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曹操想先灭吴后灭蜀,为何他们都想打东吴?

中国历史7个月前 (05-07)580

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曹操想先灭吴后灭蜀,为何他们都想打东吴?

前言

中国历史中,三国时期被视为战争与权谋的巅峰之作

。在这个战乱纷争的时代,刘备和曹操是两位备受瞩目的角色,而他们都有着同一个目标:攻打东吴。

在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孙权无疑是最弱小的一方。然而,他却是唯一一个能够全身而退的人。然而,为何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而曹操却想先灭吴后灭蜀呢?

一、先吴后蜀,曹操的战略布局

"先发制人,才能占据主动权。"

这是曹操一贯秉承的作战理念。在他看来,孙权虽然实力单薄,但却是个不可小觑的对手。因此,他将主要 *** 在合肥一线,准备先发制人,一举歼灭东吴。

曹操的战略考量

曹操对孙权的评价并不高: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他认为孙权反复无常,难以信任。而且,孙权在汉末战乱中只是捞了一点残渣,根基单薄,攻其不备,必能速胜。

与此同时,曹操对刘备却没有这样的决心。尽管刘备在汉中占据了一些地盘,但曹操并未全力出击,只是派出部将应对。他更多的是在防范孙权突然袭击。

可见,在曹操的战略布局中,先吴后蜀是他的核心思路。他铁了心要报赤壁之仇,而对付刘备则只是权宜之计。

曹操之所以如此看重孙权,除了对方实力单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报仇雪恨。赤壁之战,曹操遭受了重创,这是他一直无法释怀的耻辱。因此,他恨不得亲手消灭东吴,以雪前耻。

而对于刘备,曹操虽然也视其为眼中钉,但却没有那种迫切的仇恨感。毕竟,刘备只是一个地方割据者,与自己相比,还差得太远。曹操更愿意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孙权身上,先解决这个眼中钉,再与刘备一决高下。

征伐东吴的行动

为了实现先吴后蜀的战略目标,曹操亲自率军多次出征东吴。他不仅在水陆两路发动进攻,还亲自督战在前。建安十四年春,曹操

"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十七年冬,他"公征孙权";十八年春,他"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

一次次的亲征,充分说明了曹操对于消灭孙权的决心。他不愿意将这项任务交给手下,而是亲自上阵,可见其对此事的重视程度。

如果不是英年早逝,曹操必定会全力以赴,直至东吴覆灭。他的军事才能和决断力,足以令孙权望而生畏。可惜的是,命运弄人,曹操最终未能完成这一宏图。

二、先吴后魏,刘备的战略选择

与曹操的战略布局不同,刘备则是先吴后魏。在他看来,孙权才是更容易对付的对手。

刘备的战略考量

刘备占据荆州大部之后,在建安十四年到二十三年间,襄樊一线基本没有大的战事。可见,他并不想主动挑衅曹操。

相反,他对孙权可没这么客气。当得知关羽被孙权所害后,他勃然大怒,决定先下手灭了孙权,再对付曹操。

这其中,自有刘备的考量:

1. 孙权实力单薄,先下手更为便利;

2. 报关羽之仇,才能服众;

3. 灭吴后,再对付曹魏,更有胜算。

刘备之所以将孙权列为首要目标,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孙权实力较弱,相对容易对付;二是报复关羽之仇,以此来巩固自己在蜀汉的地位。

相比之下,曹操虽然实力强大,但刘备并不急于与之决战。他更愿意先解决眼前的孙权问题,然后再与曹操一决高下。这样不仅可以报仇雪恨,还能为最终与曹操的较量积累实力。

伐吴初战

刘备亲自统帅大军,沿江西进。起初,他的将领如吴班、冯习等打得有声有色,攻破了陆议、李异等人的阵地。就连南方的蛮夷部落,也纷纷遣使请兵,表示愿意效力刘备。

一时间,孙权内忧外患,形势万分危急。如果曹操在这时从背后出手,东吴恐怕难逃覆灭。刘备的这一战略选择,可以说是相当明智的。他先解决了眼前的孙权问题,这不仅可以报仇雪恨,还能为最终与曹操的较量积累实力。

而且,当时的形势也确实有利于刘备。孙权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如果曹操能够趁机出手,东吴必将难逃一劫。可惜的是,曹操英年早逝,错失了这一良机。

三、曹丕错失良机

可惜,曹操英年早逝,继任的曹丕似乎并未完全继承了他的战略眼光和魄力。正是这一缺陷,让他错失了在刘备伐吴时介入的良机。

刘晔的劝谏

当时,曹魏谋士刘晔就明确向曹丕指出了这一良机:

"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

他极力劝说曹丕乘刘备之厄,联手消灭孙权。而且,他还断言刘备必然乐于与曹魏分割孙权的地盘。

刘晔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相当精准和深刻的。他洞悉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正是消灭孙权的更佳时机。如果曹丕能够及时出手,东吴必将难逃一劫。

更重要的是,刘晔还预测到了刘备的反应。他认为,刘备必然会乐于与曹魏分割东吴的地盘,因为这样既可以报仇,又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无疑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曹丕的犹疑

然而,曹丕对此却犹疑不决。直到夷陵之火已经熄灭,孙刘联盟出现了恢复的苗头,他才醒过神来,命令诸将出征南郡。可惜,这时已经太晚。刘备的主力已被歼灭,孙权亦已撤军归营。曹丕的行动,就如同锱铢太晚,黄瓜菜都凉了。

曹丕之所以会错失这一良机,主要是因为他缺乏曹操的远见卓识和决断力。面对刘晔的劝谏,他犹豫不决,未能及时出手。等到他终于醒悟过来时,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这却是曹丕的一大失策。如果他能够及时出手,联手消灭孙权,不仅可以报仇雪恨,还能大大增强自己的实力。但可惜的是,他错失了这一良机,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孙权逃过一劫。

四、诸葛亮的联孙抗曹

在刘备伐吴的过程中,诸葛亮和赵云等人则是坚定的

"联孙抗曹派"

。尽管孙权已经背信弃义,杀害了关羽,但他们仍然幻想着与孙权重修旧好。

赵云的一厢情愿

赵云曾极力劝阻刘备伐吴,他认为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

。他主张先灭曹魏,届时"吴自服"。然而,赵云的想法未免过于天真了。当时刘备仅剩的半壁江山,又怎么可能与曹魏一决高下?更何况,孙权已经背叛了刘备,报复之心何以能灭?

赵云的这番话,可以说是相当理想化了。他认为先灭掉曹操这个"国贼",东吴就会自动归顺刘备。但这显然是一种过于乐观的想法。

当时的形势是,刘备已经失去了荆州,实力大大削弱。而曹魏虽然也有些内忧,但依然是三国鼎立中最强大的一方。在这种情况下,刘备要独自与曹魏一决高下,几乎是不可能的。

更何况,孙权已经背叛了刘备,杀害了关羽。刘备如何能够再次与之联手抗曹?这无疑是一种天方夜谭。赵云的这番话,可以说是完全脱离了现实。

诸葛亮的隆中对

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也可以说是一种理想化的想法。他希望借助南方蛮夷的力量,来夹击孙权。但这显然忽视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关羽的遇害,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这不仅让刘备的实力大大削弱,也使得"隆中对"的策略难以实施。毕竟,没有了关羽这个重要的支柱,刘备的军事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因此,诸葛亮的这一策略,也只能成为一种理想化的设想。它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难以真正付诸实施。这也是刘备最终没有重用诸葛亮的重要原因之一。

结语

孙权能够全身而退,的确也有一些运气的成分在内。但从更深层次来看,这其实是曹丕和刘备继任者们的短视所致。

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如果曹操和刘备能够联手出击,孙权必将难逃一劫。但现实往往残酷,英雄也并非永远有用武之地。这也让人不得不感叹: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05/594088.html

“刘备想先灭吴后灭魏,曹操想先灭吴后灭蜀,为何他们都想打东吴?” 的相关文章

郭孝恪:唐朝初年名将,屡立战功,最后以身殉国

郭孝恪:唐朝初年名将,屡立战功,最后以身殉国

郭孝恪(?~649年),本名郭敬,字孝恪,许州阳翟人,唐朝初年名将。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早年参加瓦岗起义,跟随徐世勣把守黎阳。归降大唐,授宋州刺史、阳翟公。秦王李世民东征洛阳时,献上“固守虎牢,军临汜水,随机应变”策略,取得虎牢之战的胜利,拜上柱国、贝赵江泾四...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西晋时期官员、名士,他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

王澄(269年~312年),字平子,琅琊临沂人,西晋官员、名士,平北将军王乂之子,太尉王衍之弟。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们一起看看吧。王澄出身世家,少有盛名,勇力过人,爱好清谈。举止放诞,不拘礼俗。少历显位,累迁丞相(司马颖)从事中郎、司空(司马越)长史。迎驾有勋,册封南乡...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东汉末年蜀汉名将,是老当益壮的代名词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破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定军山之战中,黄忠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拜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加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其实是很有才华的,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张松(?-212年),字子乔(字永年为演义混淆,实为蜀中另一位名臣彭羕的字),蜀郡成都人,东汉末年刘璋部下。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建安十三年(208年),张松为益州牧刘璋别驾从事,被派遣至曹操处而不为其所存录,因而怀怨恨。回蜀后,劝刘璋与曹操断绝关系,并说璋连好刘备;其...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平生忠清款亮,忧公如家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刘璋时,杨洪历任诸郡吏。刘备定蜀,任杨洪为功曹。诸葛亮向杨洪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刘备征吴失利,汉嘉太守黄元举兵反...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陆云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陆云(262年-303年),字士龙,吴郡吴县人,三国东吴后期至西晋初年文学家、官员,东吴丞相陆逊之孙,大司马陆抗第五子。与其兄陆机合称“二陆”,曾任清河内史,故世称“陆清河”。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轶事典故夜谈道学当初,陆云曾经出游,想逗留寄宿在故人家里,黑夜迷...

曹休对曹魏做出了哪些贡献?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曹休对曹魏做出了哪些贡献?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太和二年(228年),曹魏与东吴爆发石亭之战。大司马曹休率领十万魏军讨伐东吴,结果被陆逊率领的三万吴军打败,损失惨重。曹休年少时被曹操誉为曹家“千里驹”,在抗击蜀汉与东吴的战斗中表现突出,有很好的军事能力,那他为何会在石亭之战...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后世是如何评价王珣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 ,小字法护,琅琊临沂人。东晋时期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珣出身琅琊王氏,初任大司马(桓温)主簿,深得桓温敬重,累迁琅邪王友、中军(桓冲)长史、给事黄门侍郎。太傅谢安当政,授秘书监。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