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诗词文献

诗词文献

  • 最新
  • 浏览
  • 评论

唐朝刘长卿《听弹琴》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20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 一作:七丝)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全诗意境清雅,志趣高洁,语言含蓄,一语双关,弥漫于字里行间的寂寞情怀感人肺腑。诗题一作《弹琴》,此据《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两字...

唐朝杜甫《新安吏》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20
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⑴,喧呼闻点兵⑵。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⑶?府帖昨夜下⑷,次选中男行⑸。中男绝短小⑹,何以守王城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⑻。白水暮东流⑼,青山犹哭声。莫自使眼枯⑽,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⑾!我军取相州⑿,日夕望其平。岂意贼难料⒀,归军星散营⒁。就粮近故垒⒂,练...

唐朝崔颢《行经华阴》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60
《行经华阴》 崔颢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河山北枕秦关险,驿路西连汉畤平。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韵译】高峻的华山俯瞰古都咸阳城,天外三峰不是人工所能削成。巨灵河神祠前云雾将要消散,仙人掌峰顶大雨过后天初晴。函谷关北枕黄河华山更险要,西连驿路祀神所在...

唐朝杜甫《潼关吏》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10
潼关吏 ⑴杜甫士卒何草草⑵,筑城潼关道。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⑶。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⑷?要我下马行⑸,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⑹,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⑺。丈人视要处⑻,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⑼,万古用一夫。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⑽。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⑾![2]作品注释⑴潼关:在华...

南朝梁吴均《答柳恽》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770
答柳恽① 吴均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②。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③。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注释】①这首诗是吴均与柳恽的赠答之作,柳恽要远行之前写了《赠吴均三首》,吴均这首诗正是答他的诗而做。 ② 催轴:即催车上路。 ③原陆:高原和平陆。吴均(469~...

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雨打梨花深闭门哪一句是指真正的梨花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50
大家也知道的其实在一些古诗词里面有很多的东西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指这个东西,比如说吹什么风就代表了什么季节,最近有人就问了,这个千树万树梨花开和雨打梨花深闭门中的梨花到底哪一个才是指的真正的梨花呢?这个问题也非常有意思了,下面我们可以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了,感兴趣的一起来分析看看!雨打梨花深闭门中的梨花才...

唐朝杜甫《为农》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30
为农杜甫锦里烟尘外⑴,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⑵,为农去国赊⑶。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⑷。[1]注释⑴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如高适诗汉家烟尘在东北。这时遍地干戈,惟成都尚无战事,故曰烟尘外。⑵从兹老:杜甫经过长期流浪,在政治上又...

唐朝顾况《过山农家》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40
过山农家⑴ 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⑵,却喜晒谷天晴。注释⑴此诗一作张继诗,题为《山家》。⑵嗔:嫌怨。焙茶:用微火烘烤茶叶,使返潮的茶叶去掉水分。焙:用微火烘。译文当我走过横跨山溪上的木板桥时,有淙淙的泉声伴随着我;来到农家门前,太阳已在茅檐上空高照,鸡在咯咯鸣叫,像是在欢迎来客...

唐朝刘长卿《送严士元》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90
送严士元春风倚棹2阖闾城3,水国4春寒5阴复晴6。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7落地听无声。日斜8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9若10逢11相12识问13,青袍14今已误15儒生16。词语注释1。严士元:吴人,曾任员外郎。2。倚棹(zhà;o):泊舟待发。3。阖闾(hé; lǘ)...

南宋池徐玑《春日游张提举园》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91
春日游张提举园 池徐玑西野芳菲路,春风正可寻。山城依曲渚,古渡入修林。长日多飞絮,游人爱绿荫。晚来歌吹起,惟觉画堂深。注释译文这首诗写游张提举园池,前六句所写的全是赴园途中的景色,并未涉及园池。首句写出城往西郊野外之路前行,诗言芳菲路,可见此时正是草绿花开,春意盎然的时候。因此第二句春风正可寻接首句...

唐朝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710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赏析】: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座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

唐朝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700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 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 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 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 为拂绿琴埃。作品鉴赏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风,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思恋的比兴之物,时因北风,复惠...

唐朝刘长卿《登余干古县城》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50
登余干古县城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 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 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 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 朝来暮去弋阳溪。唐代饶州余干县,即今江西余干。古县城是指唐以前建置的余干县城。先秦时,其地名作余汗,因境内余水、汗水得名,为越国西界城邑,在安仁江(即今江西境内信...

宋词陆游《西村》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50
西村陆游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黄昏。《西村》翻译韵译:还记得当年游玩时进入乱山深处,想去找个人家敲门要水解渴,却发现自己闯进了世外桃源。高大的柳树簇拥着一座小桥,刚刚调转马头,就看到自成小村的几户人家...

宋词朱敦儒《鹧鸪天西都作》作品赏析及写作背景介绍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780
诗歌鉴赏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散漫与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卷,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注释:清都山水郎:在天上掌管山水的官员。清都,指与红尘相对的仙境。疏狂:狂放,不受礼法约束。玉楼金阙慵归去:不愿到那琼楼玉宇之中,表示作者不愿到朝...

古诗词回车驾言迈的内容 回车驾言迈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60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这是一首通过对客观景物荣枯更替的描写,来抒发因人生短暂,所以人应立身宜早,应以荣名为宝的说理诗;同时也是一首抒写仕宦虽有建树但又并不十分得意的士子对人生的感...

古诗词生年不满百的内容 生年不满百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60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思想意义从全诗来看,这首诗即以松快的旷达之语,对世间的两类追求者予以嘲讽。首先是吝啬聚财惜费者,生年不足百岁,却愚蠢到怀千岁忧,以百年、千年的荒谬对接,揭示那些活得吝啬的惜费者的可...

古诗词去者日以疏的内容 去者日以疏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50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这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四首。从题材范围、艺术境界以至语言风格看来,有些近似第十三首《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是出于游子所作。由于路出城郊,看到墟墓,有感于世路艰难、人生如寄,在死...

古诗词今日良宴会的内容 今日良宴会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70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这首诗写得很别致。全诗十四句,是主人公一口气说完的,这当然很质直。所说的内容,不过是在宴会上听曲以及他对曲意的理解,这当然很浅近。然...

古诗词驱车上东门的内容 驱车上东门这首诗该如何赏析?

诗词文献2年前 (2023-03-14)690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