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年上海解放第三天,李克农致电陈毅:不惜一切代价要找到李静安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前言
黎明前的夜最黑暗,而有人苦守在战场,却仍然没能盼来黎明。
1949年5月27日,上海正式宣布解放,上海人民终于迎来了曙光。
然而,在上海市市长的办公室内,气氛却有些不一般,市长陈毅正阅读着一份急报,而报上这个人的名字,他却从未有所耳闻。
来报人是陈克农,情报部部长亲自寻人,此人必定身份不一般。
这个人的名字就叫做李静安,他曾有一个所有人都十分熟悉的化名——李白。
但此李白非彼李李白,今天要说的这个“李白”,没有诗人的豪放,却有革命人的无畏精神。
他到底是谁呢?为何会引起如此重视,最终有结局如何呢?
黎明前夜
1949年5月7日,上海某处看守所内的李静安看着皎洁的月光,心中多了一丝怅然。
他已经认定,也许这就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日了。
这一次他面对的对手不一般,是 *** 更大的特务头子——毛森。李静安曾数次死里逃生,但凭借他的经验,这一次是凶多吉少了。
李静安这个人,往大一点说无非就是一个普通的 *** 员,但是他做的工作却一点也不普通。
他的交流,不在于真枪实弹的碰撞,而是一波波电波的流传。
从无线电培训毕业的那一刻起,李静安就注定了自己的终身事业。在战争中的另外一个战场就是秘密电台。
战争情报的传递就是从一台台发热的电报机的敲动中实现的,而李静安作为电报员中的一位,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他15岁离家参加革命,25年弹指一挥间,到1949年,他已经从事了18年的秘密电台事业。
许多情报经过李静安的手,又转递到中央,为接下来的战争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李静安的情报一直在变,敌人也一直在变。
童年时期,李静安最恨的是封建的统治,是不平等的社会地位。
于是,他选择抛弃一切去追求革命,去追求真正的自由,辍学之后他加入了 *** 。
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的信仰,而 *** 也带领着李静安,找到了他的终身事业。
1931年,李静安正式投身秘密电台。7年后,抗日战争正式爆发,李静安的敌人变成了侵略者——日本人。
秘密电台的工作时刻充斥着危险,万一被敌方的信号捕捉,就有被抓捕的风险。
即使李静安已经非常谨慎,但还是百密一疏,被发现了踪迹。
1942年,李静安和妻子正在家中发送情报,就遭受到了日军的突袭。日军在他的家中找到了发报机,他和妻子也被关进大牢审问。
然而,日军显然是低估了 *** 人的意志,即使是酷刑也没能让这对夫妇掉下一滴眼泪。
李静安看着誓死不说出情报的妻子,就知道二人之前的感情是对的。
原本,组织只是想让他们能够掩人耳目,不让敌军发现李静安的生活作息有问题,让他们伪装成一对夫妻。
谁成想,在战争中二人产生了真正的情谊,这份情贯穿了二人的一生。
也让1949年,李静安在生死关头,也想见上妻子一面。在牺牲前,他对妻子说:“不用担心,我无论生或死,都是欣慰的。”
李静安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为什么 *** 如此痛恨他呢?
情报传递能手
电台就是李静安的生命。
在情报传递面前,时间和距离都不能够是阻碍。
夜深人静的时刻,就是李静安工作的开始。因为情报传递的距离过远,只有在这时候,才能达到更佳效果。
于是一个“夜猫子”诞生了,在凌晨时分李静安敲下一个又一个情报,从上海传送到遥远的中央。
情报中的每一个细节,李静安从来不敢怠慢,一旦错漏那可能是千百、甚至数万人的姓名。
为了不被发现,李静安像所有秘密电台的同志一样,只用化名。
他是李静安,但也是李白,是李朴,但他的名字并不重要,工作才是之一位。
李静安与所有革命战士的努力没有白费,1945年日本侵略者被驱离中国国土,然而喘息只是片刻。
很快新的战争打响,这一次敌人是 *** 。
战争再次席卷,而李静安的工作也马不停蹄的启动。
淮海战役打响,一份份重要情报从李静安的手中传递,战争的胜利,秘密电台功不可没。
李静安的儿子经常会回忆起父母工作的那段岁月,还天真懵懂的孩子,看着父母小心谨慎的生活直到懂事,才明白其中的滋味。
这一代革命战士的信念着实让人敬佩。
也就是这样一个李静安,成为了敌军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一次传递情报的过程中,李静安的信号被 *** 捕捉到, *** 士兵立刻前往李静安的住所,将他抓捕。
在楼上,李静安其实已经看到了士兵的脚步逼近,但是,为了能够守护住关键的情报,李静安选择先销毁电台。
就这样,在本就不充分的时间逼迫下,李静安落入了魔爪。
在被捕前,李静安发出了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次电报。
平常,李静安的电报一向是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然而这最后一次电报,却带着无尽的思绪。
三声紧急电报敲下,李静安和当时正在并肩作战的同志做了最后的道别。
所有惨绝人寰的刑刑逼供,都被用在了李静安的身上。
30多种酷刑就算是换成金刚铁板的身体,都不一定能够承受。老虎凳的压迫让李静安的双腿被折断。
指缝塞牙签,都已经是最不起眼的伎俩了,但李静安咬紧牙光,愣是一个字都没有说出口。
此时正是上海解放的前夕,而李静安却陷入了生死关头……
永不消逝的电波
20天后上海解放,可却迟迟找不到李静安的身影。
时任情报部部长的陈克农慌了神,这样一个大功臣,怎么会消失的无影无踪呢?
无奈之下,他只好寄希望于当年的市长陈毅,希望能动用力量找到李静安。
即将解放的消息已经传遍了大江南北,最后一次被抓住后,李静安已经嗅到了解放的气息。
他早已将个人生死置身事外,提到死,他毫无畏惧,提到解放,他的脸上才绽放出笑容。
李静安失踪后,遗体的问题一直是个谜。
李静安妻子一直怀着忐忑的心情,奔赴一个又一个遗体认领现场。
直到一处寺庙中被挖出遗体,才真正找到了李静安的遗体。最终,他们找到的只有李静安的死讯,他已经被残忍的杀害。
李静安的死讯传来,无数战士都十分悲痛。
但李静安的人走了,他的精神却远没有结束。
李静安的情感真挚而细腻,在流传下来的十几封家书中,他关爱家人,思念故乡,对自己手中掌握的机密情报守口如瓶。
对待爱情和家庭,李静安也是如此的让人难以忘怀,至此李静安去世后,裘慧英今生没有再嫁。
将自己的生命全身心投入进了国家建设中,直到去世之前,仍然在工作。
最重要的是,作为一个做出重大贡献的隐蔽战线战士,李静安的故事并没有被大众遗忘。
他的故事被改编为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受到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剧照
从电影中,观众看到的是一个 *** 人的决心与使命,这也让这部电影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直到现在,由这个故事衍生出的其他模式的艺术改编,仍然在上映。
而李静安的故居,也被很好的保留了下来。
曾经李静安在工作中不能够和人轻易透露的往事,如今成了后辈年轻人追忆革命的有力依据。
从李静安的视角中,展开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战争。
李静安是隐蔽战线的一员,他的生活状况,正是印证了当年的生存处境。
这一批无畏的战士,用生命证明了信仰的可贵,只要理想不死,信仰的灯火就永远不会熄灭。
他们的工作可能是无名的,但是他们的贡献不是,所有中国人都会记住他们的名字,记住他们所有的壮举。
结语
在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动一动手指就能够改变一场战争的局势。
他们和冲锋陷阵的士兵一样,随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被捕捉到痕迹就可能是生死一线。
但他们不后悔,他们更不会退缩。
在战争时期,有无数像李静安一样的战士,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将国家解放和人民幸福,放在之一位。
他们的心中,先是国家,再是人民,最后才是自己。
让我们一同感谢先辈的英勇牺牲,没有他们的努力,就没有新中国美好的今天。
李静安最后写下的家书
而现在的中国,年轻人也在传递着先辈的精神,在一次次爱国精神的洗礼中,砥砺前行。
用知识与行动作为武装,开辟一个更加强大、富强的中国。
假若革命先烈们能够看到今天的局面,一定也会无比欣慰。
参考文献:
[1]吴德胜.追寻《永不消逝的电波》背后的感人往事[J].世纪,2022,(05):4-10.
[2]曾三,赖世鹤.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怀念革命烈士李静安[J].档案时空,2017,(09):32-34.
[3]苏采青.血洒上海滩的前辈战友——李静安烈士[J].党史文汇,2014,(01):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