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拍《水浒》电视剧时,好汉们不说河南、山东话?|文史宴
文/娃娃鱼
来自这么多不同地方的人,日常交流自然是用官话,即使其中许多人官话说得不好。而打仗时做细作,则需要通晓各地方言,浪子燕青就是梁山之一个方言达人。
《水浒传》里有个细节,就是晁盖等七个人在打劫生辰纲的时候,假冒从了濠州(安徽)去东京贩枣的客商,到安乐村的王家客店投宿。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
七个人当中,有五个是山东人(晁盖、吴用、三阮),一个天津人(公孙胜)和一个北京人(刘唐),现在,他们居然冒充安徽人,难道不会从口音上露出马脚吗?
答案是不会。
因为,假如历史上真的存在这样一群好汉的话,那他们行走江湖或是日常交流,并不会使用某地的方言,而是用一种当时通用的语音。
明清时期,它被称之为“官话”,更早一些,也称为“正音、正声、雅音”,后来叫“国语”,现在叫“普通话”。
总之,是一种全国通用的“标准音”。
只不过,今天的人基本已经无法听懂宋代或明代的官话了。
罗明坚、利玛窦《葡汉辞典》书影
明万历年间,远涉重洋而来的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编著了一本《葡汉辞典》,首开以拉丁字母标注汉字读音的先河。
辞典中有“官话”这一条目,注解为“官员的语言”。
在《利玛窦中国札记》里,对此还有更详细的记载——
“
有一种整个帝国通用的口语,被称为官话
,是民用和法庭用的官方语言。这种国语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这一事实,即所有的行政长官都不是他们所管辖的那个省份的人,为了使他们不必需学会那个省份的方言,就使用了这种通用的语言来处理 *** 事务。”
在书中,利玛窦还告诉告诉其它传教士,即耶稣会的会友们,没必要去学各省的方言,只要掌握这种通用的语言就行了——
官话现在在受过教育的阶级当中很流行……各省的方言在上流社会是不说的……这种官方的国语用得很普遍,就连妇孺也都听得懂。
利玛窦自己在中国学的就是这种“官话”,他自诩甚至讲得比一些广东的地方官还要好。
金尼阁《西儒耳目资》书影
随后,在1625年,另一位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等人的基础上,完成了一部叫《西儒耳目资》的书,用25个罗马字母实现了对明代官话的注音。
万历、天启年间,恰好是《水浒传》大量刊印的时间,现存完整的百回本如天都外臣序本、容与堂本均刊行于这个时期。
虽然小说的写作和成书要更早,但当时社会的语言情况应该就如几位传教士所描述的那样,
存在一种“妇孺也都听得懂”的通用语。
行军打仗、官员任职、商人经商、举子赶考都用得着,否则,南来北往的人就无法交流。
这种语音的发音规范,可参考明初官方修定的韵书《洪武正韵》,其中说
“何者为正声?五方之人皆能通解者斯为正音也”。
清初修《康熙字典》,也是这个意思,就是希望确立全国的语音标准。
当然,国人讲得好不好,是另一回事。比如广东人梁启超觐见时,光绪皇帝就几乎听不懂他讲的官话。
出版于14世纪的《洪武正韵》
《水浒》里的好汉们走南闯北,行军作战从塞北到江南,如果不使用标准音,一来可能寸步难行,二来很多乔装卧底的计谋都没法实施。
《水浒》巧妙使用方言的高手是浪子燕青,出场时即介绍说他“亦是说的诸路乡谈”。
这里的“乡谈”,即指“方言”。
燕青伪装身份使用方言的记录有三次:
之一次是去泰安州打擂,装扮成山东货郎,说的乡谈、唱的山东货郎转调歌“与山东人不差分毫来去”。
第二次是和戴宗去东京寻招安的门路,在万寿门边被军汉盘问,便假冒从小在开封府混的公人,以一口“乡谈”顺利过关。江西人戴宗不会讲河南话,只好用一声冷笑,掩饰过去。
第三次是在扬州城外的定浦村,假冒方腊手下的虞侯叶贵,此时“改作浙人乡谈”、“打浙音”。
考虑到燕青是大名府人(河北人),所以他至少会说河北、河南、山东和浙江四地的方言(会讲浙江话这一点比较坑),确实是做间谍的一流人才。
后来柴进去方腊那里做卧底,选他同行,理由之一,就是他晓得诸路乡谈。
燕青是梁山之一语言达人
鉴于小说特别设定了“乡谈”只在伪装身份时才会使用,由此反推,我们可知燕青平时与兄弟们交流时,并不用方言。
另外,怕方言不通而露陷的情况,也是有的。
攻打杭州时,吴用让梁山上三对夫妻扮作梢公梢婆,混在富阳县的运粮船里,并且特别嘱咐他们“都不要言语”。
三位女头领均为山东大妞,此时既不能说山东话,也不能说普通话,所以只能不说话。
还有,小说里写鲁智深讲话时带明显的关西口音,开口“洒家”,闭口“撮鸟”,但再不标准、口音再重,那也是普通话,而不是纯粹的关西方言。
所以,在安乐村的王家客店里,吴用抢在晁盖前头回答了何清问话,使用的应该就是客商们常用的标准音。
作为受过教育的文人,他的发音恐怕是七人之中最标准、最没有破绽的。
最后补充几句。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的梁山好汉们,是不是人人都能够讲一口标准流利的通用语?
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
要知道,现代普通话的广泛使用是花了巨大力气推广,以及教育深度普及的结果,就在不到百年之前,民国很多大师的国语都非常令人捉急,何况普通百姓。
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南京人安道全、王定六,苏州人马麟,湖南人吕方、蒋敬和一堆大北方人之间,存在沟通上的困难,甚至江州系的戴宗、二穆、二童都会有这个问题。
这里面,又涉及到另外一点,即
“文学设定”
。
在文学宇宙里,三国的武将们四处征伐,无论来自何方,对阵喊话,对方必然都能听懂;水浒里不识字的山东人李逵,跑到江西九江当小牢子,也不会因为方言问题混不下去;西游记就更厉害了,天上地下的神仙妖怪,个个都自带Buff,天然会说我大唐上国的语言。
然而,现实情况恰恰相反,玄奘法师是在学习了梵文及其它语言之后才完成了取经和译经的任务。
一方面是通用的标准语确实存在,另一方面是小说家通过设定回避了语言上的障碍,这种操作和今天电视剧的操作非常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