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秀才为何死命考举人?因为举人有一项特权,是个男人都想要!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上升通道极其有限,一般分文武两条道,武就是从军,通过屡立战功向上升迁,这条道的风险很大,脑袋别再裤腰带上,随时可能丢了性命,相对而言走文道就要稳妥的多,而且碰上和平年代,从军这条道更加行不通。文道就是通过科举,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一路考上去。通过科举改变命运,虽说没有性命之忧,但竞争却太激烈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十年寒窗苦读很可能到头来还是一事无成。
当然,封建王朝对读书人还是厚道的,学子们考科举,不一定非得到进士那一步才算改变命运,对于一般的穷书生而言,能考上举人,差不多就能翻身了。注意是举人,不是秀才。咱们回忆一下平生所看过的古代文艺作品,几乎只有穷秀才,没见过穷举人吧。的确,古代秀才只能算是大学毕业,而举人则不同,用现代的话讲,举人就算是找到正式工作了,而且还是那种事少钱多离家近的铁饭碗工作。
这也是为什么秀才们拼了命考举人的原因,而考上举人后,再往后就需要理想信念的支撑了,因为到了举人这一层面,就解决了生存之忧,而且还能过生很富足的生活。秀才和举人都是读书人,为何差别这么多呢?其实问题出在科举制度上面,大部分封建王朝赋予了举人一项特权,正是这项特权让举人的地位远高于秀才。举人的这项特权便是免税权,大伙别小看这项特权,它能给举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
这是举人特权衍生出的经济利益,对于本身有巨额田产的学子来说当然不算什么。但对于原来就是穷秀才的举人而言,这个诱惑就太大了。学子读书本来就不能养家,考功名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学子如何维持生计,其实是一个大难题。再者古代家庭,男人是顶梁柱,一个家庭全由男人支撑,若是家里揭不开锅,男人脸上也没面子。不过一旦拥有举人的免税权,便能坐在家里收钱,这样的特权哪个男人能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