他大开方便之门,但周总理没有讨过一分便宜,他始终以总理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普通人的身份来对待人民。
饮食方面,周总理曾提出三个“反对”。
之一,反对公私不分,他说:“凡是以个人名义请客的,一律自己掏钱。”
第二,反对铺张浪费。外出视察时,他多次提到:“不准吃山珍海味,不准摆水果摆糖,一经发现,全部撤掉。”
第三,反对搞特殊化。周总理会和大家一起排队买饭,每次总点些青菜、萝卜等家常素菜,会因为接待单位多给他做了地方小菜而生气。
周总理始终严格践行自己立下的规矩,很多人会说:“稍微退一步,接受点特殊化也没什么。”
而周总理说:“让一步就会开了口子,我身处这个位置,决不能开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