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句背后究竟有啥隐情和逻辑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5-02)480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一句谚语,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意思是我虽然怨恨伯仁,却没有想杀他的意思;但是因为我的怨恨使伯仁被人杀死,伯仁的死与我有间接的关系。讲的便是东晋政治家王导和周顗之间塑料友情的故事。

上述这句名句给人的之一感觉很容易是王导先生自我反思之后对良知的忏悔,但其实故事本身的核心逻辑却在于政治友谊的维护和运营上。王导对周顗这个所谓的朋友,是动了一招借刀杀人的。但从逻辑驱动上,引发朋友反目的主要责任却在周顗这个受害者身上。

这么说可能有点拗口,但其实大家只要反复进行“你不杀伯仁,伯仁为什么会因你而死?伯仁因你而死,你为什么又要强调你不杀伯仁?”这样的逻辑推演,就能感受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故事的主角周顗字伯仁,出自汝南郡望的周氏家族,家在汝南郡安成县(今河南省汝南县王岗镇一带)。

这种世家子弟在那个年代和社会,只要不从小且一直瞎胡闹,基本上都是能混出点名堂来的。周顗自幼刻苦勤学,博览群书,知书达理,再加上他人长得很是帅气和家境优势,成年后,是一个颇有名气的高富帅。

公子哥们的大圈子内也是分各种小圈子的,周顗因为过于洁身自好,所以被周围很多偏好于吃喝玩乐、欺男霸女的公子哥划为了不合群分子,批判为爱装清高分子。

可其实周顗只是选择了坚持主流的人生算法而已,与狐朋狗友吃喝玩乐太浪费时间和精力,会影响自己的社会形象。至于你们这些社会边角料对他的排斥和批判,对周顗来说,他根本就毫不在乎,因为你们很难对他的人生发展正向做功。

洁身自好、克己复礼的周顗在族中长辈以及社会名流心目中的印象日益高大上起来了,这孩子从不乱来,是个值得培养的好苗子。

久而久之,当时的士族名士贲嵩、戴渊等人也慢慢成为了周顗的粉丝。尤其是戴渊,当年被朝廷征辟之时,急着去洛阳谋前程,却先抽时间专程赶往汝南去拜访周顗。

从广陵郡到汝南郡,路有多远,戴渊的心就有多虔诚!

两人的初次见面,互相恭维之后必然也有互相较量,因为以后的秩序得定下来,免得大家搞不清谁才是真正的大哥。结果,一向能言善辩的戴渊被周顗教做人,基本上插不上啥话,算是被周顗深深折服了。

被周顗折服了的戴渊离开汝南之后,逢人就给周顗打广告,说周伯仁是天下英才,年轻有为,将来必成大器。这样的偶像和导师,大家值得拥有。

作为当时有口皆碑的后起之秀,周顗很快就得到了入仕的机会,但是周顗觉得自己还需要进一步厚积薄发,所以一再拒绝了。

直到弱冠之年,他继承了父亲武城侯的爵位,才出任了朝廷的秘书郎。

“八王之乱”时,周顗先是迁任了尚书吏部郎,后为东海王司马越之子司马毗属下的长史。亲眼目睹司马家那一地鸡毛的内讧之后,周顗心灰意冷地归野了。

永嘉之乱时,周顗随大流地逃往了江南以全家族和生活。

在偏安江南的岁月之中,周顗作为北方士族的知名人物,和亟需流量明星保驾护航的司马睿,一拍即合地互相需要着,从而成为了司马睿手下的重臣。也因此,周顗和东晋政权的总设计师王导相交莫逆。

建武元年,即公元317年,司马睿登基称帝,东晋正式挂牌上市了。周顗凭借能力和声望,被委以重任,成为了司马睿的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

司马睿称帝之后,急于证明江南只有一个老大,所以跟背后的资本大佬琅玡王氏开始闹翻了。从而导致手握重兵的王敦在永昌元年(322年)举兵杀向京城建康。

王敦带兵从江州杀向扬州之时,王敦的堂弟王导和一众在京的王家子弟相当尴尬,这是啥搞法?你王敦举兵在外,司马睿确实无法把你怎么样,但是我们身在京城,是非常容易被“连带考核”的。

于是,王导就经常带领族人跪在宫门前请罪,企图用这种方式自证清白。王导这种自证清白的方式其实是没啥含义的,你哥王敦确实造反了,司马睿如果想要绝后患或者泄愤,他确实有足够的理由杀了你们全家,至于你们是不是真的很无辜,确实不重要。

但幸运的是,司马睿这人是一个优柔寡断且外强中干的人,身边重臣刁协和刘隗多次劝他杀掉王导等人以震声威,他因为王导一直是他背后监护人的原因,不敢下手。

期间,备受司马睿信任的周顗入宫办事被跪在宫门外的王导给逮着了,便央求他在司马睿那里替自己美言几句。盐多不坏菜嘛,多个人帮自己说话,胜算总是会大一点。

不知道是事关重大还是性格高冷,周顗并没有搭理老泪纵横的王导。

但是,入宫之后,周顗却实事求是地给司马睿汇报了自己的看法,不管王导是否参与了王敦之乱,这个人暂时还真不能杀。因为东晋这个新生的摊子,基本上是他在背后设计和搭建的,要是把他给咔嚓了,很多摇摆不定的势力会因此走到朝廷的对立面。

司马睿其实也没那个尿性敢跟自己的导师王导掰手腕,于是觉得周顗那番话听着特别顺耳,便把周顗留在宫中喝了一顿大酒表示“你说得很好”。

周顗本来就比较好酒,再加上又是老板请客,激动的小心脏砰砰地跳,结果一不小心就多喝了两杯。

周顗出宫的时候,发现王导还搁那跪着呢。

王导一发现周顗喝得蛮嗨地从宫里出来,便赶紧满怀希望地想打听内部消息。但周顗觉得这事必须要司马睿亲自给你官方答案才好使,我也是一个打工人,怎么好给你答案呢?说没事了,万一司马睿突然肘起来了,就是要拿你王导杀一儆百呢?说司马睿还是没有原谅你王导,那不是逼着你王导走极端吗?所以,继续没搭理王导,而跟身边的人说模棱两可的反话,说自己要努力杀贼,以后换个更大的官当当。

致醉而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顾左右曰:“今年杀诸贼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

这事闹得王导心里很不愉快。不是说都是好兄弟吗?咋就这么现形呢?我搁这遭罪,你在宫中胡吃海喝,然后还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扬言要踩着王家的尸体上位。周顗呀周顗,你这是太不把我王导当兄弟了。

但周顗回到家里后,觉得和王导毕竟朋友一场,于公于私都应该帮王导多说几句好话,便再次写下了替王导一家求情的奏疏,派人送进宫去给司马睿。

但没过多久,司马睿和王敦之间的互撕就分出了胜负,脾气大但是本事小的司马睿彻底怂了,跟王敦打感情牌无效之后,让王敦率军入京了,自己成为了可想而知的傀儡皇帝。

手握生杀大权的王敦,自然是要进行相应的政治清洗的。但因为自己常年引兵在外,对于京城的一些内幕可能了解并没有弟弟王导那么清楚,所以很有必要找王导商议和确认“希特勒名单”。

最开始,王敦因为周顗和戴渊是南北之望,并没有打算杀周顗,而是打算拉拢他们,让他们位列三公。

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

但王导对于之前的事情耿耿于怀,所以故意不表态。

导不答

都是高级玩家,你王导不表态,王敦自然就明白你这是瞅这俩人不得劲呀。于是,便进一步降档次试探,说三公的待遇确实高了点,要不先给个尚书台的工作如何?

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

一直在生闷气的王导继续搁那修闭口禅。

又不答

前后两次被弟弟王导暗示的王敦终于明白点啥了,于是试探地问:要不把这俩人给杀了?

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

王敦继续不说话。

导又无言

举荐的时候不表态,那就是反对,追责的时候不开口求情,那就是同意。深谙职场潜规则的王敦秒懂,立马就把周顗个戴渊那哥俩给砍了。也不知道戴渊到了阴曹地府了解了真相,心里会作何感想?

但是,王导并没有因为周顗和戴渊之死而让往事都随风,他到宫中去整理了自己在宫门口演苦情戏那段时间司马睿和群臣之间的往来文字档案,看看谁反对、谁支持曾经比较“落魄”的自己,结果却发现周顗是真正使劲帮助营救自己的好同志。在奏疏中,周顗说愿意以周家数百口性命担保,王导不会谋反,奏请皇帝刀下留王导一族人身家性命。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

完了,冤枉好人了,人家周顗以全家数百人的性命为自己担保,自己却因为内心中那点小愤怒而对周顗落井下石、见死不救,这良心难安呀!再说,这事要是传出去了,以后自己可怎么做人呀?

于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王导同志对着自己的几个孩子说出了那句千古名句:“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

上述“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故事剧情其实并不复杂,也就是一起因误会而诞生的悲剧。

但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故事,却并不一定是很多人都读懂了的,否则,当下现实生活之中一定不会有那么多类似的事情层出不穷。

首先,在周顗身上,我们应该反思的之一个问题是抱大腿的事情。我们现在很多人眼睛往上看,对于那些身份和地位高于自己的人根本没啥抵抗力,只要有机会就会不管不顾地冲上去抱大腿。这其实是不对的。

其实我们的社会关系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坏,只有适合与否。有些外表光鲜亮丽的人,其实并不一定适合你去结交。因为他带给你的不一定是福,而极大概率是祸。

司马睿是什么身份?他就是一个公推的法人代表,能力和实力基本上都可以忽略。个中道理,大家想一想很多被人借身份注册公司的人就知道了,在工商登记中,你是老板,但其实在那个注册公司中,你啥也不是。

如果周顗真的活得通透,是不应该和司马睿走得太近的。因为司马睿一旦登上皇位,他就不是司马睿了,而是皇权的象征,是利益的焦点。你跟他走得太近,容易被人贴标签,而且是那种一出事就要人命的标签。

王导为什么求你帮忙,而不是求其他人帮忙?人家作为东晋的总设计师,把持朝政多年,除了你之外就没几个朋友或者马仔了?他只是觉得你和司马睿关系好,说话好使而已。如果你周顗是个普通人或者跟司马睿关系很一般,王导是不会苦苦哀求于你的,且事后也不会对你痛恨不已的。因为找人帮忙的人一般都会根据对方的状况有个心理预期的,他觉得这事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你没帮他,他就会记恨你;但如果这事对你来说也是难于登天,你帮不帮他,他都不会太过于计较。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人啦,有时候真的要有点自知之明,不要觉得所有的结交权贵都是一件好事。通常地,如果你觉得你能适应某个圈子,才去结交那些圈内人,是比较理性的。若过于强行、世俗地走上层路线,往往结局不会太好。王敦后面为什么要杀周顗,不就是因为你跟司马睿关系好,且自身名望大吗?

其次,希望大家能借这件事情,认真地思考一下“表达方式”的问题。

我们现在很多人,喜欢把“问心无愧”挂在嘴边上,但是请问,得不到别人认可的“问心无愧”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周顗进宫的时候,王导求你帮忙说好话,周顗一言不发,这实际上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事情。这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事情,在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沉默确实是更好的表达。老谋深算的王导其实不会因此而怀恨在心的。

周顗进宫之后,帮王导在司马睿那里求情,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不想得罪王导,这事其实干得也没毛病。

周顗出宫之后,继续不搭理王导,依然没问题。因为都是高级玩家,将来王导是会知道你曾经帮他出过力的。你也不会因为在光天化日之下和王导眉来眼去而引起其他人的非议。

但周顗喝醉了酒,牛逼哄哄地说反话就相当有问题了。你不光当众打脸王导,还进行了政治表态,于公于私,王导心里都不会太舒服。

有人会说,这是周顗在给自己进行忠臣人设包装,但包装自己不是这么包装的。因为你已经帮王导在司马睿那里求情了,你的政治立场已经备案了,再怎么包装都没用了。事情曝露之后,包括司马睿在内的所有人都会把你当成王导的同党。

其实,周顗最后的表达方式,就是将沉默进行到底。你只要不乱说话,别人就不会对你的言语有啥过分解读。但遗憾的是,周顗给自己加台词了,而且是相当不合时宜的台词。

你明明帮了王导,却非要发酒疯地把人家怼一顿。你可知道这是关乎人家整个家族命运的大事?这是都会“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雷区!所以,咱们真的要搞清楚,什么事是必须要实事求是的,什么事是可以适当胡说八道的。有些人,动不动就说要弄死别人,完了之后说自己是开玩笑的,要别人莫介意,可能吗?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思考一下“情绪管理”的问题。

尽管伯仁之死,主要是他自己作的,因为他在你死我活的权力游戏之中,并没有做到必要的严谨。但反观王导,他其实也是有问题的,那就是他过于相信自己的情绪认知了。

你周顗身为朋友,三番五次地冷落我,还公开表态要与我们王家为敌,这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所以我断难接受。这一点其实可以理解的。

但是,毕竟事关生死,你不能因为自己有点愤怒,就几乎是借刀杀人地把周顗置于死地呀。你完全有机会和有能力把事情暂时按压下来,等到真相大白的时候,再去做决定。玩了一辈子高端局的你,是不可能不知道哥哥王敦找你商量怎么处置周顗、戴渊的背后用意呢,也是不可能不明白你的沉默会给王敦带去什么样的暗示的。你的沉默,其实就是无声的判决书,你想周顗死。

一个人,永远不要在情绪激动的时刻去做任何重大决定。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后悔药可买,所谓的追悔莫及,其实都是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

你王导害死了周顗之后,流着泪说“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样真的能让你良心安宁吗?真的能让周围的人完全释怀和接受你和周顗之间的塑料友情吗?

总而言之,王导和周顗之间的友情是相当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的。总体而言,太过于自我的人,其实基本上都很难平衡好利益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的。

在情感上,王导和周顗可能都确实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毕竟有事愿开口、愿帮忙,这就是一种情感认同。但是,在利益上,两人其实并没有把对方视为真正的朋友,尤其是王导,他几乎是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凌驾在了周顗的生死之上。

痛定思痛,其实“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之类的事情,几乎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都容易随时发生,因为误会而互相伤害,这难道不很常见吗?

当下很多人其实都生活在一种浮躁的情绪之中,什么兄弟、朋友、闺蜜、死铁,张口就来,感觉他们就是搞情绪批发的一样,只要高兴了,谁都是他们患难与共的亲人!但一旦发生一点什么不愉快,瞬间就变成了老死不相往来甚至你死我活的仇人,这其实真的很没有必要。

请相信,通常的呼朋引伴,往往是没有太多价值和意义的。酒肉朋友,往往越少越好。真正能一心相交的朋友,不管是谁,都不会太多。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在精神和情感的世界里,其实不会太过于富有,所谓的精神富有其实大多是享受孤独。

我们交朋处友,一定要找那种三观相似、级别对等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才能与自己同气相求并尽可能减少彼此之间的利益冲突。利字当头的感情,一旦不平衡、不对等,就会产生埋怨和报复,就注定会分道扬镳!

另外,朋友之间的相处,一定要以真诚为先。朋友之间的一些互相帮忙和帮衬,小事应以不计较为主,大事应以有一说一为主。咱能做的、愿做的,事先摆明车马地说清楚,或者达成共识与默契,这样会更容易减少一些相互埋怨。

有些人在感情之中比较追求所谓的默契和包容,这是没问题的,但一定要记住,默契和包容是建立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的。比如夫妻关系中有一句话叫做“家庭不是讲道理的地方”,说得夫妻双方好像就不能讲道理、正常沟通一样。其实这句话的核心意思是劝我们不要认死理、不要过于较真。

感情不是磁铁石,自然吸引其实是很难的。永远不要轻易指望别人能秒懂你的内心世界,因为你会发现别人很难真正懂你,而你也不一定懂别人。

在人性之中,或许大多数人都是自私的,我们评价和判断情感的时候,切记不能过于站在利己角度去看问题,而是应该去“大胆怀疑,小心求证”,不能听风就是雨,也不能过于迷信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断。比如王导看到的周顗,就不是真实的周顗。

如果我们真正在乎某些事情和感情,即便不可能时时刻刻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但是一定要在重要关头、紧急大事上去换位思考,去慎重、客观地研究、调查。千万不要大事小事,全凭自己的情绪说了算。

请相信,人生的得失,整体上会趋于平衡的,有得必有失。比如王导,他在利益上似乎是个赢家,但是他那“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良心债很有可能成为他永远的心理负担。

世事洞明即文章,人情练达皆学问,这世间的一饮一啄皆是有因果缘由的!所以,希望大家就“伯仁之死”这么一件事举一反三,努力活成一个通透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2405/593705.html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名句背后究竟有啥隐情和逻辑” 的相关文章

曹参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曹参的一生是什么样的?最后的结局如何?

曹参,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政治家,汉朝第二位相国,史称“曹相国”。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曹参是西汉初期的著名将领,为人英勇善战,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大功。汉朝统一天下后他又先后担任齐相与相国,推行黄老之术,无为而治,把齐地与大汉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那么曹参是如何立功与治国的呢...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为何要举行千叟宴?之后都发生了什么?

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第六位皇帝,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千叟宴”,一定要说清朝康熙皇帝。为了体现仁孝天下,更为了笼络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康熙皇帝干了一件事:宴请65岁以上的老人。时值康熙六十大寿,他突发奇想,为了与民同庆,他与众大...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如果能统一三国之,一定会除掉哪些人?

刘备,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熟悉了。它的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三国之前,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霸业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韩信打仗那么厉害 最后为何会死在女人手里

对韩信在战场上百战百胜,为何却折在女人手上?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昔日,淮阴侯韩信在战场上,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初次独自带兵,便好似不费吹灰之力一般,直接灭了魏国,生擒了魏国国王魏王豹,还为刘邦带回一个薄姓女人,薄姓女人后来为刘邦生下了汉文帝。接着,韩信又带兵灭了代国...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白狼山之战张辽与许褚二人,谁的表现更好?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张辽自从归顺曹操之后,就一直受到曹操重用,也深得曹操的信任,大放异彩,除了经典的逍遥津之战,打的孙权落花流水,还有白狼山一战,张辽力斩单于蹋顿,大显身手,风头一度超过了许褚,夺得头功。那么,张辽凭什么力压许褚,夺了头功呢?在正史中,...

张翼: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在钟会之乱中被乱军所杀

张翼: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在钟会之乱中被乱军所杀

张翼(?-264年),字伯恭,益州犍为郡武阳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张翼历任梓潼、广汉、蜀郡三郡太守,出任庲降都督,后随诸葛亮和姜维北伐,官至左车骑将军,领冀州刺史。初封关内侯,进爵都亭侯。蜀汉灭亡后,魏将钟会密谋造反,成都大乱,张翼亦为乱...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刘备作为三国一方霸主 刘备是伪君子还是仁君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刘备是仁君还是伪君子?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三国时期,群雄逐鹿,天下三分,天下陷入了魏蜀吴三国竞争的时期。放眼三国的君主中,除了吴国孙家的后代子孙算是封疆大吏的后代,受到了祖辈的福泽,其他两人几乎都是出生卑微。东汉末期宦官把持朝政,曹操背后有着宦官...

陆抗:东吴后期名将,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

陆抗:东吴后期名将,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赤乌八年(245年),陆抗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建武校尉,统领父亲陆逊五千部众。 赤乌九年(246年),迁立节中郎将,把守柴桑。建兴元年(252年),拜奋威将军。太平二年(257年),拜...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