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张幼仪去世,墓碑刻了4个字,字字讽刺徐志摩
张幼仪和徐志摩在离婚后首次见面,是在儿子的葬礼上。
1922年,张幼仪九死一生独自在医院分娩,生下自己的小儿子彼得,第二天便被徐志摩逼着签署了离婚协议。
说是“逼着签的”也不准确,当时张幼仪早就对他死心了,就算对方不逼她,她也会离婚。
年少时候一眼心动的斯文少年郎,如今长得越来越好看,但张幼仪怎么看,怎么觉得他面目可憎。
徐志摩为了快点离婚,眼睛都没眨一下在离婚协议上签字:支付张幼仪及儿子五千元赡养费。
这笔钱后来张幼仪一个子儿也没看到,她也懒得去追究,只要别再让自己看到这个耽误自己一辈子的男人就好。
1925年3月,小彼得在德国重病,抢救无效夭折了,一周后的葬礼上,徐志摩风尘仆仆赶过来。
这年徐志摩和陆小曼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远在德国的张幼仪也有所耳闻,彼得葬礼上徐志摩未掉一滴泪,张幼仪之一次在他面前失了风度,让他滚回去陪陆小曼,莫要在这里污了儿子的眼。
徐志摩气恼,口不择言到:“若非母亲像逼,你以为我会来看你?”
说罢,二人再次不欢而散。
1988年,张幼仪在美国去世,享年88岁。咽气之前,她嘱咐子女在墓碑上刻下四个字,字字皆是对徐志摩的讽刺和意难平。
婚姻束缚
1915年,年仅13岁的张幼仪在父母的安排下,与徐志摩订下了婚约。
那时的她还只是个懵懂少女,并不懂所谓情爱,只是紧紧握着母亲送来的那张照片。
照片上的男孩带着细框金丝眼镜,眼角泛着笑意,尚有些稚嫩,却斯文儒雅,瞬间击中少女怀春的心事。
所以张幼仪并不抗拒这段“包办婚姻”,反而隐隐有些期待。
然而徐志摩却并不这么认为,他完全是被“赶鸭子上架”,强行娶了张幼仪。
婚礼那天,喜气洋洋的氛围弥漫在整个徐家大院,新郎徐志摩的脸上却没有一丝笑容。
婚礼当晚,张幼仪拘谨地坐在床边,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盖头被掀开,眼前一片清明,可等待她的不是期待中的温柔少年。徐志摩长相很俊秀,与照片中无异,可他眼神如同腊月寒潭,没有一丝温度。
张幼仪心中有些紧张,想说点什么,
但徐志摩只是冷冷地看了她一眼,然后便转身离开了房间,没给她一点机会。
少女不明白自己哪里做的不好,只听到琉璃破碎,满心憧憬堵在此刻被撞得一文不值。
婚后不久,徐志摩决定去英国留学。
他告诉张幼仪:“我要去追寻我的理想,你便留在家里吧。”
“可是,我可以和你一起去的。”张幼仪小心地说,“我可以照顾你……”
可话还没说完,便被徐志摩毫不留情地拒绝了。
被逼打胎,绝望离婚
虽然徐志摩不喜欢她,但婆婆徐母还是对这个温顺贤惠的儿媳妇很满意的,她常常心疼地摸着张幼仪的手,说自己家对不住她。
1920年,婆婆听说徐志摩在英国生病,许久无人照顾,便自作主张给张幼仪订了张票,让她去看看徐志摩。
于是,张幼仪便独自踏上了前往欧洲的路。
本以为二人许久未见,徐志摩多少也会思念她,可是在巴黎的码头见到徐志摩时,迎接她的依然是一张冷漠的面孔。
“你来了。”徐志摩简单地说了一句,然后便转身离开,独留张幼仪站在原地,心中满是失落。
在剑桥的日子里,张幼仪过得并不轻松。她努力适应着这里的一切,但徐志摩却从未给她一丝温暖。
“你怎么又做错了!”徐志摩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对张幼仪大发雷霆,语气中尽是对她的嫌弃,甚至会骂她“蠢笨如猪”。
张幼仪默默地承受着冷言冷语,常常委屈的暗自落泪。
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志摩对张幼仪的厌倦越来越明显,
尤其是在他认识了才女林徽因之后,越发觉得自己和张幼仪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满心只觉得,只有林徽因这样的女子,才配得上自己。
然而,林徽因有自己的骄傲,起初不知道徐志摩有家室时,她还会回应对方的示好,但知晓徐志摩成家之后,便彻底不再理会他。
徐志摩非常痛苦,将对林徽因的爱而不得,尽数归结于张幼仪的存在上,对她更是态度恶劣。
后来张幼仪在欧洲怀了孕,这其实已经是他们的第二个孩子了。
但徐志摩非但没有就此收心,还百般哄骗逼迫她打掉孩子,想让她和自己离婚,还自己“自由之身”。
经过这么多年的互相折磨,张幼仪早就心灰意冷,再也没了曾经的期待。
可抚摸着腹中孩儿,她又怎么忍心打掉孩子?
于是,
张幼仪趁着徐志摩没有发现,悄悄买了前往德国柏林的票,打算独自前往德国生下孩子,未来自己抚养。
再次重逢,却不如不见
1922年,张幼仪独自在德国医院生下了次子,并给他取了个德国名字——彼得。
出院以后,她将孩子暂且托付给友人,她则单枪匹马去了徐志摩面前,和他正式签订离婚协议。
徐志摩同意会给她赡养费,其实张幼仪此时在德国有了自己的事业,根本不在乎他那仨瓜俩枣,但本着聊胜于无的心,还是和他讨价还价半天。
最终,二人定下了赡养费五千元,签字盖章,正式离婚。
离婚后张幼仪回到德国,开始了全新的生活。她在师范学校学习幼儿教育,并兼修商业管理。
最后不仅学会了英语和德语,还掌握了许多管理知识,虽然独自抚养孩子很辛苦,但也算幸福充实。
然而,命运并未对她手下留情。
彼得在三岁时突发重病,张幼仪连夜带着孩子赶往医院,但还是没能挽回彼得的生命。
在彼得葬礼之上,三年未见的徐志摩出现了,他看起来情绪有些失落,但并不如她预想那般痛的歇斯底里。
张幼仪看着彼得遗照,哭的情难自已,
是了,徐志摩压根连见都没见过一面彼得,又怎么可能对他有什么真感情呢?
思及此,张幼仪便忍不住指着他骂,将二人之间的难堪全都摆到台面上来,让周边有人全都对着徐志摩指指点点。
就这样,二人在葬礼上闹得不欢而散。
纠缠半生
1926年,张幼仪决定回国,回国后她先是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随后又在兄长的支持下,成为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的总裁。
因为有着在德国工作学习的经验,张幼仪工作上手很快,她进入银行后便开始着手整顿银行体系,仔细审阅了每一份财务报告,发现了其中的漏洞和问题。
她逐步推行改革,精简管理层,重组部门,甚至亲自参与贷款谈判。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银行的业绩逐渐好转。
张幼仪不仅稳住了银行的业务,还吸引了新的投资者,银行的名声也在上海金融界逐渐打响。
最终她一节女流,竟然靠着雷霆手段,让这家濒临倒闭的银行起死回生,
自此“张幼仪”这个名字不再和“徐志摩”并身,而是成为了民国商界的一个传奇。
然而,就在张幼仪的事业逐渐走上正轨时,一个人到访了。
这天午后,张幼仪正在处理文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来者竟是徐志摩。
徐志摩最近经济状况很差,他的新太太陆小曼简直就是个“吞金兽”,每个月的花销都能顶得上普通人好几年的收入了。
这事儿一直是业内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张幼仪自然也有所耳闻。
徐志摩听闻张幼仪如今在银行如日中天,便想来求她出资,帮自己开家服装店,赚些钱来养太太。
张幼仪微微一愣,她没有想到徐志摩会来找她帮忙。
回想起那些曾经的伤害,她心中波澜起伏。
但最终张幼仪还是同意了徐志摩的请求,但她要求自己要做“云裳服装店”的总经理。
徐志摩无奈答应了。
从那以后,徐志摩时常会来找她讨论生意上的事情,偶尔徐志摩也有心想叙叙旧,可张幼仪从不曾给他太多回应。
本以为二人会一直这样平淡的以旧友关系相处,可谁也没想到,命运很快再次爆了惊天巨雷。
1931年11月,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去世。
噩耗传来时,张幼仪站在原地发呆许久,一时间仿佛被梦魇着了似的。
尽管已经与徐志摩离婚多年,但张幼仪依然选择承担处理后事的责任。
当时徐志摩已经和陆小曼结婚多年,但陆小曼不知为何,发疯了似的不愿认领尸体,不愿承认徐志摩的死讯。
看着她无理取闹任性的样子,张幼仪也很无奈,总不能就让徐志摩躺在机场吧。
于是,
她安排自己的弟弟,带着和徐志摩的长子一起去认领尸体,并且亲自为他操办了葬礼。
张幼仪看着徐志摩的棺冢,心中升起了一丝楚然,她们纠缠了半辈子,这下总算彻底了解了,对吗?
总有幸福在前方
1953年香港,张幼仪在疗养院认识了苏纪之医生,苏医生温柔贴心,在长期相处之中,对张幼仪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张幼仪知道他的心,却又有些担忧。
这些年来,她独自一人承受了太多,如今的她,已经不再年轻,也不再期待那些虚幻的浪漫。
苏纪之了解她的顾虑,认真的握住她的手
:“我会给你想要的平静。”
张幼仪被他打动,二人正式结了婚。
张幼仪和苏纪之的婚姻,没有当年与徐志摩那般的轰轰烈烈,却仿佛细水长流般让人安心。
苏纪之为她戒掉了多年的酒瘾,张幼仪将苏纪之的孩子们视如己出,二人生活平淡却温馨。
然而,命运并未让他们一直享受这份平静。
20年后,苏纪之因病去世,张幼仪很痛苦,却依旧坚强的撑起这个家。
徐积锴从美国寄来一封信,信中充满了对母亲的关心:
“母亲,您已经为家庭付出了那么多,现在是时候考虑您的晚年生活了。我希望您能来美国,与我们一起度过晚年。”
张幼仪看着信纸,心中感到一阵温暖。
她决定离开香港,前往美国与儿子和孙子们团聚。
在美国,张幼仪的生活很简单,她每天陪伴着孙子们,给他们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
侄女张邦梅曾来看望国她:“姑妈,您爱过徐志摩吗?”
张幼仪沉默片刻,轻轻地笑了笑,回答道:
“那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已经不再纠结这些问题。”
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美国安详去世。她的葬礼简单而温馨,家人们为她安排了一切。
在墓碑上,她的儿子徐积锴按照母亲的遗愿,刻下了四个字:
“苏张幼仪”。
短短四个字,满是对徐志摩的嘲讽,还有一些对过去的难平。张幼仪冠第二任夫姓,此生来生都不愿再与徐志摩有任何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