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一地出土文化遗物4000余件
央广网锡林郭勒12月6日消息(记者刘欣荣)近日,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东乌珠穆沁旗的金斯太遗址发掘工作取得新突破,完成6-9层的发掘工作,发掘面积为20平方米,出土陶片、装饰品、骨器、石制品、动物化石等各类文化遗物4000余件。
6月至11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博物院、锡林郭勒盟博物馆、东乌珠穆沁旗乌珠穆沁博物馆联合对金斯太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主要是对洞口西侧格梁继续进行发掘,完成6—9层的发掘工作。
本年度发掘取得了对遗址地层、石器技术特点和动物化石保存等方面的新认识。发掘主要集中在洞穴的西侧,通过对文化层的细致区分,发现遗址不同部位第9层分布的高度差别较大,为后续研究带来启示。
本年度发掘发现了技术特点清楚的勒瓦娄哇石核和其他勒瓦娄哇产品,为理解遗址早期人类的技术特点提供了新材料。此外,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丰富,表面风化程度相比于洞穴中部较轻,为理解洞穴不同位置的遗址形成过程有所帮助,也提供了探讨古人类对动物资源开发利用的良好研究材料。
11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召开了金斯太遗址2024年度考古发掘项目验收会。专家组认为金斯太遗址不仅是中国北方一处关键的早期人类洞穴遗址,也是欧亚草原上一处关键的史前洞穴遗址,对丰富欧亚大陆史前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遗址连续的地层序列和丰富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先民在欧亚草原东部地区5万年以来的生存适应策略提供了基础,也为东西方古人类迁移、技术扩散、文化交流等提供了考古实证。
金斯太遗址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被发现,洞口方向为朝西北,洞 *** 部最阔,宽16米余,进深24米,最窄处近4米。该遗址是中国北方一处重要的早期人类洞穴遗址,保存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至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1995年被评为旗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被评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