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刀神船是什么样的?——金刚代舰十年史-藤本案(一)
金刚代舰十年史序言
从某个时间起,金刚代舰在海军圈内取得了相当高知名度。通过43%左右的防御长度实现强大的装甲防御、高初速炮配上强悍的八八式穿甲弹、可怜的防雷纵深……这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有人赞誉金刚代舰,称其为最强条约战列舰,性能直逼大和级,能和蒙大拿打得有来有回。有人贬低金刚代舰,觉得这种极端偏科设计不配上桌,每当有人在斗兽榜内列入金刚代舰,就会大加批判。
……
但是在这种辩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作为讨论中心的金刚代舰的设计经过,却是模糊不清的。
金刚代舰,作为老书中一笔带过的设计,存在相当多的悬念。
在老造船官眼中,这些未成方案可能是不值一提的,只有造出来的船才是真正的功绩。但是在长远的研究上,如果不知道这些方案,就无法研究思路的演化,设计史就是残缺的。
这种悬念勾起了全世界各国研究者的兴趣。日本研究者自不必说,西方研究者在上个世纪也曾极力收集这部分资料,并完成了不少绘画作品。
但是这些研究中不免存在各种问题。有些日语资料称,平贺案是老式的、保守的英式设计,因为其带有炮廓式副炮,船体设计也很保守,防御设计富有英国特色;藤本案是现代化的、激进的,因为其全部采用炮塔式副炮,防御设计采用德式。更有甚者,认为平贺案是重点防御,而藤本案是全面防御,理由是目测炮塔位置估计防护区……
现在看来,这些观点是非常之难绷的。但是,这些观点至今仍广为流传,还有不少的信众。
所以,进一步研究金刚代舰是有必要的。但随着老造船官的逐渐去世,目前唯一的突破点就是重新翻阅之一手的设计资料。
目前最容易接触的就是平贺让纪念站,上面有很多平贺案的计算文件。
但是舰本案的研究就非常棘手了。基本可以肯定,多数的金刚代舰设计资料还在老造船官家里保存,时不时还有人出售这些资料。另一个地方就是平贺让纪念站,里面夹杂着零零星星的舰本案细节资料,量少但非常重要。
根据上面这些资源,我们可以构建出大体的框架,较为详细地了解金刚代舰方案演化。至于后续的研究,还待日本研究者的努力,从老造船官家中获取更多的金刚代舰资料。
在这个系列中,为避免内容冗杂难读,我会将藤本案和平贺案分成两条线,进行单独的叙述,梳理出独立的发展脉络。
关于金刚代舰的概念
(1)广义与狭义上的金刚代舰概念
顾名思义,“金刚代舰”的含义是金刚号的代替舰。如果按照这个概念来看,那么天城级战列巡洋舰(顶替金刚级作为八八舰队之一线主力舰)、条约战列舰(按照条约规定代换舰龄满20年的金刚级)、大和级战列舰(顶替金刚级作为决战战列舰的地位)、超甲巡(逐步顶替金刚级作为第二舰队旗舰的地位)都能算作金刚代舰,也确实被称为“金刚代舰”。这种我一般称为广义金刚代舰,也就是任何起到代替金刚级的军舰。
不过,大多数人认知中的“金刚代舰”的概念没这么宽泛,而是特指华盛顿-伦敦条约体系下的35000长吨战列舰。这种我一般称为狭义金刚代舰。
(2)为什么两次伦敦条约体系下的小型战列舰没有被大众当成“金刚代舰”?
在进入1930年代之后,舰政本部开始设计吨位小于35000长吨的小型战列舰了。同为条约体系下代换金刚级的设计,为什么这部分设计没有被包含在狭义金刚代舰中呢?
这是因为早期日语书籍中一般只会提到1927~1929年左右的35000长吨战列舰设计,并标注为“35000长吨型战列舰(金刚代舰)”,比如如下的福井静夫著书:
福井静夫『日本の軍艦 —わが造艦技術の発達と艦艇の変遷—』中的记录
原文的意思肯定是说,这些“35000长吨型战列舰”属于金刚代舰计划。但是在读者中,反而是金刚代舰逐渐演化成为了35000长吨型战列舰的特有名称了。实际上,35000长吨以下的小型战列舰也应包括在内。
(3)为什么说大和级战列舰也是“金刚代舰”?
参考下面这段出自松本喜太郎著书『戦艦大和 設計と建造』的话:
“代舰建造的时间终于迫近了,1934年10月,军令部向海军省提出了装备世界最强的460mm口径的近代型巨炮的新战列舰的设计研究要求。”
这段话的标题是“460mm炮的决定”,后续几句话的内容也说明,这里的“代舰”是针对大和级战列舰的。这说明,大和级也是包括在日本海军定义的“金刚代舰”计划中的。
究其原因,是进入30年代以后,金刚级逐渐演化为担任第二舰队旗舰的“战巡”(定位一致的超甲巡就被称为战巡),那么其作为决战战列舰的地位就需要补充。在这种情况下,大和级便诞生了。
(4)本系列的范围包括哪些?
前面已经详解“金刚代舰”这一概念了,接下来说一下“金刚代舰十年史”的范围。
本系列的内容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不光限于约定俗成的35000长吨战列舰,还包括小型战列舰计划,不过也仅限于条约体系下的设计,不包括前面的天城级和后面的大和级、超甲巡级。
本文参考资料
平賀譲デジタルアーカイブ
高角砲装備数ノ件(ID: 61151201)
四十五口径四十一糎砲 三連装砲塔略図(ID: 20920301)
〔各種砲塔図〕(ID: 20930101)
十五糎砲以下各種砲重量表 大正十一年九月調製(ID:22310601)
〔各種砲塔要目表〕(ID:21880601)
出版物
潮書房光人新社-月刊「丸」2020年1月号别冊 日本の戦艦大百科
遠藤昭-戦艦大和 : 不沈艦、沖縄海域に消ゆ(サンケイ出版1981年)
防衛庁防衛研修所戦史室-戦史叢書第031巻 海軍軍戦備<1>昭和十六年十一月まで(朝雲新聞社1969年)
X用户
@masatoshi_san
那么接下来,将介绍在条约签订后不久的1924年,舰政本部研究的首个金刚代舰设计——将来主力舰。
由于国内能接触的史料不足,本人并未阅读过这部分的之一手文字资料,以下的内容转述自日语书籍,再加以个人的分析。
一、背景
在1914~1918年的一战中,德国战败,战争结束。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是意味着造舰竞争的结束。相反,作为协约国的英、美、日三国又展开了扩张海军军备的竞争,结果使得各国的财政负担大大增加。
随着日本海军军备的逐步完善,美国在执行东洋政策时,也意识到要抑制日本海军军备。于是在英美合作的基础上,根据美国的主张,1921年在华盛顿召开了海军军备限制国际会议。这场会议有英、美、日、法、意五国参加。随后的1922年,各国在华盛顿签署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华盛顿条约)。条约中的几条规定如下:
一、10年内停止开工主力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等的总称)。
二、停止开工后,达到20年舰龄的允许建造代舰。
三、代舰排水量在35000长吨以下,火炮口径在16英寸(406mm)以下。
四、代舰的合计排水量(也就是将来的更大拥有量)分别为美国50万长吨,英国50万长吨,日本30万长吨。因此,比率为5:5:3。
五、计划中或建造中的主力舰都要废弃。对于既成舰,也以代舰废弃合计排水量为准,废弃多余的。
根据条约规定,日本海军舰龄达到20年的主力舰可以进行替代,建造标准排水量不超过35000长吨、主炮口径不超过406mm的条约战列舰。同时考虑到条约战列舰建造需要3年左右,所以可以在达到指定舰龄前3年开始着手建造。
二、设计条约战列舰的尝试
1924年,在军令部的指示下,舰政本部开始尝试研究1931年开工的条约战列舰。新战列舰的要求是主炮口径不大于406mm(日本的410mm炮称为40cm,对此各国也没有反对意见,所以不存在问题),排水量在35000长吨之内。
将来主力舰并非正式计划,而是为了探究35000长吨的标准排水量下所能实现的性能。也因此,将来主力舰的流程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是由军令部提出性能要求,再由舰政本部设计并与海军省和大藏省商议。而对于将来主力舰的计划,则完全是舰政本部第四部单方面的研究,甚至可能没有经过第五部的动力系统研究。
舰政本部研究了将来主力舰的火力、防护与航速,并记述了各方面技术的发展和趋势,最终向军令部报告了1924年时日本所能建造的35000长吨方案。
出自X用户@masatoshi_san。由于其性质仅仅是技术研究的草案,所以附图比较简略。
将来主力舰完成想象图
将来主力舰
基本参数:不明
航速:28节
武备:3座50倍三联装410mm炮,10门140mm单装炮,6门120mm高炮
*出处:月刊「丸」2020年1月号别冊 『日本の戦艦大百科』、遠藤昭『戦艦大和 : 不沈艦、沖縄海域に消ゆ』
据说,舰本四部还提出了一个航速降低至26节、强化火力的方案,但据说没有附图,而且目前也不清楚其数据。
另外,虽然不属于本文的范畴,但顺带提一句460mm炮战列舰的研究。据说到1925年时,又有过装备460mm炮的高速战列舰研究设计,但现在同样没有其具体信息。就这一点,可以将无条约战列舰的概念再往前推10年。
二、关于将来主力舰的考证
根据远藤昭『戦艦大和:不沈艦、沖縄海域に消ゆ』p.192的记录,这个草案是属于金田中将的私案。
不过翻阅金田秀太郎的经历,确实在1923年8月13日到舰本任职,12月1日晋升中将,但到1924年2月5日时开始待命,并在25日开始编入预备役,次年去世。
对比一下,远藤认为的“金田中将私案”一说,似乎与上述1924年时军令部指令舰本研究的经过有些不符。所以,本文继续将其称为“将来主力舰”,或者说1924年的“金刚代舰舰本案”。
那么其设计者应该是谁呢?一直以来担任计划主任的平贺让已于1923年10月1日被解除职务,继任的玉泽焕。这位玉泽焕是前驻美造船官,并没有设计经验,设计的主导权实际上落到了平贺曾经的下属,即因设计夕张级轻巡洋舰、天城级航空母舰改造案等而名声大噪的藤本喜久雄造船少佐。
也就是说,将来主力舰的设计者应该是藤本。
四、将来主力舰的技术特点
航速
当时日本认为假想敌国的设计以高攻防低航速为主,所以采用以攻击力更大、防御中等、航速高的优速主义为对策。作为高速的代价,防御力和续航力方面需要摸索出比较合适的分配标准。因此金田案的航速虽然不及八八舰队末期计划的30节,但也是明显高于同期战列舰的28节。
但是,在吨位限制下,高速的代价必然很大,因此后续设计就转向中速高攻防了。所以当时还有一个航速降低至26节并强化火力的设计,但并未见到详细信息。
船体、上层构造
该设计的船体采用长艏楼设计,舰艏水线上部为S型。虽然水下部分不明,但从时间上推测,可能与平贺X案的舰艏一致。上层建筑紧缩,以扩大主炮射界。
舰桥部分的甲板有两层,前端搭载有一架侦查用飞机。
后桅构造较八八舰队更加复杂,在艏楼上方拥有两层甲板,后端系留有弹着观测用气球。中部的烟囱周围首次配置探照灯台。
小艇则配置在烟囱和后桅中间,这使得烟囱两侧的空间足够搭载6门高炮。
主炮
主炮方面,采用了先前八八舰队时期主炮研究会上已经确立的50倍三联装410mm炮,以前1后2的布局布置,火力不输加贺级战列舰与天城级战列巡洋舰,是条约战列舰设计中的顶流。
注意,将来主力舰已经采用了3座三联装的炮塔布局,这是里程碑式的设计。在此前的1910年代,日本海军曾因火控不成熟,拒绝采用三联装炮塔和奇数总炮数的设计。到了1920年代,随着指挥仪的普及,日本海军的火控技术得到大幅提升,三联装炮塔与奇数炮数也变得可以接受了。从此之后,日本的战列舰设计就开始以3座三联装的主炮布局为主了。
而根据平贺让四联装炮塔说中提到的信息,前部采用一座炮塔的原因很可能是考虑到舰艏宽度的问题,前1后2的布局顺应了线型,可以控制舰体尺寸。每座主炮都有320°的射界,保证了各方向上都有充足的火力。
在绘制炮塔时,主要参考「四十五口径四十一糎砲 三連装砲塔略図」(ID: 20920301)、〔各種砲塔図〕(ID: 20930101)这两份文件。
〔各種砲塔図〕(ID: 20930101)
上方这张是三联装50倍410mm炮塔,绘制时间比较早,是1917年。由于设计时间很早,这张图纸可以用“钓鱼竿”来形容,炮管非常长,而炮塔却很短。在后面的演化中,必然会进行改进的。
四十五口径四十一糎砲 三連装砲塔略図(ID: 20920301)
这张图纸是1918年绘制的三联装45倍410mm炮塔,很明显对炮塔进行了修改,炮塔的后部加长。于是,结合之一张图的炮管和第二张图的炮塔外观,绘制出了新式三联装50倍410mm炮塔的想象图。
副炮、高炮
红框为副炮,蓝框为高炮
上一项中主炮强化射界的代价就是单侧只有5门副炮。虽然可以在艏楼层继续配置,但当时海军大概并不希望再在如此低的位置配置易受海况影响的副炮了。草图中的副炮依旧是人力的炮廓式副炮,但也有考虑采用机械化的炮塔式副炮。
副炮基本可以肯定是140mm,但具体是哪个型号就不清楚了。在1922年9月「十五糎砲以下各種砲重量表 大正十一年九月調製」(ID:22310601)中,就出现了50倍和55倍两种140mm炮。之后该表进行了修订,在〔各種砲塔要目表〕(ID:21880601)中,修订后的数据整理如下:
也就是说,在1922年时,就已经有55倍140mm单装炮廓和双联装甲板炮的设计了。那么,将来主力舰是准备继续使用老式的50倍140mm炮,还是新式的55倍140mm炮呢?这得等待进一步的考证了。
高炮配置数比八八舰队的4门更多,但仍然未满足技本二部「高角砲装備数ノ件」(ID: 61151201)中8门的要求。从天城级开始,八八舰队主力舰使用十年式45倍120mm炮,直到1929年制式化八九式40倍127mm炮。所以说,将来主力舰使用的也应是十年式。
防御
根据月刊丸的说法,防御设计方面基本沿袭了八八舰队的设计。主装采用249mm,(倾斜角度不明),水平装甲100mm。垂直装甲厚度和天城一致(主装倾斜角度为八八舰队后期舰的15°的可能性比较大),水平装甲比天城的93mm略厚。由于还没有彻底进行土佐的实弹射击实验(1924.6.6~1925.2.9),所以水中弹防护也没有进行强化,可能仅仅采用以往日本主力舰的主装向下延伸一段的设计。
参考:延伸至水下1.83米的天城级
五、总结
将来主力舰(金田案)从攻防速各方面来讲,都会优于既成的长门级,而防护略弱加贺级,航速略弱天城级,相当于一款比较均衡的设计。
作为日本首个条约战列舰的设计,此时还没有纳尔逊级战列舰作为参考(1924年时平贺让还在欧美考察),因此将来主力舰的设计风格上完全属于八八舰队的范畴。
将来主力舰的研究奠定了金刚代舰的火力指标,之后纳尔逊级的设计又奠定了金刚代舰的防御设计风格,两者的共同影响加快了日本战列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