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周总理在淮安的纪念馆正式举行开馆典礼,谁也没想到
1992年,周总理在淮安的纪念馆正式举行开馆典礼,可是谁也没想到这个典礼居然没有一个官方人员参加,十分冷清,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这竟是邓颖超的决定。
在1992年的一个寒冷的冬日,淮安周总理纪念馆的开馆典礼在一片冷清中举行。
本应热闹的场面却空荡无人,唯有风吹过时,仅闻清冷的呼啸声。
原本人们以为会出席此次典礼的 *** 人均未出席,不仅如此,就连邓颖超本人也未到现场,只是派出了自己的秘书。
然而殊不知,这一切都是邓颖超亲自安排的。
邓颖超和周恩来两人相识于革命的烽火岁月,他们彼此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信仰,携手并肩,共同书写着革命的辉煌篇章。
这两位伟人的相遇并非一见钟情,他们的爱情可以说是一段渐进而又深刻的缘分。
故事要从革命烽火中的上海说起。
那时的上海,正是一个纷乱复杂、充满 *** 与冲突的城市。
年轻的周恩来,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满腔热血,踏上了解救苍生的征途。
而邓颖超,也满怀赤子之心,在这座城市里参加各种青年活动。
两人的初遇是在一次偶然的 *** 上,周恩来在一场演讲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才华和领导力,那时的周恩来便在邓颖超心中留下了一道痕迹,但是二人也只是止步于相熟而已。
真正让他们感情迅速升温的是在周恩来去欧洲留学的时候。
当时他们几乎每几天都要互通音信,周恩来在欧洲留学期间他们两人的书信甚至多达三百多封。
两人的感情也渐渐升温,终于在周恩来快要回国时,二人走上了谈婚论嫁的道路。
他们的相识源于共同的理想和信念,而相知则是在革命斗争中的磨砺。
周恩来和邓颖超在革命的火线上并肩作战,共同承担着艰难险阻。
他们之间的相知,不仅仅是政治上的默契,更是心灵深处的默契,在革命的洪流中,周恩来和邓颖超选择了相互依偎,共同度过余生。
他们的婚姻,并非只是爱情的维系,更是对革命事业的共同追求和责任担当。
当时的淮安周总理纪念馆建成后,相关人员之一时间就给邓颖超发去了邀请函。
可是当年正值江苏水灾,而淮安更是严重受灾区,为了不浪费人力资源,邓颖超几经思索后选择了从简举办典礼,越简单越好。
因为如果典礼那天风光大办,各式人员齐聚一堂,必然会引得当地的人民纷纷前来围观,人员一多,管理起来就十分困难。
这对还有沉重抗洪救灾任务在身上的淮安 *** 来说负担十分重,邓颖超之一个考虑的永远不是自己或者丈夫的风光,而是实际的为人民着想。
典礼的现场虽然冷冷清清,但每一片空旷的角落,都蕴含着邓颖超和周恩来之间那段凄美而深情的往事,以及他们二人高尚的品格。
参考资料:
《邓颖超的婆家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