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包拯真的是黑脸?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的,他为何如此清廉?

中国历史3天前30

前言

提到“包青天”,你会想到什么?黑如墨的脸庞,明亮的月牙印,或是高高的公堂上,不畏权势的正义之声。可是,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真的是一张“黑脸”吗?

他不留情面、刚直不阿的形象,又是如何在千百年间流传下来的?更令人好奇的是,他官至高位,为何能保持清正廉洁、不染尘埃?

或许他所坚持的信仰和手段,远比故事中描绘的更为深刻而复杂。揭开历史帷幕,让我们一起走近真实的包拯,看看这位传世青天大人到底是怎样的模样。

家世渊源:申包胥后人

说起包拯的家世,不得不提到春秋时期的一位楚国大夫——申包胥。没错,这位在历史上以"哭秦庭"而闻名的人物,正是包拯的祖先。

据包氏族谱记载,申包胥是包拯的第35代祖先。你可能会疑惑,申包胥姓申,包拯怎么姓包呢?原来,在古代,姓氏常常会出现分立的情况。申包胥的本姓是封,申是他的封地,名叫胥,字包。

申包胥以"包"为氏,他的后人就以"包"姓氏相传。正是因为先祖申包胥曾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感动了楚王,才使得包氏家族声名鹊起。

孝悌之名:耳濡目染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良师的教诲。包拯也不例外。他的父亲包令仪,是一位诚实正直的读书人。在包令仪的言传身教下,包拯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包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好学。

十岁那年,泸州城里的一位富商设宴邀请包拯。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年幼的包拯却婉言谢绝了。他的理由让在场的宾客都惊叹不已——"为官者,不可与富商过从甚密"。

一个十岁的孩子,就已经深谙 *** 的弊端,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属罕见。包拯的孝悌之名,由此传遍泸州。

仕途坎坷:辞官奉亲

天福五年(1200年),23岁的包拯遇到了人生中的之一位贵人——刘筠。

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官清正,但因直言进谏,屡遭贬谪。

刘筠对包拯的才华十分欣赏,决定收他为徒,悉心教导。在刘筠的言传身教下,包拯的学识和品德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十年后,包拯凭借出色的才能,接连通过乡试、会试、殿试,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初入官场的包拯,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官奉亲。

原来,朝廷授予包拯的之一个官职是江西建昌县尉,但包拯婉言谢绝了。他心系年迈的父母,希望能在离家更近的庐州任职,朝廷体恤他的孝心,将他改任和州监税。

包拯的父母还是不愿意他在外为官。于是,包拯毅然决然地辞官还乡,在家侍奉双亲。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

这十年间,包拯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起居,北宋名臣欧阳修甚至为他的孝行写下赞美之词。

母亲去世后,包拯并没有就此还朝,而是继续留在庐州,侍奉他的恩师刘筠。直到刘筠去世,包拯才重新出山,再次步入仕途。

两袖清风:还砚江海

包拯再次为官,初任河南尉,后升任端州知州。在任期间,他始终坚持两袖清风,为民 *** 。

有一次,端州当地的砚工们为感谢包拯为政清廉,特意 *** 了一方端砚相赠。包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将砚台抛入大海,以示清白。

这件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百姓无不为包拯的清正浩然正气所感。"砚台还海"的佳话,也成为了传颂至今的美谈。

包拯不仅自身清廉,对子孙后代也要求极严。晚年时,他将全家召集到跟前,

当众立下家训:"为官不廉者,逐出家门,生不入宗祠,死不入家冢!"

这条家训,后来被刻在石碑上,立于包氏宗祠堂前,昭示子孙后代,警示世人。

清白传家:考古印证

也许有人会问,包拯的清廉究竟有多少是事实,多少掺杂了后人的想象?197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这一年,合肥当地的一家钢铁厂计划扩建,恰好与包氏家族墓地相邻。为保护这片珍贵的文物,考古部门决定对包氏家族墓地进行搬迁。

考古发掘的结果,令所有人都大吃一惊——在包拯及其家族成员的墓葬中,几乎找不到任何贵重的陪葬品。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刻有包氏先祖事迹和清廉品德的墓志铭。

包拯生前身居高位,按理说,他的丧葬规格应该十分隆重。事实恰恰相反。考古发现,包拯的墓葬除了寥寥几件寻常的生活用品,再无其他。

这个意外的发现,有力地印证了包拯生前清廉自守的高尚品格,也让我们对这位古代清官肃然起敬。

虚实难辨:包公黑脸

说了这么多包拯的生平事迹,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在戏曲舞台上,还是在影视荧屏中,包拯几乎都是以一张黝黑的脸庞示人的。

这张"黑脸",几乎已经成了包拯的代名词。很多人都以为,历史上的包拯长得就黑黝黝的,所以才被称为"包青天"。

事实真的如此吗?恐怕未必。在流传至今的包拯画像中,我们看到的包拯,其实并非黑脸,而是一副儒雅斯文、仙风道骨的形象。

那么,包拯的"黑脸"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原来,京剧舞台有脸谱化的表演传统。在京剧中,黑脸常常被用来塑造性格刚毅、嫉恶如仇的侠义之士。

因此,京剧演员为了突出包拯"铁面无私"的形象,往往会将脸谱涂黑。久而久之,"黑脸包公"的形象,就深入人心了。以至于后来的影视剧,也都沿袭了这一"误传"。

结语

回望包拯的一生,虽然时过境迁,但他的为人清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无论是"包公黑脸"的艺术形象,还是史书记载中的真实面目,包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是那股浩然正气和清正廉洁的价值追求。

这股"包拯清风",穿越时空,吹拂至今,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滋养。让我们一起,去聆听古老的呼唤,去感悟先贤的风骨,去追寻心中的"包公清风"。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 *** ,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之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zflsw.com/202411/610438.html

“包拯真的是黑脸?历史上真实的包公是什么样的,他为何如此清廉?” 的相关文章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那拉皇后贤惠又孝顺 乾隆为何会恨这个皇后

对乾隆皇帝皇后乌拉那拉氏,为何遭到乾隆皇帝的厌恶?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那拉皇后被软禁而死的时候,乾隆还只有五十六岁,但皇帝和皇后之间的矛盾,让乾隆很是恼火,所以他放弃了立后。那拉皇后是个贤惠、孝顺的女人,为什么乾隆会这么恨她?乌拉那拉氏,又叫辉发那拉,虽然没有孝贤...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屈突通是什么人?他选择归顺唐朝的原因是什么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今天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文章,欢迎阅读哦~屈突通(557~628年),复姓屈突,北周到唐朝时期名将,北周邛州刺史屈突长卿的儿子。屈突通出生于长安刚毅武略,善于骑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民谚有曰: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民谚内容形容的就...

陆逊作为东吴第一名将 陆逊最后为何会晚节不保

陆逊作为东吴第一名将 陆逊最后为何会晚节不保

对东吴第一名将陆逊为何晚节不保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1年,蜀汉皇帝刘备为了报关羽之死以及荆州被夺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老臣的反对,尽起蜀汉全国之力,准备攻打东吴。吴主孙权获悉此事后,当即派遣使者去往成都求和,但是刘备报仇心切,派人赶走了吴国使者后,挥军攻向...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项羽兵败逃往乌江 项羽不选择这个地方又会怎么样

对项羽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如果不选择逃往乌江,结果会怎样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项羽在兵败下垓时,在四面楚歌中,选择逃路就很值得商榷。首先,他选择的逃跑时机让人看不懂。当时楚军连战连败,而且又在汉军主导的四面楚歌声中,动摇了军心,但是楚军此时好歹剩下四万左右军队...

王悦:东晋丞相王导嫡长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悦:东晋丞相王导嫡长子,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王悦(生卒年不详),字长豫,琅琊临沂人,东晋官员,丞相王导嫡长子。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王悦,字长豫,可能生于洛阳。二十岁左右,就有很好的名声,侍奉双亲口头应承,神情和顺,深得父亲王导偏爱。王悦年少时,做过太子司马绍的东宫侍讲之一。晋明帝司马绍即位,担任...

楚怀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会两次被秦国抓起来?

楚怀王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为何会两次被秦国抓起来?

楚怀王熊槐,战国时期楚国第37位国君。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战国时期的国君中,要说冤大头,没有人能超过楚怀王了。楚怀王被秦国骗两次,最后还被秦国抓起来当人质。最终,他还是从秦国逃了出来。不过,他却没有回楚国。那么他为什么不回楚国呢?说起来,楚怀王并非像影视中所说的那么昏庸...

罗隐是什么人?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罗隐是什么人?她的一生都经历了什么?

罗隐,唐代文学家,我国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今天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唐诗宋词元曲更是炫耀在世界东方的一颗耀眼明珠,至今无人能及。说起唐诗,人们首先想起李白斗酒诗百篇,“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你历数到著名...

孙皓在位时间有多长?他是如何丢掉江山的?

孙皓在位时间有多长?他是如何丢掉江山的?

孙皓,吴大帝孙权之孙,吴文帝孙和之子,东吴末代皇帝。以上问题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赤乌十三年(公元250年),孙权听信谗言, 废太子孙和,立少子孙亮为太子。两年后,十岁的孙亮即位,孙亮在位六年,大将军孙綝废掉孙亮,立24岁的孙权第六子孙休。永安七年(公元264年), 孙休病死,时年30岁...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