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曹魏名将于禁为何会晚节不保?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曹仁不敌关羽,曹操派于禁督七军救援。于禁到了樊城前线,非常倒霉,遇到了一场秋雨,这场秋雨连绵不绝,下个不停,没完没了,很快,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的七军都泡在了水里。
这时,关羽率军乘船进攻于禁军,于禁军毫无抵抗能力,任人宰割,关羽军一抓一个准,最后,于禁走投无路,被迫投降了关羽。
《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
于禁投降,庞德因为不降关羽,被关羽下令斩首,关羽因此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得知消息,吓得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这里面,值得注意的是,于禁作为当时的“五子良将”之首,曹操阵营唯一的一个假节钺,投降了关羽,于禁投降之后,他后悔了吗?
于禁作为曹操手下,外姓武将之一人,是最早跟随曹操起兵的将领之一,跟随曹操征战天下,身经百战,从刀光剑影中历练出来,深受曹操重用和信任。
于禁作为曹操的嫡系,投降了关羽,可以说,对曹操震动很大,不仅是对曹操,对整个曹操集团来说,震动都很大,无疑是一场大地震。
当曹操得知于禁投降之后,哀叹了很久,说,于禁跟随我三十年,怎么到了危难关头,反不如庞德呢?
《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
从曹操的话里,可以看出曹操对于禁深深的惋惜,但是,曹操并未生气,并未说以后抓住于禁,把于禁怎么样,甚至,也没加害于禁的家人,这一点,曹操做的还是很不错的,毕竟,于禁之前战功赫赫,不能因为一战失败投降,就抹去人家之前的功劳。以此来说,曹操还是很念旧情,重情义的。
于禁投降关羽之后,被关羽关押在荆州大牢里,孙权派吕蒙白衣渡江,偷袭了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亡之后,孙权把于禁从荆州的大牢里放出来,因为后来孙权向曹魏称臣,为了搞好和曹丕的关系,孙权把于禁送还魏国,这时,曹操已死。
于禁回到魏国,须发皆白,形容憔悴,曹丕接见了于禁,虽然表面上没有责怪于禁投降变节,还安慰了于禁,封于禁为安远将军,但是,暗地里却派人在曹操的陵墓里,画上关羽战胜,庞德不屈,于禁投降的画像,并让于禁去拜谒曹操陵墓,于禁到了曹操陵墓里,一看画像,羞愧难当,不久就病死了。
《三国志 于禁传》记载:会孙权禽羽,获其众,禁复在吴。文帝践阼,权称籓,遣禁还。帝引见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帝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为安远将军。欲遣使吴,先令北诣鄴谒高陵。帝使豫於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状。禁见,惭恚发病薨。
于禁死后,被追谥为厉侯,厉,这是一个有贬义的谥号。
那么,于禁投降关羽,他后悔了吗?
显然,于禁投降后,开始并没有后悔,毕竟,于禁损一人名节,救了手下三万多将士的性命。
当时,于禁如果不降,那么,这三万多人将士,要么全部战死,要么被关羽活捉后处死,而于禁投降,作为主将,手下将士也跟着一起投降,保全了性命。
于禁一个人的名节,换来了三万多将士的性命,值得吗?值得。
虽然说投降是变节,但是,可以为以后东山再起,反戈一击,保留火种,积蓄力量。
春秋时期,越王勾践,投降吴王夫差,卧薪尝胆,十年积蓄力量,最后灭吴复国,不是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了吗?不是常被后人赞颂吗?
再说了,于禁输给关羽,不丢人,关羽是谁?万人敌。对于投降,也没什么,关羽也投降过曹操,曹操阵营的张辽、张郃、庞德、文聘等等,都是降将。
但是,到了后期,于禁明显后悔了。
于禁自从被孙权从荆州大牢里放出来,就后悔了。
有一次,孙权和于禁骑马一起出行,虞翻看见了,大骂说,你是降虏怎么能和主公并马而行呢?还要拿马鞭打于禁,但被孙权喝止了。
还有一次,孙权在楼船上开宴会,歌舞升平,让于禁参加,于禁看到这种场面,思念故国,流下了眼泪,孙权谋士虞翻看到于禁流泪,羞辱于禁,说于禁是装可怜。
《三国志 虞翻传》记载:魏将于禁为羽所获,系在城中,权至释之,请与相见。他日,权乘马出,引禁并行,翻呵禁曰:“尔降虏,何敢与吾君齐马首乎!”欲抗鞭击禁,权呵止之。后权于楼船会群臣饮,禁闻乐流涕,翻又曰:“汝欲以伪求免邪?”权怅然不平。
这时,于禁肯定后悔投降关羽了。
而到了被孙权遣送回魏国,于禁就更后悔了。
从他须发皆白,形容憔悴就能看出来,于禁对于投降关羽,有很深的愧疚,他确实后悔了,不然,为什么会突然之间须发皆白呢?俗话说,一夜白头,就是因为忧愁过度造成的。
那为什么于禁没有自杀呢?
于禁很有可能是想回去见家人最后一面,不然,也许早就自杀了。
很可能是这个原因,让于禁忍辱负重,坚持到了回魏国。于禁回去不久,惭恚而死,也说明于禁确实后悔投降关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