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历史 > 正文内容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中国历史9年前 (2015-11-07)360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崇祯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作为大明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的一生备受争议,后人对他也褒贬不一。用一句话来总结,崇祯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在政治贡献上,他以强劲、果断的政治手腕,手刃奸臣魏忠贤;知人善用、优待能臣,为大明吏治提供保障;励精图治、勤于政务,不沉迷于女色,担起一代明君的责任。

但是,崇祯自身个性鲜明、优缺点都很突出。他刚愎自用,无法真正做到虚怀纳谏;用人多疑,屠戮颇多,大明王朝的众多能臣皆折损于其手上;求全责备、薄情寡义,让自己落入无人可用的悲惨境地。回顾崇祯帝的一生,用“无可奈何、无力回天”八字形容再合适不过。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然而今天,我们并不是要给这位悲剧皇帝的功过做定义,而是重温历史,来扒一扒崇祯是一个怎样的人。按理来说,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不是昏君,就是暴君,唯独崇祯是一个例外。按照古代圣贤皇帝的标准,崇祯勤俭节约、勤于政务,不纵情声色,体恤民间疾苦,是一个妥妥的贤德之君。可就是这样一位贤君,竟落得个自缢而亡的悲催下场。思来想去,这都是他性格的几大缺陷所致。

求全责备、薄情寡义,失了人心

崇祯是个极度喜欢求全责备,他不仅对自己严格,对他的臣子更加严格,这事在他对待为保卫国家,而不幸战死沙场的将领的态度上便可窥知一二。崇祯在位期间,除了北方后金的侵扰威胁外,中原各地的农民起义也是此起彼伏。面对此种内外交困的情况,孙传庭挺身而出,担起守护国家疆土河山的重任。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出生于山西代县孙传庭,是大明末朝最为骁勇的将军之一。崇祯十一年,孙传庭奉命领军剿灭了各地叛军, *** 农民起义,扬明国威。此外,在李自成率领叛军入攻中原内地之时,孙传庭与洪承畴携手合作,在潼关南原设下埋伏,斩杀李自成大量兵马,敌军几乎全军覆没,元气大伤。李自成带着仅剩的十八骑兵落荒而逃,藏匿于陕西的山间。

孙传庭本想乘胜追击,以绝后患。但此时清军已经攻入北京,心急如焚的崇祯也不管什么李自成势力死灰复燃的问题了,连忙下急诏命孙传庭回京防御。

此时多尔衮已率领众多清兵从青山口、墙子岭进入长城,京师进入一级警戒状态。风尘仆仆的孙传庭率领援军赶到,却因为与主和派代表高起潜、杨嗣昌产生了分歧而被陷害。加之崇祯本就因战事吃紧而心烦意乱,在高、杨两人的蛊惑之下,崇祯大怒,将孙传庭打入大牢。

崇祯十三年,李自成大军卷土重来,大明王朝已无将帅可以抵挡。在这危难之际,崇祯想到了尚在大牢里的孙传庭,便赶紧下令释放他,让他出兵反击李自成。但当时的李自成大军实力极为强悍,双方实力悬殊。此外,连年的战乱、天灾,导致军中粮草不足,疫病四起。孙传庭原想稍作休整,再出兵对战。可是朝廷却三番五次催兵作战,迫于无奈,孙传庭只能仓忙出兵。结果可想而知,孙传庭在陕西潼关战死,明军遭到重创。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可就连孙传庭这样一位精忠报国,最后战死沙场的将领,从崇祯那里得到的不是抚恤与追赏,而是“作战不力,死有余辜”的八字评语。由此可知,崇祯是多么的薄情寡义,大明又如何能不灭呢?

擅长“溜肩”,没有责任心

身为一位亲政爱民的好皇帝,崇祯本身是个非常爱干事的人。可事干得多了,就难保不会出差错。而这一旦出了差错,崇祯就会将所有责任都推到底下的大臣身上去,自己拍拍 *** 走人,“溜肩”皇帝的称号由此而来。

当时,朝廷西边要与李自成打仗,北边又要防备后金的势力崛起,两线作战,搞得大明好不狼狈。面对内忧外患的情况,兵部尚书陈新甲便向皇帝进言,应先与后金假装议和,稳定后金,而后调出全部兵力,解决与李自成的内部矛盾。

古往今来,攘外必先安内。陈新甲这一想法与崇祯皇帝不谋而合。其次,崇祯皇帝本身是个十分好面子的人,他不愿意亲自出面与后金议和而落下个贪生怕死的骂名,所以他便将此事全权交给陈新甲负责。很快,崇祯起草了一份议和条约,并积极与皇太极进行交流,双方达成协议:后金不再进攻明朝北部疆土,而大明也承认满清的存在。双方友好往来,和平共处,互通有无。

原本,议和这事私底下进行的也差不多了,但不知是谁走漏了风声,将大明王朝主动向后金示好一事泄露出去,群臣哗变。他们认为,尽管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步履维艰。但在东林党人看来,后金不过区区一群蛮夷之人,又怎么有资格让我们大明王朝屈膝相待,这不是有损大明的威名吗?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朝中反对议和的呼声越来越大,陈新甲也背上了通敌卖国的骂名,此时崇祯就算有心救国,也无力回天。尽管崇祯深知李自成大军势如破竹,后金骚动不断,如果不议和,大明便会陷入前后夹击的境地。但群臣激愤,面对重重压力与威逼,崇祯无奈下令禁止陈新甲议和一事。此外,为平息众怒,崇祯还找了个借口,斩杀陈新甲。其实,臣子的心中都知道,陈新甲不过是个当差的,议和一事也是崇祯自己拿的主意,陈新甲不过是崇祯用于自保的替罪羔羊罢了。而兵部尚书陈新甲被杀,沉重打击了整个明朝军队的士气。如此忠心耿耿的臣子,都是这样的下场,何况是其他人呢?崇祯为保全自己的面子,不惜牺牲忠臣而置整个国家利益于不顾,大明如何能不亡?

感情用事、屠戮颇多,无人可用

正所谓,兔死狐悲。你堂堂一介皇帝,都不肯承担责任,底下的内阁首辅自然更不可能为你效命。干得好,得不到相应的犒赏和奖励,干不好还要背黑锅甚至是杀头。长此以往,谁还敢为你大朱家卖命干活啊。而一个国家,单靠一个皇帝是无法统治好的,所以大明灭亡是必然。

崇祯在位的十七年间,屠戮众多,撤官杀人无数,仅是二品以上的大臣,他就杀了二十多个。可以说,滥杀、多疑、苛政也是崇祯的几大特征。在位十七年,光是内阁大学士,他就换了五十多个。而频繁的换人杀人,已经让崇祯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身边除了宦官,他无一可亲近之人。故而,尽管崇祯勤政廉洁,但他身上的一些致命性格缺陷,不仅无法复兴大明帝国,更将大明亡国推上 *** 。

正如古话所言,一个人的人生悲剧,往往是他的性格悲剧所致。所以,也正是崇祯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了他一生的悲催。根据史料记载,李自成包围北京后,他就派了一个名叫杜勋的人前往王宫与崇祯谈判,并提出了撤兵的两大条件:一则,割山西、陕西两地给李自成,并封他为西北王,承认其存在;二则,用一百万两白银作为李自成大军北上攻打皇太极、南下平息农民起义的筹码。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其实这两个条件,对于当时内忧外困的大明来说,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于是,崇祯立马召集各内阁首辅一起商议此事。但是,鉴于陈新甲先前因 *** 皇帝处理与后金议和一事,被崇祯当作替罪羔羊斩杀,众臣已经不敢再为崇祯卖命,都纷纷推脱,不敢应下这议和的事情。

按理说,崇祯对于内阁首辅的疑虑也是心知肚明。若此时他能服个软、认个错,承认自己当时在陈新甲一事上处理欠缺,折损忠臣,大明便不会失去这次求和的绝佳机会。可崇祯就是一个极其拧巴、感情用事的人。要不怎么说,大明的悲剧是崇祯的性格悲剧所致呢?

面对内阁首辅的推诿,崇祯怒发冲冠,直呼:“既众钦皆不愿去做那议和之臣,皆言此事不可行,枉顾国家利益。如此,便齐为我大明葬命乎!”就这样,一个大好的机会又被白白浪费了。所以《明史》说崇祯:“且性多疑而任察,好刚而尚气。任察则苛刻寡恩,尚气则急遽失措。”,并无有失偏颇之处。

纵观明末,我们不难发现,崇祯的君臣关系极为尴尬诡异,他们相互利用、相互仇视、相互依存,彼此之间都没有坦诚相待的时候,臣子仅为己牟利,不顾国家利益;皇帝一心顾虑自身面子,不惜残杀忠臣。《明史·流贼传》中就这样评价崇祯:“呜呼!庄烈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又乏救亡之术,徒见其焦劳瞀乱,孑立于上十有七年。而帷幄不闻良,平之谋,行间未睹李、郭之将,卒致宗社颠覆,徒以身殉,悲夫!”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后人看崇祯,以言其非甚暗,孤立而炀灶恒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他有心勤政、事必躬亲。在国家内忧外患之际,果断决事,以雷厉风行手段,对外破虎视眈眈的满洲铁骑,对内处决魏忠贤一案,整顿吏治。但他又心性多疑,极好面子,一次次断送大明自救机会;刻薄寡恩,严酷无情,斩杀了若干能臣武将。在崇祯的身上,机智和愚蠢并存,胆识与刚愎同生,高明与昏庸兼有之。

纵观崇祯帝的一生,其非亡国之君的亡国悲剧难免令人心生同情。《明史》就思宗功过直言不讳:“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惜乎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可谓不幸也已。然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迨至大命有归,妖氛尽扫,而帝得加谥建陵,典礼优厚。是则圣朝盛德,度越千古,亦可以知帝之蒙难而不辱其身,为亡国之义烈矣。”

所以,万历以前,思宗非亡国之君;天启之后,其必亡而已矣!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追风历史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lishi.okwc.net/201511/29976.html

“是什么导致了崇祯帝的悲催下场?他的性格有什么缺陷?” 的相关文章

刘恒代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诸吕之乱后他是什么结局?

刘恒代王的称号是怎么来的?诸吕之乱后他是什么结局?

刘恒,西汉第五位皇帝,汉高祖第四子,母薄姬。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刘邦的的八个儿子中,刘恒算得上是最不受刘邦待见的儿子。为什么说刘恒不受刘邦待见呢?刘恒是在八岁的时候被刘邦封为代王的。刘恒之所以得到分封,是因为当时本来是赵国丞相的陈豨叛乱。陈豨叛乱以后,自封为代王。后来...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汉献帝退位后什么事情都没有 刘备为什么还要汉献帝发丧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汉献帝退位后,一直安然无恙,可刘备为何要为他发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期,汉献帝刘协做了一辈子的傀儡,最终退位,将皇位让给了曹丕,后来,刘协被封为山阳公。身为亡国之君一般下场都比较凄惨,但刘协却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能够得以善终。在公元234年...

王翦为什么想要提前告老还乡呢?他有着怎样的功劳?

王翦为什么想要提前告老还乡呢?他有着怎样的功劳?

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接下来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古代的开国皇帝们对功臣有多忌惮,看看汉朝皇帝刘邦就知道了。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收拢了一众能人异士,并且为了笼络住这些人的人心而许给了他们不少好处。可是,...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曹操是如何遇险的?又是如何脱困的?

汉中之战是汉末三国时期,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战争。这是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曹操在打汉中之时,带着许褚和徐晃去偷看张鲁之弟张卫的营寨,结果,张鲁大将杨昂、杨任突然率两路大军杀来,准备干掉曹操,危急时刻,许褚和徐晃立即进行了分工,他们的表现有何不同?许褚做了哪个正...

吕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吕布真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吗

吕布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吕布真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吗

吕布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真的就是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吕布英勇善战,且一门心思的为董卓着想,董卓让他往东,他不会往西。只因他是董卓的义子。吕布的内心深处是一直尊重董卓的,尽管董卓让他干尽了坏事,他也无怨无悔,依旧死心塌地跟随董卓...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历史上司马昭是真的想夺取皇位吗?他最后为何没有这么做?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典故源自三国时期, 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已经成为民间俗语。就算是没上过几天学的人,也能深刻地理解,并非常娴熟地运用。也就是说,这句话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大家都知道。而作为本义,所所的是司马昭想篡夺皇位,自...

诸葛亮为什么要点名让马谡去守街亭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诸葛亮为什么要点名让马谡去守街亭 换做其他人不行吗

今天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守街亭为何要点名马谡?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东汉末年,混战不休,在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后,终于形成了三国鼎足之势,自此魏蜀吴割据一方。然而三国皆有一统天下之志。夷陵之战后,蜀吴皆元气大伤。刘备已故,蜀国由诸葛亮主政,为完成匡扶汉室重任,经...

潘璋: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为人奢侈贪财

潘璋:三国时期东吴将领,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但为人奢侈贪财

潘璋(?-234年),字文珪,东郡发干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潘璋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

发表评论

访客

看不清,换一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