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传800多年,被日本“偷走”,这项中华绝技在河南大叔手中复活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 前言 ≻—●
在中国一处不知名的荒村中,藏着一项消失800余年的技艺,这里曾一夜之间沦为尸山火海,工匠们为了保护这项技术不落入外敌之手,不惜用自己的鲜血进行捍卫。
但令人无法接受的是,这项用中国工匠生命“封印”的技术,竟然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日本人偷走,日本甚至还恬不知耻的给这项技术起了新的名字据为己有。
所幸在一位河南人10余年的努力下,这门失传已久的技艺终于重新被中国人所掌握。
那么800多年前到究竟生了什么才会致使这项技术消失?日本又是通过什么手段将老祖宗留下的技术盗走的?
●—≺ 起源 ≻—●
在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有一位名为柴战柱的六旬老人,别看此人的外表其貌不扬,然而他却是享受国务院 *** 特殊津贴的专家,有着中国轻工大国工匠的身份。
柴战柱之所以能享有如此厚待,其主要原因是他手里面掌握着一项绝迹800多年的技术:当阳峪绞胎瓷烧制技艺。
这项技术起源于中国唐朝,却在北宋末年突然销声匿迹,在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倭奴发现了古代遗留下来的绞胎瓷,并将其带回日本,偷偷学到了这项技术。
绞胎瓷烧制工艺在日本发展了仅仅几十年的时间,当地便诞生了许多掌握绞胎瓷技术的人,比较知名的人有松井康城和伊藤赤水。
日本对这项从中国偷来的技术非常喜爱,从而铸就了绞胎艺术在日本的影响力,并在日本的宣传下迅速传入西方,不少欧美国家的艺术家纷纷加入绞胎瓷的创作中。
可悲可叹的是,这项起源于大唐的技术在当时那个时期仅仅只是在海外被发扬,身为发源地的中国却坐上了“冷板凳”。
在早期, *** 绞胎瓷主要有三个地方,分别为河北磁州的冶子窑、河南安阳的观台窑以及河南焦作的当阳峪,在这三个窑厂中,当属焦作当阳峪走出的绞胎瓷最为精美,同时 *** 工艺也是最难复刻,完全可以称得上是绞胎瓷的正统传承。
唐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且更具包容性的朝代,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极为频繁,一个开放的朝代往往会带来新生事物的产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绞胎瓷宣告了诞生。
根据考古发掘以及文献资料记载,唐代生产绞胎瓷的窑口,主要分布在河南巩县的黄冶窑、登封曲河窑、陕西耀州窑等,其中规模更大的就是河南巩县的黄冶窑。
宋朝建立初期,黄冶窑开始走向衰落,焦作修武县的当阳峪窑取而代之,之所以能在众多窑口脱颖而出,主要归功于当阳峪具备极佳的 *** 条件。
修武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黄帝册封的“陶正”宁封子就是在此地烧制陶器,死后便被葬于修武北山之上,而当阳峪窑现隶属的焦作市,也是因为生产陶瓷器而得此地名。
随着当阳峪的崛起,绞胎瓷在北宋时期发展到了顶峰,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 *** 工艺,前朝都无法与之比拟,可到了北宋末年,这项技术却突然绝迹,就连当阳峪窑厂也消失在了茫茫历史之中。
●—≺ 技艺灭亡之谜 ≻—●
公元1125年,北宋联合金朝灭掉了辽国,金统治者看着软弱无能的北宋 *** ,转而将屠刀对准昔日的盟友,出动大军南下进攻北宋。
北宋的朝廷丝毫没有察觉到金人的动静,腐朽的统治者正在摆酒庆祝辽国的覆灭,皇帝与大臣在宫中寻欢作乐,从而导致金军长驱直入。
到了1127年冬季,距金人进攻才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北宋都城开封城便宣告了沦陷,金人俘走了徽钦二帝及一众皇室宗亲,并抢走了大量的财物北上。
值得一提的是,徽钦二帝父子虽然在军事上一塌糊涂,却在艺术方面造诣颇深,没事就爱写字绘画,并且这对父子还有鉴定瓷器的绝活,即便他们当了俘虏,也要带上一大批好字画和瓷器,其中包括了当阳峪烧制的绞胎瓷。
但由于路途颠簸,导致绝大多数绞胎瓷在路途中破碎,等到了金国的上京城后,绞胎瓷已经所剩无几,徽钦二帝将这些瓷器视若珍宝,每天都要摆在案头欣赏。
有一次金国狼主前来徽钦二帝住处,顿时就被桌案上的绞胎瓷所吸引,于是抢走了几件绞胎瓷,带回自己的宫中炫耀,妃子和亲王们见状,纷纷向狼王索要。
为了得到更多的绞胎瓷,金人再次南下去到修武的当阳峪窑厂,只见此地瓷窑遍地,窑火遮天蔽日,看到有如此之多的烧窑人,金人再次动起了歪心思。
金人在当地张贴布告,通知当地窑主,每座窑口拿出10件精品,并推选出3名工匠,在10天后 *** 起来进行比赛,如果 *** 出的作品足够优秀,那将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奖励。
金人素以狼子野心著称,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好心?他们真实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精品瓷器和优秀工匠 *** 在一起,好方便一并掳走为金国服务。
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金人的阴谋诡计遭到了泄露,窑厂的人们听闻此消息愤怒不已,他们不愿意当亡国奴,于是经过商议后决定离开当阳峪南下。
窑厂的人们将自家的精品绞胎瓷尽数带走,至于那些品相一般的以及正在烧制中的瓷器,人们选择了全部砸碎,宁可让其毁掉也不留给金人,做完这一切后,部分人就逃到了南方,可也有一些人却来不及逃走。
十天之后,金人满怀期待的前来窑厂,结果却看到了成堆成堆的碎片,金人一怒之下,开始屠杀那些还未来得及离开的人,并放火进行焚烧,曾经的绞胎瓷烧制厂一夜之间,沦为了尸山火海,当阳峪窑厂毁于一旦。
●—≺ 日本盗窃技术 ≻—●
随着当阳峪窑厂被毁,绞胎瓷的烧制工艺也逐渐失传,而那些当时没被砸掉绞胎瓷也由于时间的流逝变得越来越少,最终国内仅剩下了可怜的60余件,比元青花还要稀有。
进入到1896年,此时距离绞胎瓷技术失传已过了近800年,当时正值列强入侵的年代,有一个英国公司觊觎焦作的煤炭资源,于是通过各种手段取得了焦作的煤矿开采权。
1933年,一个叫做司瓦洛的英国人来到焦作的英属公司任职,在此期间,他在当阳峪窑挖到了大量绞胎瓷的碎片,于是邀请瑞典的卡尔贝克来到焦作,二人合伙掠走的大量的文物标本,并写了一篇名为《关于焦作陶瓷器的记录》的报告。
不久后,日本的古陶瓷专家小山富士夫也来到了中国,在机缘巧合下得到了那篇报告,从中得知了当阳峪绞胎瓷存在的价值,于是去到焦作进行了实地考察。
1941年,小山富士夫写了一本名为《北宋修武窑》的书,在书中详细描述了绞胎瓷的外观与历史,一经发布就在日本陶艺界引起了轩然 *** 。
日本对中国的古文化有着变态的痴迷,特别是唐宋年间,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工艺 *** 都要照搬过去, *** 精美的绞胎瓷他们自然不会放过。
看完小山富士夫写的书,日本陶艺家对当阳峪绞胎瓷标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逐渐将其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形成了一种新的陶艺形式,日本将其称之为“练上手”。
日本偷走绞胎瓷的 *** 工艺后,这项在中国失传800多年的技术再次现世,可偷来的技术毕竟只是个皮毛,日本所谓的“绞胎”充其量就是个制陶工艺,真正烧制成瓷的作品少之又少,且品相根本无法与当阳峪的相提并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 *** 十分重视对绞胎瓷技艺的恢复与发展,于是故宫博物院派出了陈万里等陶瓷专家,前往叫做当阳峪进行实地调查研究。
在此之后,陈万里发表了一片名为《谈当阳峪案》的考察报告,使得当阳峪绞胎瓷的历史价值逐步被人们所知悉。
随着关于当阳峪窑厂的报告传开,大批陶瓷收藏爱好者前往焦作,只可惜他们前去的目的并不是研究如何恢复绞胎瓷的 *** 工艺,而是大肆拾捡窑厂遗留的瓷器碎片。
●—≺ 重生的技术 ≻—●
时间来到1957年,修武县在当阳峪村东头成立了陶瓷厂,其目的就是为了恢复800多年前绞胎瓷的 *** 工艺。
但碍于条件的限制,再加上没有任何 *** 资料可以参考,导致瓷厂尝试多次均以失败告终,为此,当地还成立了专门的实验小组,经过几百次的失败后,最终在1978年成功 *** 出绞胎瓷,可却仅有几件而已。
3年以后,中央工艺美院的梅健鹰教授在参观故宫博物馆时,看到了两件宋代当阳峪绞胎瓷,他顿时被其所吸引,于是千万个了当阳峪实地考察,对失传的几种代表性绞胎瓷装饰纹理进行研发,最终成功烧制出来了绞胎瓷,且与当阳峪绞胎瓷差别不大。
虽然梅健鹰教授烧制出来的绞胎瓷 *** 工艺能够媲美北宋时期的当阳峪窑厂,可却没有掌握技术核心,没办法批量进行 *** ,而且当时的他已经是位70多岁的老人,抽不出太多精力投入到绞胎瓷的复刻工作中。
1989年,又有一个人来到了当阳峪瓷窑旧址,此人是年仅25岁的柴战柱,他从小就热爱瓷器,再加上他是个土生土长的焦作人,对于自己故乡生产的绞胎瓷更为重视。
为了能让绞胎瓷工艺真正“复活”,柴战柱除了在当阳峪遗址上搜集碎片外,还会走家串户购买百姓收藏的瓷片。
之后,他将这些瓷片带到景德镇,开始进行烧制实验,仅仅是在研发过程中用于记录数据的纸张,就装满了10个大箱子。
在 *** 时,柴战柱甚至还卖掉了家里面唯一的住房做抵押,而且还借遍了身边的亲戚好友,前后耗费十余年时间。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0年年底,柴战柱成功烧制出了20多件绞胎瓷,其 *** 工艺几乎完美还原了北宋时期的当阳峪窑厂,这意味着当阳峪绞胎瓷工艺的新生。
两年以后,柴战柱烧制的当阳峪绞胎瓷传统工艺通过了省级鉴定,并获得了省级成果三等奖,柴战柱也因此被誉为了“中国当阳峪绞胎瓷之一人”,并在之后的日子里获得14项国家发明专利、150多项国家专利、2项省级科技成果,他的作品更是多次获奖。
●—≺ 小结 ≻—●
现如今,当阳峪已经拥有了近30家陶瓷企业,形成了产业集群,并被评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村,这座荒废了800多年的山村,终于重新恢复了它原本的价值。
而柴战柱也没有选择藏着掖着,他与河南理工大学联合成立了“河南理工大学绞胎瓷教研基地”,挖掘和培养绞胎瓷文化产业人才,并会前去其他学校宣传绞胎瓷的历史文化,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工艺的存在。
虽然现在是个大力推行科技强国的时代,但中国的古代的文化产物也应该有人去发掘,一个国家不单单要用科技强军,同时也要注重文化修心,强大的军事实力再加上人民对祖国文化的认可,这样的国家必将处于不败之地。
主要信息源:
1、原文登载于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5月1日硕士毕业论文:《当阳峪绞胎瓷的继承与发展研究》
2、原文登载于《焦作大学报》2012年6月15日:《当阳峪绞胎瓷盛衰之我见》
3、原文登载于期刊《检察风云》2015年5月15日:《沉寂近千年的“瓷中君子”》
4、原文登载于期刊《河南科技》2016年3月25日:《焦作绞胎瓷:创新之火 传承不息——访绞胎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创承人、焦作市金谷轩绞胎瓷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柴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